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转行(报考)软件开发?程序员的高薪让我流口水,但好日子总有个到头的时候吧?不会我一入行就见顶了吧?
这样的问题让我不胜其烦。为子女未来前途操碎了心的长辈们,长辈们的朋友们,还有微信知乎上的朋友,像候鸟一样,在一年里的两个时间:春节期间和高考报志愿前夕,准时开问。我大概六月份回答过一位长辈的咨询,他说小陈,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啊,应该发篇文章我好能转给我的朋友们。我说叔叔好啊,就写就写。结果开了个头,就因为懒的原因(主要是红包没到位),一直搁在今天。最近翻看gitrepo里面一票未完成的文章,这篇蹦了出来,伸长脖子一个劲儿地向我示意:pokeme,pokeme,所以,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
文章有点长,可以直接跳到底部看结论——但我知道,你们其实都有结论,就是心里不踏实,要找些定心丸——那就还是看下去吧。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把视角拉到七十年前,看看历史上程序员这个群体是如何一步步壮大的。
社会和经济的变迁
虽然程序员的祖师娘是诗人拜伦的女儿Ada,但第一个真正的程序员,是AlanTuring。AlanTuring不仅提出了图灵机,他还在最早的计算机上写过代码。如果说1946年ENIAC的诞生可算做通用计算机的元年,那么,当时程序员的数量可能只有不超过10个。
程序员这时还算不上一个职业——ENIAC走出实验室后催生出来了一批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需要有人去使用,于是有了第一代「程序员」,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我们耳熟能详的骨灰级程序语言:
科学计算语言的鼻祖,Fortran,由数学家JohnBackus老爷子在1957年发明;
函数式语言的鼻祖,LISp,由数学家JohnMcCathy老爷子在1958年发明;
命令式语言的鼻祖,Algol,由数学家FriedrichL.Bauer老爷子(不是你们熟悉的JackBauer)在1958年发明;
所以我们现在学的计算机专业叫ComputerScience,一点儿也没有夸大其词,老爷子们同时对得起Scientist和Engineer的称号。
如果算上顺带研究计算机的教授,以及他们的学生,第一代程序员数量撑死了成百上千。这个时代的计算机还和普通人没关系,除非你在一流大学学习,或者在IBM公司任职,否则别说见过计算机了,你连用于写程序的「答题卡」都没见过。。。
1964年IBM推出了划时代的System/360大型机,起价130kUSD。由于相对物美价廉,商业公司纷纷购买和租用,在接下来的数年里,S/360席卷美国,卖了数万台,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大型机。S/360催生了大量的第二代程序员。如果说一台计算机配五个程序员的话,这个年代,程序员的需求猛涨到十万这个量级。
需求强劲,供给侧不给力,怎么办?如何填补这出人意料的大窟窿?
马爸爸说,员工离职,只有两个真实原因:钱没给到位;心受委屈了。反过来,想请君入瓮,先把钱给到位了。
这是我google的S/360程序员的薪水。你看,在1973年,市场能给一个两三年经验的程序员10k-18k不等的薪水。要知道,同期美国人平均工资是6.5k。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之下,有能耐的人开始转型:先是高素质的数学才子,继而其他领域的优秀工程师工程师,甚至会计师,都纷纷跳进软件开发这片生气勃勃的蓝海。
1970年DEC发布的售价仅在10k美金左右的pDp-11进一步释放了计算机的魔力,价廉物美的小型机迅速占领了更广阔的市场——DEC那年卖了17万台pDp-11——连贵族中学(比如盖茨老师就学的湖滨中学)都开始将这东西用于教学,计算机渐渐不是西装革履,三四十岁的「中老年」的玩物。
随后,产生了一些划时代的东西:
pascal由NiklausWirth在1970年发明;
Unix由KenThompson,DennisRitchie在1971年发布(第一版就工作在pDp-11上);
C由DennisRichie在1972年发明(pDp-11的硬件设计也影响了C的设计);
面向对象程序语言的鼻祖,Smalltalk由AlanKey等人在1972年发明;
尤其是Unix和C,它们的影响辐射了几乎每一个程序员,而且一直辐射至今。发明pascal的Wirth还是象牙塔里的教授,而Ken和Dennis,则是正儿八经的程序员,或者说软件工程师。
pDp-11和Unix/C催生出第三代程序员。那时候没有前后端程序员之分,也没有系统层和应用层程序员之分,一个程序员既能和硬件中断打交道,又能提供优质的UI(命令行界面)。市场对程序员的需求继续疯狂扩展。
也就是几年的光景,pC开始挑战小型机的地位。76年AppleI发布,81年IBMpC发布,pC一下子把计算机的价格拉到了一千多美元,是小型机的1/7到1/10,这下中产都能买得起了——计算机的发展从此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大爆炸。我们敬爱的盖老师看到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萌发了让千家万户的卧室里都有一台电脑的宏大志向。
八十年代单是AppleII就销售了上百万台,更别说千万量级的IBMpC及其兼容机。
这么大的增量市场,需要海量的程序员来填补软件上的空白。到1990年,还没有发布Windows95,行业地位并未垄断的微软已经有5600名雇员(其中主要是程序员),收入11亿(见:https://www.thocp.net/companies/microsoft/microsoft_company.htm)。80年代的第四代程序员的数量,估计已经膨胀到了百万的量级。
八十年代产生的重量级语言是C的两个继承人:
Objective-C由TomLove和BradCox在1984年发明,其脱胎于Smalltalk,根正苗红,却并未被市场认可;
C++由BjarneStroustrup在1983年发明,迅速被市场认可;
90年代多媒体电脑来临,奔腾的心配上win95,个人电脑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大街小巷传唱的"Youdon'tevenhavetotry,itcomeseasyforyou...goodtimes,badtimesgimmesomeofthat"简直就是程序员的内心独白。
