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为什么蚂蚁金服总是被自己套路?黑胶唱片不死,是“音乐发烧友”的胜利吗?

2024-03-21 15:52
admin

1月3日夜间23:34,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在微博发了一则道歉声明:“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愚蠢至极。”它指的是查看支付宝年度账单时替用户默认同意《芝麻服务协议》。

支付宝随后转发:“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一起承担吧。”

言辞间,支付宝对芝麻信用这个“猪队友”颇为无奈,因为后者把原本愉快的一次全民分享制造成了公关危机。

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事情的整个过程。1月3日,微信朋友圈被支付宝的2017年度账单和

这种替用户做选择的做法显然是不得体且愚蠢的,并且字体如此之小给人偷偷摸摸之感。不少人说根本没注意H5页面上开屏中的这行小字就滑过去了。

这件事迅速发酵,所以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奇观——1月3日上午大家都在朋友圈里疯狂晒支付宝年度账单,晚上的时候大家又开始转发起《紧急!查看支付宝年度账单前,请先看看这个》的相关报道,相当具有戏剧性的画面。

眼看舆论要失控,芝麻信用于1月3日晚紧急发了一则声明,态度无比诚恳:“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愚蠢至极。”

芝麻信用还表示,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是其生命线,它会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并再次道歉道:“对于这次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我们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对年度账单小组表示深深的歉意,给大家添堵了。”

它也进行了补救:“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这个授权。”

1月3日晚,蚂蚁金服副总裁陈亮对虎嗅表示:“我们会立刻启动复盘,针对整个事件。”

那这次事件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呢?陈亮说:“一起承担责任吧,我们不会把责任推给某个人,任何问题都是我们团队的问题。”

但陈亮也跟虎嗅反复强调,虽然都是蚂蚁金服旗下的,但支付宝和芝麻信用是两家公司,这次的锅真的不能让支付宝背,是芝麻信用的问题,所以道歉的是芝麻信用而非支付宝。

“我不是说支付宝团队没有责任,只是忽略了主角。”陈亮替支付宝团队喊冤,他说,“不能啥事儿都扣在支付宝头上,不能承受之重。”

但网友不管这些,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支付宝搞的活动,你们在首页的《芝麻服务协议》位置替用户“同意”了,这就是你们的问题。

被问到为什么会在这个H5首页出现这么个选项时,陈亮告诉虎嗅,一开始审核的时候是没有这个协议和按钮的,“是后来法务要求支付不一样,微信支付只是微信里的一个功能,而支付宝则是一款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但蚂蚁金服却屡屡拿这样一款互联网金融工具做各种大胆刺激的尝试来挑战用户的信任。

以晒年度账单为例,你见过哪家银行来帮你晒各种账单吗?你会把你的银行卡账号晒给别人看吗?

而对芝麻信用的推广方面,过去的2017年,支付宝努力推动信用免押,尤其在ofo和永安行上推行的信用免押骑共享单车获得了广泛好评,并有效避免了小蓝单车等共享单车死亡时押金无法退回的问题,后来,这种信用免押还被推广至免押金住酒店、租房等应用场景。

2017年8月,微信紧随支付宝推出腾讯信用分,使用场景基本上延续了芝麻信用的场景,比如在广州试点摩拜免押金骑车、在深圳与深圳市住建部合作推广免押金租房等。

未来,信用免押必然成为互联网巨头尤其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连接各种消费场景的基础设施。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宝或芝麻信用更应在策划各种营销活动的时候防微杜渐,避免过度营销,你看到微信搞什么晒账单活动了吗?没有。

你要知道,以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之体量,有多少双眼睛等着它犯错?

