首页 电商 正文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新媒体运营成需求之首做垮7家店后,一句话点醒终成功

2024-03-21 15:50
admin

软文网:巨大变局之下,传媒行业希望吸纳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应对挑战,传媒人才需要磨练什么样“十八般”技能?

媒体人才需求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尽管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屡被报道,但猎寻到优秀的媒体人才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薪资状况确实不怎么乐观,另一方面,当下以及未来,媒体行业都有着不小的人才缺口——不论是高端岗位还是初级岗位,都存在部分岗位特别是新生岗位高薪难聘的情况。

随着传媒行业不断变革,技术飞速更新,我国传媒行业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行业人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新媒体形态急剧崛起的时代,传媒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新闻与传播技能也来到茫然时代。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巨大变局之下,传媒行业希望吸纳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应对挑战,传媒人才需要磨练什么样“十八般”技能?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来刘蒙之、刘战伟两位传媒学者授权腾讯新闻独家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一览传媒业人才版图。

传媒人才需求概描

人才,是决定传媒生死存亡的第一生产力。传媒不断变革,技术飞速更新,我国新闻传播行业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

人才图景: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全国681所高校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

尽管就业竞争一年大于一年,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屡被报道,但猎寻到优秀媒体行业人才却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互联网新媒体传媒人才需求第一梯队

新媒体、互联网词频统计分列第一、二名,归因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向互联网逻辑的大汇流。互联网+新媒体位于用人序列第一梯队,人才需求旺盛。

除了原生互联网企业,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传播行业的人才增量几乎全部向新媒体岗位急速倾斜,人才需求岗位全部新媒体化。

媒介技术化时代成为现实,移动互联网为代表互联网跨界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传统媒体产业,以前的传媒格局濒临坍塌,互联网媒体必将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力量。

广告关键词的突出排名,表现出广告行业渗透在媒体全部子行业。电影、电视、出版、杂志、报纸、广播等媒介位于用人需求第二梯队。随着上述传统媒体市场体量与传统业务不断折损,整体人才需求与传统岗位快速下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膨胀,传媒人才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拥抱互联网,做互联网的界的“混世魔王”。所有的传统媒体将会被一种叫做比特的新媒体基本原子统一江山。

东强西弱,马太效应突出传媒人才需求地域集中北上广深

中国互联网100强中超过80%的互联网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或分部。众多招聘信息“工作地点仅限北京”,归因于北京超密度的媒体机构和互联网企业。

传媒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媒体实习和就业机会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以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的聚拢效应独领风骚。

传媒人才需求东大西小,东部城市的媒体行业发展成熟度高。西部城市媒体行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城市,薪资吸引力不足,行业发展成熟度不够。

媒体的发展水平和用人需求与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呈正相关。一线城市对人才有非常大的聚拢效应,人才向一线城市流动。

传媒人才岗位需求“一专多能”全媒体人才倍受青睐

岗位需求主要是策划、编辑、编导等传统媒体工作者。同样是编辑,不同岗位需要能力相对不同,包括新闻、视频、图片、文字、音乐、平面、客户端编辑等,体现岗位的细分化特点。设计师、运营、营销类运营和经营人才需求较大,大量媒体将运营和营销人才作为招聘重点。

“一技之长”的同时还需要“多才多艺”。融合媒体时代需要传媒人才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既要擅长融合产品多形式内容生产,又要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

不管是新媒体企业,还是传统媒体单位,都呈现不断上升的IT人才需求,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直接增加了媒体对开发工程师和全媒体数字采编的需求。比如工程师、编程人才。

传统的单一能力不太胜任媒体人才需求,不但要“一招鲜”,而且要“百招全”。既熟练掌握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又掌握图片、视频编辑处理能力和编程、运营能力的人才将会大受各类媒体青睐。

传媒人才职业素养:突出“能力”与“经验”导向

能力与经验分别排名第一、二位,表明媒体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专业要求注重人才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责任是非能力因素,排序第三,是工作成效的前提。

在工作单位,应届毕业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较为出色,对理念信念与道德自律、工作责任心、组织影响力能力却不看好。