win95第一年的销售是四千万个拷贝。而个人电脑在98年,跨过了上亿的年销量。
99年到千禧年的世纪之交,一年时间,Microsoft的雇员从31k涨到了39k。而上文中提到的十年前的数字是,5.6k。猜猜90年代的第五代程序员的需求?起码在八十年代的基础上翻两番。
之后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我就不详述了。互联网崛起,社交网络崛起,移动互联网崛起。从07年到17年,单是mobiledeveloper(iOS/android),从零增长到1200万(见:http://www.businessofapps.com/12-million-mobile-developers-worldwide-nearly-half-develop-android-first/)。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早期入局mobile的程序员将享受到无与伦比的红利。
而现在,全世界的程序员已经在数千万这个量级(github用户数已突破2100万)。AI,BigData,CryptoCurrency,IoT不出意料将会是新的需求大户。2017年,美国劳工部公布的(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jolts.t01.htm#jolts_table1.f.3)在IT行业这个sector下,每月平均有100kjobopening,我们按半数是新增来计,全年600knewopening,如果其中1/2是程序员,全美一年IT行业的程序员新增需求是300k。考虑到其他行业虽然不属于IT,如Finance,Education&Healthservice等,但也有大量程序员的需求,各行各业全部加起来也按300k算,那么一年600k新增需求,而2016年的CSnewgrad不到50k。缺口依旧巨大。
历史告诉我们,对程序员的需求不仅仅总体强劲,围绕着热点的,局部的差异更加可观。pDp-11热销的时候,C/unix程序员相对于Fortran的新增需求,可能有十倍的差距;windows时代,windows平台上的程序员的新增需求,相对unix,可能又是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在不同的地域间(比如中美),程序员这一职业产生了巨大的套利空间。聪明的公司会利用这个空间来降低自己的支出,从而引发低价格的区域的程序员溢价(鲶鱼效应),从而推高程序员的总体平均价格。2006年我在Juniper时,一个美国程序员的薪水,相当于中国程序员的3-4倍,如今,仅仅在2倍上下(当然这也得益于中国互联网一日千里的发展)。印度的大量软件外包(劳务)公司,如InfoSys,则是把程序员套利交易做成了一个利润空前的生意。
回顾这段历史,还有一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市场一直对程序员的需求强劲,可靠的供给却严重不足。70年来,几乎平均每五年,对程序员的需求就增长一倍。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量充斥着<5年工作经验的,新入行的程序员。这意味着什么?在这样一个疯狂的市场下,程序员这个职业本身已经获得比其他职业高得多的溢价,而靠谱的,有经验的程序员,则很容易在这个溢价的基础上,再翻上一两番。没办法,这是供需决定的。
供需的极度不平衡,局部领域(地域)变态级的不平衡,是程序员高薪的第一个秘密,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秘密。
第二个秘密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软件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有着无法企及的unfairadvantage:它的融资成本太低了,太流氓了,流氓到美联储都自叹弗如。
就像美女爱英雄,贪婪的资本偏爱天生就具备颠覆能力的软件行业。开个服装店,你不大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更别说找风投了;然而你注册个deeperlearning.ai,放个漂亮的landingpage,VC的肾上腺素就开始飙升——如果你不是在忽悠,真有个五道杠的能力,且确实在做事情,那么你很大机会拿到一大笔让别人艳羡的资金。这是startup的现状。拿了钱干嘛,投资比特币当然是从市场上抢更多的程序员啦,然后拉新留存促增长,再融资,再招更多的程序员,一路循环下去,然后要么成为独角兽,要么卖身,要么玩完。
那位说了,这是startup,不算数,要比就比上市公司。那我们看看宇宙最奇葩公司amazon,就是那个上市十几年不盈利,靠讲故事和描绘未来蓝图让投资人屁颠屁颠为其市梦率添砖加瓦十几年的amazon。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二者其实同样算是零售行业——可过去十年,walmart收入增加了1370亿,市值仅增加了360亿,而amazon在几乎不盈利的情况下收入仅增加了1210亿,市值却增加了4620亿,相当于增加了两个walmart(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BjUsmO-Lw,12分钟附近)。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walmart这样的凤凰男使出浑身解数赚出一个个penny来讨好那个叫华尔街的小姐姐,人家转身施着粉黛,轻解罗裳上了amazon这纨绔子弟的靠融资借来的兰舟。
其他巨头虽然没有amazon这么离谱,但也是市盈率高得像个创业公司。本身的高利润,再加上低融资成本,使得他们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几乎是在降维攻击:拿着超高的市盈率,左手甩着大把钞票,右手挥舞着价值还预期会不断上涨的股票,他们想要什么人,就要什么人。
第三个秘密是,大公司出于对未来的恐惧,为维持其统治地位,从战略层面进行无休止的人才争夺。甚至,有时候延揽人才的目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有谁还记得两千年前后,华为包下几乎所有一本院校的CS学生?让中兴(和其他企业)欲哭无泪?