AT的竞争在2017年下半年已经有白热化的迹象,尤其在乌镇饭局上达到了一个高潮。你想,关注支付宝的人肯定比关注360的人多得多,它的对手恨不得用显微镜看着它,你只要犯一个错,就立马给你揪出来,这种情况下,你就更不能自己找死了。

马云曾说,阿里巴巴珍贵的是改正错误的勇气。但你不能总是每次犯错之后言辞诚恳地道歉就期望用户也若无其事地原谅你。如此三番五次拿着支付宝做实验,本身是对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的不负责任。

最关键的是,一直传蚂蚁金服要IpO,上市后,任何错误行为都是不合时宜和灾难性的,都将成为摧毁股价的炸弹,而蚂蚁金服产品经理这种恨不得把天捅个窟窿的行为让我们不免为它上市后的未来感到担忧。

已经有律师表示,芝麻信用的这种行为在美国或中国香港会被当做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大案,很容易被监管机构重罚。

马云一直说“每一个企业要明白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愿意放弃什么”,否则就可能像彭蕾说的那样“自以为是地在错误的道路越跑越远”。

所以,蚂蚁金服该消停消停了,难道还要让彭蕾再替你们道歉一次吗?

黑胶唱片不死,是“音乐发烧友”的胜利吗?

黑胶不死,是“音乐发烧友”的胜利吗?

来源:36氪

过去十年里,黑胶唱片在实体音乐不断萎缩的市场里展现出了漂亮的“增长趋势”,实现了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根据尼尔森音乐年报的数据统计,2016年美国黑胶唱片总销量超过1300万张,与2015年1100万张(2014年910万张)的数字相比,实现了17%的持续增长,占唱片总销量的6.5%。同样的趋势还发生在英国,根据英国唱片业协会(BpI)的调查数据,2016年英国黑胶唱片销量超过320万张,相比去年增长了53%,销售额已经超过了80年代的黑胶唱片。而根据德勤的数据,在未来七年之内,黑胶产业有可能成为一项价值十亿美元的产业。

作为数字音乐时代实体唱片销量唯一的增长点,虽然比不上流媒体井喷式增长的精彩数据,但音乐发烧友用自己的热情维护了”最后一块战地“。根据美国RIAA通路调查报告,实际购买黑胶唱片的消费者并非全部都是经历过"黑胶时代"的父辈乐迷,有47%的购买者年龄在25岁以下,最强购买力集中在18-35岁,而50岁以上用户的购买量仅占13%。

RIAA调研数据

根据YouGov的一项调查,购买黑胶唱片的"胶迷"都是一般重度音乐爱好者,66%的人需要每天听歌;59%的人痛恨盗版,69%的人喜欢独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愿意为昂贵的音乐付费,粉丝经济的长尾理论一样在黑胶的市场适用。

年轻的消费者对于黑胶唱片的热情展现使黑胶除了精典这个

但是,想要维持黑胶市场的潮流,就要培养年轻乐迷对这个“旧载体”的消费习惯。

36氪曾经报道过的英国初创公司Trax&Wax就想通过黑胶唱片的生意来培养这种消费习惯。平台提供四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订阅盒子,每个盒子中包含12张碟,用户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如果你没有特别具象的音乐喜好,还可以让平台每月随机寄给你2~4张碟来尝新。

而想做这个生意的还有华纳,在消费习惯建立之后,华纳想打黑胶”收藏“的价值。华纳近期成立了黑胶厂牌RunOutGroove。负责人表示:“RunOutGroove将专门面向黑胶唱片乐迷,我们希望我们出品的唱片能成为乐迷收藏的中坚力量”。

RunOutGroove将会依据乐迷的喜好来制作黑胶唱片。每个月乐迷票选的前三名会投入生产。同时,厂牌会制作限量唱片,并未每张唱片设立编号,成为独一无二的一张。黑胶的收藏价值来源于它的古典,迈克杰克逊的Thirilla初版黑胶,未开封加本人签名,被炒到4万多美元;而80年代几十块钱的黑胶唱片现在很多都已上千甚至上万,收藏成为黑胶市场的一个很好的切口。