责任、专业、熟悉、独立、功底等关键词排名靠前,传媒用人单位重视从业者专业精神与负责态度。靠谱与敬业是从事传媒工作的前提。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项目要取得更好成功,团队合作很关键。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远,”一个媒介产品想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各个团队不同能力结构的所有人的齐心协力合作配合。用人单位重视从业者的负责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自驱力:“热爱”&“积极”一个不能少

热爱、积极、主动、热情、喜欢分列第一至五位,体现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中突出从业者对工作的感情态度以及工作的主动性能力要求。真实的媒体工作面临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等危险状况,要求从业者对行业有极强的热爱和兴趣,否则将难以胜任高强度的媒体工作。

承压、吃苦耐劳、抗压、承受等强调从业者要具备吃苦承压的坚强性格品质。真实的媒体工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因此,做媒体需要理想主义与职业热情。走到最后、走到最高的人不一定是聪明人,而是有信仰的人。

传媒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克服工作中面临的压力。以记者为例,好新闻是在外面跑出来的,在夏季吹着空调的办公室是做不出好新闻的,要求记者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现场开展新闻调查与采访报道,这是做出好新闻的基本。

全新技术岗位:呼唤员工“十八般技艺”

做垮7家店后,一句话点醒终成功

摘自公众号:职业餐饮网(ID:zycy168)

文丨职业餐饮网赵鱼羊

大多数餐饮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家店都用心打造,但一直都不赚钱,赚点钱又都投了新店,但新店弄不好,又是赔钱……

作为京城徽菜代表,他也是一路从迷茫与艰辛中走来,其背后的故事才更有味道。

近日,职业餐饮网记者走进杨记兴臭鳜鱼,听创始人杨金祥讲讲,这十几年的餐饮路,是如何一步一坑走来。

餐饮首次创业一年换三个品类均失败

杨金祥是安徽滁州人,出生于1974年,之前做建材生意。

2001年初,杨金祥转行餐饮,在老家滁州市中心附近开了一家100多平米的餐厅,产品是火锅加中餐。

这家店,刚开业时人挺多,但三个月后,就无人登门了。

三个月后,杨金祥的餐厅关张大吉,他决定换个品类。

在考察了江苏新近流行的龙虾后,他把产品换成了龙虾,餐厅名字也改成了“虾王排档”。

刚开业,生意也不错,可好景不长,四个月后,龙虾排挡又无人问津了。

没多久,杨金祥的龙虾馆也关门了。

关门没几天,还是原来餐厅,杨金祥又自己创新出一家鱼头火锅,“那会儿流行吃鱼头。”

又是三个月,这个鱼头火锅店也没逃出厄运,也是从人多到人少,又到了要关门的地步。

三个业态尝试均失败,杨金祥的钱也折腾完了,“那阵子,每天入不敷出,欠房租,欠食材钱,欠工资,总共外欠人家6-7万元。”

杨金祥每每回想那段经历,总结失败原因,他觉得他把新手犯的毛病都犯了,主要还是三点:

一是不懂管理,厨房产品质量不稳定;

二是餐厅对员工不懂激励;

三是不懂运营,不懂主动出击,每天只是死等人上门。

出路?小地方不行,去大城市混

折腾了三个店开业到关门,转眼到年关了,债主围门,杨金祥变卖了餐厅设施,彻底的关张大吉了。

可想而知,杨金祥的这个年过的郁闷无比,辛苦一年,没赚到一分钱,还又欠了一屁股债。

春节时候,有个北京的亲戚回老家滁州,听了杨金祥开餐厅一年关门三次的事,建议他,要不去北京闯闯,说不准本地的土东西,到了大城市反而吃着新鲜,生意会好做。

这个郁闷的春节过后,2002年3月份,杨金祥夫妻俩,东拼西凑了一万元,向着北京出发了。

在北京开餐厅会如愿赚到钱吗?