我们知道,软件行业的高额利润(或者高额预期利润)几乎都来自于其垄断或者寡头地位。居上位者要保其位,居下位者时刻都觊觎着上位。和绝大多数行业不同的是,软件行业的农民起义来的太容易了些(这也是为何VC偏爱这个行业):几颗有想法能行动的脑袋就可以向巨头发起挑战。这让巨头永远保持着一种「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恐惧。
这些获得了食物链顶端地位的掠食者,新巨头,比如google,曾经也是起义军。和老巨头(e.g.microsoft)血战之后上位,身上的伤口还没结痂,不一会身后就有新的掠食者(e.g.facebook)喘着粗气伺机抢夺地盘。新巨头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将行业的人才尽数延揽,给潜在的陈胜吴广们或许以王侯将相,或缚以良田美酒,既可以为自己攻城略地,又有效减少他们直接造反,或者加入新掠食者(e.g.facebook)的机会;而后者,在某个利基市场上活得滋润后,必不甘心久居人下,用更好的诱惑挖角巨头。就像战国时期养士成风,你千金买马,我就千金买马骨。受益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士人」。
在硅谷,一个公开的秘密是counteroffer。程序员拿了F家的offer,再去G家整一个,即便对G家无感,如果G家的offer更大一些,回过头来再跟F家recruiter说,99%的概率能拿到counteroffer。
某个程序员真的这么不可或缺么?似乎不是。像google这样的巨无霸,如果每个team各裁去1/3的程序员,业务估计不会受损,说不定还有提振哩!但是,谁都不敢说那个被我放弃的程序员会不会就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呢?更何况,老子这么拽,口中餐却被后进小生截胡,这气怎能咽得下去!
总结一下,强劲的需求,人神共愤的超低融资成本,巨头对未来的恐惧,三个因素,大大催高了软件人才的价格。
上文说了,如今,我们又迎来了新一波浪潮,最抢眼的几个潮头是:AI,BigData,Cryptocurrency和IoT。看上去,软件行业对程序员的强劲需求,还在继续延续。什么时候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才会停滞下来?我不知道。如果让我大胆地估计一下,也许就跟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吞噬农业人口一样:当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在为信息产业打工(这不意味着他们都是程序员),当几乎所有的行业被软件重新定义完成后,才是程序员这个职业饱和的时刻。
而当下的软件行业,虽然程序员的体量已经足够庞大,但整体还在earlymajority的范围,而局部,甚至仅仅处于innovators/earlyadopters的位置:
所以程序员的好日子还远没到头呢。而且,如果你是女性朋友,对软件开发感兴趣的话,更要好好考虑一下这个职业:这个职业女性的比例小于8%,严重失衡。女性在这个方向上大有作为,更容易脱颖而出。
个人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leverage)
好了,定心丸有了。下一个问题是:我该怎么办?毕竟程序员和程序员在个体上还有很大的差别——我可不想入门便成为庞大分母的一员。
firstthingfirst,我们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的职业生涯究竟想干嘛?该干嘛?
我经常看到程序员称自己为:java程序员,iOS工程师,windows程序员,spark工程师...这么定位是极其不妥的,没想清楚就随波逐流。记住:你绝对不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某个语言,某个产品,某种系统挂钩,绝对不要!你见过有医生称自己是四环素医师,或者西门子螺旋CT医生的么?
某个编程语言会随着时间淡出人们的视野,某个软件产品有其不可避免的生命周期,总有一天它们会EOL(endoflife)——S/360,Solaris,DOS,Fortran,Cobol,Delphi等等,曾经那么辉煌,如今都烟消云散了——但它们内在的思想,构建的技术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应该围绕某个技术方向来定位职业生涯。如果你心仪安全技术,那么就围绕着安全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你痴迷分布式系统,那么就在这个领域发力。如果你仔细看上文中提到的1973年的招聘广告,largescale这样的词就已经出现。你要想,几十年来,哪些技术和方向一直在演进,而非直接消失?