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黑胶唱片让你有了真正把音乐握在手中的实感。就如同在电子书如此普遍的今天,我们依旧享受阅读纸质书的快感;对于购买黑胶的人来说,黑胶还代表着生活的"品质",区别于数字音乐的单调,黑胶还得拥有完整的设计,艺术的封面搭配完美的音乐,人工翻面以及被实体唱片机缓缓演唱出来的美感都有着音乐的仪式感,是黑胶唱片不可分割的魅力。

虽然品质决定了这个市场的盘子不会太大,但黑胶的卖点还有情怀。情怀的钱相对好赚一点,黑胶唱片市场上销售最好的是独立摇滚和经典摇滚;唱片复刻是黑胶的一大主题。无论是收藏还是情怀,还是对”品质“的追求,拥有持续消费能力的还是”音乐发烧友“。但实际上,购买黑胶唱片的一部分人群是因为好奇获仅仅因为封面好看。ICM一项研究显示,27%的人在购买了黑胶唱片后都不会听,还有些人会把唱片当成礼物送人。

在销售渠道上,黑胶唱片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6年德国慕尼黑音响展,出现了大量的黑胶唱片;一系列唱片连锁行将黑胶唱片摆在最明显的位置上;各大书店与艺术馆也成为黑胶唱片销售的重要场所,黑胶唱片成为各大唱片行的销售冠军,在英国的旺季,每一分钟就可以销售一张。

与销售的井喷成反比的却是生产力的不足,全球黑胶唱片的压制厂不过几十家,美国仅有16家。规模大的一年最多能压制700万张,规模小的则有专注生产包装鲜艳的黑胶唱片、位于纳什维尔的United公司,许多生产需要提前6个月的预定。而生产唱片机的公司更屈指可数,不过好消息是已经有一些大型的黑胶唱片压制公司开始扩大自己的规模。

再说到国内市场,目前国内的黑胶市场主要以收藏为主,虽然周笔畅、田震少数歌手都推出了黑胶唱片,但更多的是面向粉丝的饥饿营销(肯德基还推出过125张限量黑胶呢)。

但实际上,国内并没有真正经历过”黑胶时代“,想培养这种消费习惯并不容易。首先。黑胶唱片的入门门槛很高,你得拥有一个黑胶唱机,价格一般在数千元,贵的上万不止,而且在国内也没有太多购买渠道。另外,黑胶唱片的消费是一种深度体验。除了一系列专业设备的门槛外,还有一系列黑胶学识需要学习,而这些都决定了黑胶的"慢文化",但好奇培养出的新鲜感并不能支撑消费习惯的养成。这一切看来,黑胶唱片的“复兴”在中国的到来还有点遥远,这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区域营销何去何从,智汇通为品牌拨开迷雾下一篇:马斯克: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TAG:黑胶黑胶唱片

信息转载自网络,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整合营销http:///wlyx/zhyx/

相关文章

  • 黑胶唱片在美国销量已经超越CD

    黑胶唱片在美国销量已经超越CD 据CNN消息,在这个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2020年,流媒体事业营收蒸蒸日上。,不过实体销售方面,今年美国黑胶唱片销售量居然超过了CD,这是继1980年以后首度出现的情况。,受此影响,也有不少艺人开始为新歌推出黑胶版本,让歌迷收藏作品。

    2024-03-21 21:52
  • 一代“神器”卷土归来 松下直驱黑胶王者登陆中国

    一代“神器”卷土归来 松下直驱黑胶王者登陆中国 Technics品牌诞生于1965年,50多年来,其面向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在多个类别中率先推出了多项产品和技术,包括放大器、转盘、扬声器、CD播放器/DVD播放器、磁带卡座和电子琴。,据了解,此次发布会推出的四款新品,及55周年特别限量款和DJ打碟机,即将在中国市场上市。,如有消费者想要进一步了解,可登录松下中国官网产品页面进行查看。

    2024-03-21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