立足丨初到北京,开小店糊口

初到北京,在亲戚的帮助下,杨金祥凑了三万元,在北京北五环外清河镇的一个村道旁开了一个不到30平米的小饭馆,取名“江南小渔村土菜馆”。

这家餐厅的主要产品就是杨金祥的家乡土菜,因老家靠近江南,所以取名就有了江南两个字。

半年后,当地拆迁,客流骤减,杨金祥用3.5万元,把小店转了出去。

2002年10月底,用转店的钱,在中央党校附近,杨金祥在北京的第二家餐厅开业了。

这是一个面积约25平米,但层高较高的阁楼样建筑。这家餐厅取名“小阁楼安徽土菜馆”。

(第二家店小阁楼安徽土菜)

小阁楼有6张桌子,30个餐位,产品还是安徽土菜。

这个餐厅,杨金祥吸取了以前开餐厅的经验,从装修到产品,都用心打造。从餐厅开张,生意一直不错。小阁楼门口摆着大排档,并随时增加新近流行的菜品。

到了2004年,小阁楼吞并了旁边的小餐厅,直接扩大了店面。

经营了两年之后,即2005年,杨金祥还是转手了这家小阁楼餐厅。

“当时,觉得小阁楼还是小打小闹的思维,虽说看着生意不错,但店面太小,选址又在小区院内,局限性大,每月下来,也就保持了个不亏不赚而已。”杨金祥说,“最后决定还是关店,再找个地段好的地方开店。”

2005年8月,杨金祥用转店的钱,在不远处的马路边,又开了来京后的第三家店,面积300平米,名字还叫小阁楼安徽土菜,“算是小阁楼2.0吧”。

这家店还在中央党校附近,搬到了相对繁华的地段。因为有之前的客户基础,这家店的生意也还不错,每天就餐的人不少。

但,由于党校有寒暑两个假期,当初店小感受不是很明显,现在店大了,假期的冲击就变大了。“这样算下来,一年光看人多,其实被淡季一冲,还是赚不到钱。”

发展丨开两家300平店,终于有家店开始赚钱

2007年初,杨金祥把小阁楼2.0版店也转了出去。

经过一番选址,和亲戚朋友又凑了些钱,杨金祥带着一支15人的团队,在五道口附近的定福庄桥开了一家新店,这是他来北京开的第4家店。面积200多平米,还叫小阁楼,还是安徽土菜。

这家店在装修上,管理,运营上都相比之前成熟了许多。

“但,这家店的生意还是老样子,吃不饱的饿不死。”杨金祥说,“也同样是试了很多方法折腾,换服务员,换厨师,搞活动,做营销……但都起色不大。”

“那段日子,真的很迷茫,觉得明明可以更好,但为什么自己就是做不到呢?”

又过了两年,直到2009年初,杨金祥各方面考虑的差不多,决定再凑钱开一家新店,“把这些年的想法揉合进去,再试试。”

这家新的店,是杨金祥来北京后开的第5家店。

这次,他没有关之前保福寺的店。

这家新店300平米,位于上地科技园附近,人流量大。

新店开了三个月后,杨金祥发现,团队跟不上了。于是,他果断把五道口店租了出去,全力在新店打拼。

“到了2009年下半年,新店的生意开始好转。”杨金祥说,“2010年,这个店的生意很火,到2011年,可以用火爆来形容这家店的生意了。”

上地店两年的经营,让杨金祥终于还清了多年开店的欠债。

总结这家店的成功,杨金祥觉得主要有三点:

1.选址好,位于交通要道,紧邻中关村软件园。

2.招牌很显眼,四周很远都能看见店的招牌。

3.产品有特色,在上地,安徽菜只此一家。

失策丨信心爆棚,开千平大店,结果巨额亏损

奋斗了近10年,杨金祥的餐厅终于在北京赚钱了,但,随着餐厅火起来,他的自信也开始爆棚了,在大家都追求开小店的时候,他决定开一家大店。

2011年底,杨金祥筹集了百万资金,和人合伙,在北京投资了一个1000平米的大餐厅。

新餐厅叫“徽乡肴”,还是主打安徽土菜。

“按往常的经验,餐厅前三个月生意不好,属于正常”,结果,三个月过后,这家大餐厅的生意依旧不好,“每天都承受着巨额亏损,平均每月亏损8万多。”