想明白了自己的定位,你才能从容从一个浪头跨入另一个浪头。
有了定位,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造自己的unfairadvantage。
unfairadvantage这个词儿有些猥琐,有点我的幸福要建立在你的平庸上一样。但这就是商业社会的本质。google的强大的吸金能力就是建立在其无与伦比的"Organizetheworld’sinformationandmakeituniversallyaccessibleanduseful"这样的信息处理能力上的unfairadvantage。除了它,没人做的了,所以他能据此产生比印发钞票还要高效的利润。
程序员的unfairadvantage该是什么?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方向:
我是组织中的关键因子——有了我可以提升团队,产品或者服务的档次
我能够做平均水平10x的贡献却只拿2x的package
我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在代码写的好的人里我架构能力最强;在架构能力强的人里我表达能力强;在表达能力强的人里我公共关系最好,等等
要成为组织中的关键因子,你得先成为某个niche的专家,比如能够突破现有系统的瓶颈,使其支持10x的traffic;再比如能够把用户的churnrate降低5%。注意我这里的描述都是场景化的,是冲着某类问题去的,而非冲着某种技术。懂某种技术的人很多,但能够用技术解决好商业上实实在在的问题才是关键因子。
程序员群体是个创作群体,创作群体的特点是突出的个体,其价值要远高于于平均水平。画家平均的画作售价不会超过$500,但毕加索一幅画可以拍出数千万美金。优秀的程序员做出超过行业平均水平10倍的绩效,并不困难。注意这里10倍的绩效,并非说你写100行代码的时间里,我能写1000行,而是说在相同工作时间里带给公司的额外价值。
怎么带来额外的价值?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带着脑子工作,多琢磨事情怎么能做得更好。不少程序员活得像被动接受指令的机器人——老板指哪打哪,其他不关我事。这样的人,无法指望其可以做出额外的贡献。反之,平日里多想现存的问题,可以优化的地方,多找市场上优秀的实现方案,多方求证ROI,在内部向利益相关人兜售自己的主意来获取认可,并调动自己和周边的资源将其落地。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能脱颖而出。
成为复合型人才就不多解释了。
有了unfairadvantage,你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还想最大化自己的价值,那么需要瞅准时机,变换赛道。程序员最忌讳的是把自己囿于一方小小的格子间,两耳不闻天下事。七十年的光景,软件行业迎来(同时送走)一个又一个潮头。一次浪潮,从启动,到崛起,到爆发,再到消亡,前后也就是二十年光景。对此,我们要有清新的认知。与其等待赛道到达其尽头,不变道就万劫不复,而不得不变道,不若先人一步,在合适的时间主动变道。这样,在新的赛道,你就是领跑者,就是需求爆炸期那个人人得而宠之的弄潮儿。
注意这里变换赛道并不意味着切换大的技能方向。频繁切换技能方向,会让你无法沉淀下来,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安全领域的专家,那么,在个人电脑时代,你的关注点可能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层面,在互联网时代,是网络层面。你的技能从memorymanagement,interrupt/exceptionhandling,scheduling,Sandboxing一路演进到Antispoofing,Antiinjection,AnomalyDetection等技术,但这并没有背离你的定位,已有的累积和新的知识互为印证,你的能力层层叠进,螺旋上升。
不可忽视的风险
程序员第一大职业风险就是被科技浪潮无情淘汰。
很多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从入场到退场,像是在乘机场的自动传送带。人少的时候,你可以往前挪挪,或者伺机走一下快速道,越过那些挡在你前面的浑浑噩噩的家伙,但你能做的也就这些,快不了太多;人多的时候,你只能耐心排着,什么岁数到什么位置,前面的人不离场,你不能抢下他的位置。这一路你走的慢慢悠悠,四平八稳,但好歹,不那么辛苦,除非遇着剧变,你被踢出传送带的几率不大。
程序员不一样。从入场到退场,活脱脱一出tombrun的游戏:身后怪物穷追不舍,你只能不停地往前跑。虽然沿途可以收获很多金币(package),但你一旦放慢脚步,或者没能及时变道,就不得不主动出局或者被清场出局。主动出局一般是体面的——当manager,当法人,转VC,转sales,去教书,做庄德扑等等,总之换个角色浪,从此和之前的角色相忘于江湖;被清场则是不体面的——钱还没赚够,就被服务了多年的东家无情抛弃。为了养家糊口,只得restart,重归赛道。可赛道哪是那么好挤回来的——略微谢顶,银发中间或夹杂着些许黑发,肚腩厚实得,从上往下看,都看不见脚趾的奔四大叔,被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面试:大叔,说说看,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
程序员的第二大职业风险是马太效应过于明显,有时候稍低的起点就意味着经年累月数倍于别人的奋斗。
2017年的计算机应届生,我听说到的白菜价是二十五万。我信,但这可能是top10%在北上广深的水平。剩下的,平均收入至少要拦腰。五年后,这些top10%平均水平能上五六十万,加上股票就没边了;而剩下的,平均水平可能还达不到他们同龄人五年前所谓的「白菜价」。
这个游戏是这么玩的:
你学习好,卯足劲上了985,然后大学的四到六年又认认真真地学习和开发,毕业后工作找你,拿了BAT等一线的offer,兢兢业业工作,工资水涨船高,公司股票翻番,周围还都是优秀的人,有闲得无聊读个MBA的,有出国接受更大挑战的,有跑去创业公司当CTO的,人比人气死人,你也就被逼不断学习维持优秀的状态,好让自己不至于垫底。市场上满满都是向你抛来的橄榄枝,挪个窝轻松二三成的涨幅,你却不待见;
你学习不好,仅仅够上了个一本,大学有点荒废,代码没写几行,毕业后你找工作,鞋底磨穿,勉勉强强有个外包公司收留,没日没夜地工作,但公司就这么个水平,薪水很难涨,周围的同事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你稍微努力点,就显得鹤立鸡群。想跳吧,履历不好,跳不出好结果——给心仪的几个大公司发了简历,却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连个痕迹都没有。
这个行业就是这么操蛋:起点低一些,人生的轨迹就差了很多。你要认清这一点,如果你不幸是那个起点低,现状差的人,那就加倍努力,想办法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和咨询这种出生决定命运的行业,这一行还有很多证明你的水平的机会——起码,talkischeap.Showmeyourcode是行业的共识。
程序员的第三大职业风险是诱惑太多,容易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里的诱惑主要是市场机会的诱惑。前面说了,局部供需严重不平衡,因而不乏挥舞着巨额钞票的工作机会。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清楚地计算机会成本,那么就很容易被这样那样的高薪诱惑,从而在不合理的时间,不合适的机会上跳槽。当新的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或者新的公司遭遇崩盘,你不得不止损出局。这时候,找下一份工作就相当棘手。市场不认可你的价值,而你却经历了由俭入奢的过程,不愿回头,于是下一份工作依旧是一个不够深思熟虑的选择。当连续几次错误选择之后,你的职业生涯就岌岌可危了。
我见过五年换过八份工作的人,也见过对自己没有稳定定位,在几个方向上来回飘的人。我还见过履历倒着来的人——在硅谷,见得多的是Google-FB-Airbnb的职业切换,我却见过FB-Google-MS的切换(没有贬低MS的意思)。这种没有想清楚,仅仅因为package一时之高低就随意跳槽,是程序员们的《伤仲永》。
以上。希望能触发你的思考。陷入深深的沉思前:请先不吝赞赏。
会闲聊的人,为什么更容易成功?
闲聊是能让你更出色的一种能力
作者:古尔浪洼
一个会闲聊的人,总能把闲聊变成一种减压或者促进双方合作的工具。闲聊也绝对不是瞎聊,它需要一些手段和能力,不仅能迅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随时结束并切入正题。很多事情,都需要从闲聊开始。
读书时,我是个比较孤僻的人,怕跟人讲话。参加工作之后,我也不是个话多的人,更要命的是,在工作中我所持的观点是:多干一点,少说一点。
我总是觉得,那些喋喋不休的人没有真本事,所以对那些喜欢工作中闲聊的人极为看不起,觉得他们是绣花枕头,徒有虚表。这也就使得我与同事的相处并不怎么好,大家似乎对我的印象也不佳。
有一次,我与市场部一个业务员去出差,他一路上喋喋不休,尽讲些在我听来,全是些废话的话,所以我超级烦。可是,在客户那里,我发现他比我的沟通效果好,他总是在各种没话的环节,找到各种话题,然后滔滔不绝就聊起来了。
他跟采购聊得热火朝天,跟仓库管理的人聊的不亦乐乎,跟进料检验的小女孩,也嘻嘻哈哈,闹成一团。在回程的路上,就接到电话,客户已经下单了。我被吓了一跳,第一次感觉到,原来闲聊也是种工作能力啊。
后来,我就慢慢地对闲聊这种事不再那么讨厌了。在工作中,我偶尔也会学习下我们那位业务员,没事找个话题,聊一聊。
我发现,有时候,那种没什么内容的话题,其实也是有意义的,比如,虽然你聊的话题与工作无关,但你还是可以从闲聊中发现对方的个性,了解对方的人格、兴趣、爱好等等。特别是陌生人,闲聊,就像是实验室的试纸一样,可以立刻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容易亲近,可以从哪个角度或者话题切入,跟他沟通。
我第一次将闲聊转变成工作能力,则是在我当售后工程师的时候。有一次,客户投诉我们的产品有问题,我去看,客户说要退回公司重检。我想,这还不给折腾死,而且一旦退货,会在客户那里留下不良的记录。于是跟品质主管商量在他们公司现场重检,客户同意了。
可是,那天只有我一个人,那个工作量大概是两个人一天的工作量。我正在发愁的功夫,看见他们负责进料检验的几个小女孩都闲着。于是我就凑过去搭讪,跟她们闲聊,不一会就聊得热火朝天。她们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就告诉他,帮她们检验产品的,于是她们就主动说,她们正好没事,帮我一起检。于是,我们5个人,两个多小时就检完了。而且,因为她们就是负责抽检的女孩子,她们自己检的,不会再判不合格的。于是下午,我就早早的,开开心心回公司了。
从此,我不再讨厌闲聊,而是在工作中,或者日常与同事们的关系处理中,有意利用闲聊这种技能,用以消除对话双方的尴尬,改变气氛,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或者制造话题机会,创造与一些平时很少机会沟通的同事之间的邂逅机会,从而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慢慢我发现,我不再是那种木木的,没话题可聊的人,我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也容易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在同事们的眼中,不再是那种高冷、孤僻、自以为是的形象了。