大店生意亏损,对杨金祥打击很大,不仅金钱损失,之前开店获得的满满自信,也被一扫而空。

大店持续巨额亏损,也是想尽各种方法,没有起色……

在承受大店亏损半年后,杨金祥决定再开一小家店赌一把,他想用小店来带动大店。

结果,这家350平米的联想桥新店,并不如愿,生意和预想差的较远。

这对杨金祥又是一个打击。

这时,生意最好的上地店,也因为要拆迁,被迫关店了。

大店在持续巨额亏损,联想桥新店也不赚钱。大店想转,又没人接手。

四处举债,又扛了一年之后,到了2013年中期,杨金祥感觉就要撑不下去了。

“那会儿,各方面的压力陡然而至,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欠供货商的钱,欠开店借的钱。”杨金祥一度心情郁闷,抑郁了,“当时,就想都撒手不管了,店哪怕全都便宜点转出去,回老家,开个小餐厅养老就好,再不乱折腾了。”

转折丨一个想法让亏损餐厅开始逆袭

店一时半会儿转不出去,杨金祥心情郁闷,他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去东北散心。

当天晚上出发,高速公路上,朋友对他说,沈阳有一家虾店,很好吃。

一句话,点醒了杨金祥,他想,“人家只做一个虾,就可以让人们记住很好吃。我家三百多道产品,人们能记住什么呢?!”

在繁星满天的京沈高速公路上,杨金祥的脑子也在高速运转着,他决定再折腾一次。

在东北游玩的一个周,一套完整的折腾计划已经在杨金祥心中成型,回了北京,说干就干,杨金祥开始折腾了:

1.聚焦。餐厅就专门做市场上还没人做的安徽臭鳜鱼。

2.换名字。餐厅的名字不叫徽乡肴了,直接就改名叫“杨记兴臭鳜鱼”,直截了当,让人印象深刻。

3.提炼餐厅的核心产品。要把产品变精,变土,要让每个核心产品都要让消费者吃的记住。

4.大店变小店。把1000平米的大店改成500平米的小店,店面也重新装修。

2013年8月底,杨金祥的几个店已经全部按计划整改完成。

(杨记兴臭鳜鱼一代店)

2013年9月,生意一下都好了,联想桥店平均每天营业额提升了3000元。大店改的小店,营业额也做到了一个月40万,这比之前大店的营业额还多。

2013年12月,两个店,平均营业额提升了40%~60%。

“这个时候,终于开始赚到钱了……”杨金祥说,“记得12月份会计和完账说,总算不是负的了。”

改进丨菜单革命,餐厅包装,迎来高增长

从2013年的那次旅途之后,杨金祥被一句话点醒,餐厅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之前,我做餐厅比较封闭,不和人接触。”杨金祥说,“那次旅途之后,我决定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

2014年上半年,杨金祥一直在各种餐饮培训机构学习。

2014年下半年,杨金祥运用学到的知识,对餐厅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

1.把菜单上的120道菜,削减到78道。

2.对餐厅进行设计,对品牌进行包装。

3.送员工也出去培训。

(杨记兴臭鳜鱼对菜单的变化,封面色彩对比明显,主打产品浓缩为四款。)

改革完成,已经到了2015年了,这个时候,加上杨金祥新开的一家店,杨记兴臭鳜鱼整体发力了。据统计,三个店,月营业额均比上月上涨了20%,单店营收分别达到了78万、89万、100万。

之后,杨金祥又对菜单进行了两次变革,把菜品从78道,直减到现在的38道,人均客单价也从最初的79元,提到了100元。同时,对店面也进行了数次升级。

(经过数次升级的杨记兴臭鳜鱼的餐厅内景)

到2016年,杨记兴臭鳜鱼现有五家店的月营收,相比上年,又都增长了20%。

如今,杨金祥的杨记兴臭鳜鱼已经成了徽菜中的一个代表,徽菜就是臭鳜鱼,吃臭鳜鱼就去杨记兴。

杨记兴臭鳜鱼正在稳步发展,预计2017年,会开到10家店,同时,会有一家1000多平米,带有培训、展示、办公一体的总店即将开张。

小结:

杨记兴臭鳜鱼的今天,几乎是创始人杨金祥在失败的挫折中,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结果。他十年来,一直和大多数餐饮人一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家店都很用心,也都有创新,但之前为什么都不能赚钱呢?其实,有时候,餐饮的成功也在这里,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成功就在隔壁,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可能,只需要转个弯,就成功了。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格力银隆携手天津建厂董明珠再为造车梦“充值”下一篇:他是中国最成功职业经理人从内刊编辑成身价过亿总裁TAG:餐饮人

信息转载自网络,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网络整合营销http:///wlyx/zhyx/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