到我开始走上管理岗位之后,因为工作的需要,沟通的工作就做得更多了,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对闲聊这种事,不仅不怵,渐渐的,有了一些心得。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闲聊的认识和理解,与大家交流。
闲聊≠瞎聊
很多人可能跟我刚参加工作时理解的一样,以为闲聊就是瞎聊,其实非也。闲聊绝对不是瞎聊,实际上,闲聊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它更多的功能,是为了打破沉默,消除尴尬,创造进入正式话题的机会。
沟通中,谈话不能都追求有意义,有时候,无意义的谈话,其实更能展现出一个人的喜好和个性,更容易拉进彼此的亲近感。也正是因为如此,闲聊中,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没实质内容≠没必要
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需要抓住重点,但不能一句话直切主题,然后就结束。当然,布置工作任务的对话,可以直切重点,这样确实是省时间,而且也为下属所能接受。但这样的上司估计也太无趣的紧。好的上司,在开始布置一二三之前,一般也还是需要一些柔软的话题,制造点让大家放松的氛围,此时,就需要闲聊来进行润滑和过度了。
还比如商务谈判,你不能一上来就直切主题,一二三开谈,这样也是没有谈好的氛围和基础的。一般,在正式开始前,谈判双方都会找些轻松的话题,闲聊上一阵,营造一点友好、亲切的气氛,之后,再切入正题,开始正式的谈判,就相对很容易谈了。
打招呼是开启闲聊模式的神器
遇人打招呼,这是起码的礼貌。而打招呼,也往往是进行闲聊的最佳时机。一句“早”,或者一句“今天天气不错”是打破彼此之间沉默的最佳武器。接下去,短短一两句对话之后,就可以转入任何的话题了。这样的聊天,彼此之间既没有隔阂,又没有成见,也不会尴尬,想聊点啥都可以。
闲聊不要追结论
很多人不会闲聊的症结之一,就是谈话非要得出个结论。但在闲聊中,是完全没必要的。闲聊就是闲聊,就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不需要,也没必要一定得到什么结论,更加不要追着人家的话题不放,非要得出个结论。
女性一般比男性擅长聊天,因为她们能聊在一起的鸡毛蒜皮的话题挺多。但听说,女性之间撕逼的事情,往往也容易发生在闲聊时,因为总有些较真的聊天者,想在对话中得出个自己想要的结论。这样以来,就完全破坏了闲聊的气氛,结果,闲聊就会变成撕逼导火索。
所以,在闲聊时,千万不要试图主导话题走向,或者目的明确的统整话题,不要给话题下结论,不要总是总结陈词。闲聊就是让话题随意自行发展,脚踩西瓜皮,聊到哪里算哪里,然后,在有人试图做结论前,愉快地结束。
让话题利落地结束
闲聊的最大妙处之一,就是不必非要做结论。一个会闲聊的人,应该能让闲聊变成一种真正的减压的工具,而不是给对方徒增压力。比如,在两个人工作一段落之后,互相聊上几句轻松的、简单的话题,这样既可以让对方变得放松,可以调剂一下状态和氛围,在差不多的节点,说:“我们下次聊。”这样可以干脆利落地结束,不会把双方都困在话题里。
闲聊力转成工作力的方法和技巧
虽然我们上面有说,闲聊是没有重点的,是没有意义的,但不代表闲聊就没有用处。实际上,在工作中,闲聊也可以转换成工作力,可以让我们在职场上做得更好。
通过闲聊验证柔软度
职场是个相对比较冷酷和僵硬一点的地方,因为有目标要完成,有命令要发布或者执行,所以制度就相对比较森严一点。这就会使得上司在下属面前,会显得相对难以亲近。但也恰是这种情况下,需要一定的手段和能力,使得自己或者对方变得柔软,从而增加互相了解的机会。
我记得有一次,我面试一个销售主管,问了一些比较正式的问题之后,我一边喝水一边穿插了一些在吃饭或者咖啡厅才会闲聊的话题。
我其实不是真的想了解这些,只是想岔开下话题,不想一直陷在那种一问一答,他深怕哪句话说错的僵硬面试中。结果,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最近新上映的XX电影不错,看过没有?”
“你喜欢吴秀波演的那个角色吗。”
“一般你都什么时候看电影啊?”
这样的闲聊,一方面可以确认一下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柔软度,因为应对客户是需要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柔软度的。另外一方面,通过这样的闲聊对话,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以及一个人是否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当然,我所说的环境,并非指他的家境,而是指他是否是在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边闲聊边工作,效率高
我以前在办公室,禁止大家闲聊。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员工们一边干活,一边闲聊一下也很不错。特别是职员们在干一些非脑力劳动的时候,比如整理装订分类资料文件的时候,往往边闲聊边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实际上,员工之间的闲聊是禁不住的。我以前在车间上班的时候,上司老是要求大家不准讲话。但你想想,本身就干重复性的工作,已经够枯燥了,还不让说话,那时间是有多么的难过。所以,我们还是会偷偷聊天的。只不过远远看到主管过来的时候,假装不聊天而已。
所以,后来我做管理工作之后,我就对一些事务性单纯作业的岗位不禁止聊天。我觉得他们一边手上干着活,一边聊天,反而会减少做事的枯燥程度,有助于提高效率,提升他们的精神状态。
我们有句俗语不是说嘛:“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不累,肯定是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啦,不然两个人都闷着不说话,怎么可能会不累呢?
老板员工会闲聊的店生意好
我去理发,喜欢那种一边跟我洗头,或者剪头,一边跟我聊天的人。那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只知道埋头洗头或剪头的店,我大多去一两次就不再去了。反正我的是短头发,好打理,不需要多高超的剪发技巧,因此我对剪发技术不是很挑,反而是对那种能让我舒服的环境比较喜欢一些。
实际上,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一下的话,会发现,那些老板或者店员善于聊天的店,生意都不错,那种客人进去后,一言不发的店,我往往觉得浑身不自在,没有想看的欲望。而那种一见客人,就滔滔不绝急于推销的店,我也不喜欢,觉得太吵,不想待。反而是那种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目的,老板和店员跟我闲聊的店,我觉得比较舒服。往往,也会在闲聊中不知不觉买一点东西。
通过闲聊,可以构筑自己的安全网
我与我隔壁办公室的人,经常都有大量的快件收发。隔壁是个女强人,干活干净利落,做事雷厉风行。我常常听到他斥责送快递的小弟:“你怎么又送迟了?”“为啥你才送给我?”“你到底是怎么派件的,怎么才来?”
而我,恰好相反,每次快递小哥来我都跟他闲聊几句。比如比平日迟了,我就会说:“是不是又堵车了?”“怎么,又跑去泡妞了,忘了送我的件了?”每次小哥都会笑着回答,或者也笑着开玩笑。
有一次,我有大量的件要发,快递小哥到了,我还没有弄完,于是我就跟他说:要不你先去派别人的件,我的等你派完件后来收。”他说:“我没啥件啦,就隔壁女人一个件啦,不急,让她慢慢等着,反正我每次送到,她都要修理我几句,就让她多等一会。”结果,他帮我一起弄了一个多小时,全部弄完才到隔壁去送件。
是的,在工作中打交道,有时候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经常闲聊一下,往往会构筑你与对方的安全网,这种安全网可以在出现错误,或者发生问题的时候,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能促进多一些良性的合作。
本文来源古尔浪洼的方寸江湖(ID:xllx01)第一赢销网.上一篇:欠债48亿,8年还清,他分享了绝地反击的经历0下一篇:再见,王健林?TAG:闲聊
信息转载自网络,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整合营销公司http:///wlyx/zhyx/
相关文章
-
互联网社畜怎样干到65岁
他们拖家带口,无法全心工作,却可能长久占据中层,让年轻人颇为不满,但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有的样子。,1998年6月,《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名为《NowHiring!IfYou'reYoung》的文章,这标题我暂且翻译为《招聘!如果你是年轻人》吧。,有位老哥说,我已经45岁了,仍然很强壮,在工作或面试中还没有遇到年龄歧视的问题。
2024-03-22 09:08 -
疫情下要囤多少卫生纸?欧美程序员开发厕纸计算器
原标题:欧美程序员开发了厕纸计算器总算知道隔离期该囤多少卫生纸了遇到危机情况,国内的老百姓大概会去囤积大米、食盐、板蓝根什么的,而欧美国家的百姓完全不同,最近一段时间让国人不解的一件事就是他们为何喜欢囤积厕纸?这个问题几乎在所有西方国家都出现了,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澳大利亚都是如此,大概只有东亚的国家有所不同,而目前也找不到什么权威的解释。,如上所示,默认界面很简单,有厕纸数量及每天上厕所次数两个选项
2024-03-22 08:25 -
80岁“上古语言”码农:“扶我起来,这个bug我会修”
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廉颇老矣,尚能码否?文/张倩、蛋酱来源:机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随着失业人数不断飙升,美国的失业系统已经不堪重负。,比较常见的操作是,许多程序员在进入特定行业之后才开始学COBOL,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但一位网友指出,各州失业保险系统崩溃的修复关键,倒不在于会不会COBOL语言,而是工程实践问题。
2024-03-22 08:14 -
获客成本低至2分钱 印度市场值不值得深耕?|观潮
事情向着愈吗?李涛告诉新浪科技,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时候带了四样东西: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钱。,但是李涛认为,印度今天整个产业就是处在8、9岁的状态,“现在老师没有了,不一定能成长得更好”。,”据其透露,在产品被禁用之前,印度政府方面的人员提前告诉APUS团队这个事情,并留了联系方式,方便后续沟通。
2024-03-22 07:30 -
全民本科率这么低,35岁程序员怎么会是"废物"?
虽然大家一起拼命会让部落活下来,他却可能因此残疾了。,但如果他们眼光短浅到只看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一套体系就玩崩了:年轻人再也不会相信未来失去劳动能力后,会有团体来照顾自己,因此任何超出当下物质回报的额外投入都毫无意义。,不同之处在于,与尼安德特人相比,培养一个智人程序员的成本要大多了。
2024-03-22 06:58 -
云工网—程序员接私活远程工作平台
双实名认证,有利于保证雇主和程序员的利益,一旦有一方违约可以申请平台仲裁,云工网平台会根据双方的交谈情况以及相关证据,进行判定。,三天试用不满意可全额退款云工网为了保障雇主的利益,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服务如缴纳保证金、三天试用等服务。,对于加入了三天试用服务的程序员,雇主可以申请试用,如果在三天内觉得员工不合适,可以随时更换程序员,并且款子会退回到雇主的平台上。
2024-03-21 22:03 -
《腾讯课堂首届“1024程序员节故事大赛”:看程序员X产品经理的爱恨情仇!》
”不少程序员更是将追求完美做到了极致,不然都对不起每一根早逝的头发。,(来源:视频号@JAVA架构师进阶)正所谓程序员与产品经理之仇不共戴天,一位参赛选手就用情景剧的形式还原了一场职场Battle。,如果你是一位程序员,在10月24日这天,腾讯课堂还将联合IT行业大咖,邀请腾讯、阿里、微软、华为、美团等大厂的资深行业专家,开展1024程序员技术大会,为你献上一场技术的顶级交流盛宴!
2024-03-21 21:21 -
飞书上线“程序员友好”功能
DoNews10月23日消息(记者程梦玲)近日,字节跳动旗下办公平台飞书于上线了“程序员友好”系列功能。,据悉,该系列功能可帮助程序员直接在飞书云文档内插入、制作、修改流程图和UML图,并可用LaTeX在飞书云文档中写公式,通过插入Jira过滤器实时掌握项目动态。,除此之外,在飞书云文档内支持Markdown导入、思维导图制作、切换代码块里的编程语言等功能也在测试中,让包括程序员在内的用户,无需切
2024-03-21 21:21 -
打工人沉默,程序员落泪,原来这些大佬以前也过程序员节
你永远不会预知到又会有什么梗突然火起来,就像最近的“打工人”一样。,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大佬就是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了。,1991年,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前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Infoseek公司资深工程师,是个资深码农。
2024-03-21 21:20 -
腾讯课堂发布女性程序员职场力大数据报告:女性程序员数量两年间增长70%,平均月薪已达1.5万
程序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跟上互联网技术周期短、节奏快的潮流,一旦掉队就容易被淘汰。,而Java进阶、新媒体营销、前端开发、Python、产品运营等则是女性程序员相对更青睐的课程。,报告显示,女性程序员压力来源TOP3为学习新知识、高强度工作、晋升空间比预期低。
2024-03-21 21:20
热门标签
-
拉姆·查兰与他的中国伙伴再见,王健林?
2024-03-21 15:54
-
腾讯结盟三大运营商,大手笔背后的战略级思考联发科的困局:上攻不利,后院失火 迎来“最艰难时刻”
2024-03-21 15:54
-
中国联通再次募资615亿,云计算这块蛋糕会怎么分统一13亿美元清盘星巴克股权 星巴克大陆全面直营
2024-03-21 15:54
-
“番茄炒蛋”凭什么能刷屏?一瓶水60元,百事可乐重磅推出走心的高端水产品
2024-03-21 15:54
-
企业网站更新文章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张亮麻辣烫被爆店员围殴消费者 加盟松散弊病凸显
2024-03-21 15:54
-
Xilinx :让更多用户拥抱FpGA估值5亿美元的搏击赛事Ip,昆仑决是如何打造的?
2024-03-21 15:54
-
产品需求:你真的了解你所看到的需求吗?咖啡陪你出局中国市场:创始人自杀总部撤离
2024-03-21 15:54
-
创意文案改编养成的5个方法案例名校毕业生造病毒一年获利8千万 感染2.5亿台电脑
2024-03-21 15:54
-
2017安博会落幕,泰首人脸识别的深度落地应用上场9岁女孩日记控诉警察爸爸:见你一面这么难吗?
2024-03-21 15:54
-
客户和老板喜欢的文案就是好文案吗银行股纷纷刷新十年高点 6124点工行持股宣告解套
2024-03-21 15:54
-
“标题党”不能一个标题打天下国家食品谣言治理新规出台 严惩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2024-03-21 15:54
-
90后掀起一阵脱发讨论潮从卖不动到一年狂卖27亿,快火锅之王如何炼成
2024-03-21 15:54
-
进军IpO,搜狗的未来是黄金还是泡沫贾跃亭,有救了?
2024-03-21 15:54
-
双十一智慧零售背后,其实也是家电第一渠道的排位战“霸道总裁”靳东的投资术:从小酒吧老板到年入千万
2024-03-21 15:54
-
扎克伯格妹妹:风投最重要是考量“人”前首富李河君曾半小时丢千亿 2年后带来新故事
2024-03-21 15:54
-
女性机器人获得人类公民身份,未来人工超越人类?卖杯茶有多难?星巴克4年花掉6.2亿美元 结果失败
2024-03-21 15:54
-
如何使文章更容易被信服别小瞧,小表情包里的大生意
2024-03-21 15:54
-
别急着大跃进,小心毁了VR 生态北辰弃子时代名门成食堂:餐饮占六成 高消费断档
2024-03-21 15:54
-
现身说法式文案引领行业潮流1天1亿件!中国快递业务市场规模世界第一
2024-03-21 15:54
-
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文案撰写小技巧韩媒:乐天玛特在华损失5000亿韩元 欲从韩国输血
2024-03-21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