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生死战:入局容易做大难,狂奔背后难掩烧钱困境
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共享充电宝生死战:入局容易做大难,狂奔背后难掩烧钱困境)
“共享充电宝公司的现金流比预期要好,头部玩家基本都是盈利的,仍然是共享经济中不错的赛道。”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日前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如此表示。
时间倒回至四年前,在从杭州火车站前往西溪酒店的路上,因为堵车他又玩了两把《王者荣耀》,随后ipad电量告急。半个小时后他即将会面的一家创业公司小电科技,正是从事共享充电宝项目。
时至今日小电科技完成B+轮亿元人民币融资,成为活下来的一个,并且与街电、来电科技、怪兽充电并称为“三电一兽”,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近日怪兽充电完成5亿元C轮融资,让这个原本有些沉寂的行业,再度回归焦点。共享充电宝究竟是一门好生意吗?在资本助推之下,是否会和单车一样走向烧钱扩张,最终沦为资本游戏?
资本争议仍存
在资本圈,共享充电宝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项目。一些投资人认为共享充电宝模式轻、易复制、赚钱快。也有投资人认为共享充电宝盘子小、低频次、伪需求,是资本寒冬时期投资人焦虑的产物。
资本态度的摇摆不定也体现在数据上。2017年共享充电宝项目异军突起成为资本宠儿,时至今日行业近50%的融资事件集中爆发于这一阶段,包括聚美优品、小米科技、美团等巨头纷纷入局共享充电宝项目。仅仅10天共享充电项目获得3亿元融资,40天融资12亿元,融资速度和额度远超投资人预期。
在“多电混战”过后,资本趋于谨慎,行业倒闭潮也开始出现。共享充电宝公司“乐电”宣布停止运营,pp充电、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河马充电等也先后进入项目清算阶段,行业融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少数头部品牌进入A轮后融资。
经历了爆发、洗牌、分层等考验后,目前共享充电宝项目进入加速抢占市场的阶段,“三电一兽”成为市场头部玩家,且基本具备了盈利能力。共享充电宝的崛起既得益于“共享单车”的市场教育,但单车市场一地鸡毛的现状,也让社会透支了对于“共享经济”的信任。
朱啸虎认为,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相较于共享单车存在三年折损问题,共享充电宝几乎没有损耗,成本全部回收后依旧可以赚钱。“之前行业低估了对于充电的需求,电池技术的进步赶不上人对电需求的速度,伴随5G的到来,人们对于手机娱乐的需求会加倍释放,用电的需求会更强烈。”
但在另外一位投资人看来,“高额融资并不意味着模式已经完全跑通,共享单车原本也是一个靠租金能够覆盖成本的经济模型,但在资本作用下充满了变数。现在共享充电宝抢占优势店铺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亏钱扩张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狂奔背后的渠道之争
虽然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具备了盈利能力,但基本都是微盈利状态,企业间的竞争博弈和内耗,拉低了行业毛利率,如何将企业进一步做大仍是一大挑战。
如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铺设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铺设速度是关键,而且是有效速度,包括每个设备的激活频次、使用时长等。一旦抢占先机,再铺设的难度很高,替换成本会上升,互联网项目领先半年就很难追了,在别的产品没有出来前,要占领更多市场。”朱啸虎表示。
资本无疑成为共享充电宝项目攻城略地的助燃剂,企业开始加速城市拓展和点位布局。根据第一财经统计,目前怪兽充电、小电科技业务均已覆盖了上千个城市,仅“三电一兽”向市场投放的充电宝数量就已经超过1350万台,遍布商圈、旅游、社区、餐饮、酒店、影院、医院等场景。
“一旦确定有足够的市场,又具备产品先发优势,就会转为资本优势,资本优势再转为团队、产品以及扩张优势。”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曾告诉记者。
伴随规模的扩张,行业的渠道之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实际走访中,有商铺人员告诉记者,已经有好几家共享充电宝品牌来洽谈合作,互相诋毁竞争对手,抬高入场价格的情况时有发生。
根据此前曝光的怪兽充电商业计划书来看,除去BD与销售部门人工成本20%、分店利润23%、充电宝及柜机折旧16%,以及仓储、运费、安装费、配件费等,日均每宝毛利率为31%。
但据一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目前分店利润抽成50%都是常规操作,为了能够拿到头部商家,品牌商们拿出了高入场费和高额分成争夺合作商户。一种方案是采取入场费+分成模式,另一种方案是阶梯式进行分成约定,例如第一个月品牌方和店铺三七分,第二个月四六分,第三个月五五分。
一掷千金抢夺独家资源的现象开始发生。此前某充电宝品牌与一家大型酒吧连锁集团签署了三年独家排他合作协议,据悉该笔交易斥资2000万元。上述人士称该交易几乎成为行业笑话,“按照成本结构计算超过500万就是亏本的买卖,2000万就是烧钱的节奏。”
因为盲目扩张导致市场份额严重下滑的情况也开始出现。据悉某头部品牌为了迅速扩充市场,将线下店铺拓展工作全权交给了第三方代理商来做,因为只考核机器铺设的数量,而未考核营收,导致产生了大量废弃点位,中间商赚走了大部分钱,市场份额从70%下滑至11%。
“半年前,共享充电宝3~6个月就能够回本,但放到现在这个节点就不好说了。一个是入场费的出现,成本核算结构发生变化。另外一个因素是各家都在推带屏幕的大型机,单机器本身的成本就在3万元左右,回本周期也会拉长。”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行业乱象消费者买单
无序的竞争终将高额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共享充电宝乱扣费、好借难还、押金难退、客服沟通不畅等种种乱象开始出现。
在过去一年,共享充电宝品牌方不约而同提升了收费标准,价格从1元/小时上涨到了3元/小时,甚至12元/小时不等。上述人士称,从共享充电宝品牌方角度而言是不愿意涨价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市场规模的拓展速度。但伴随优质商家的抢夺,商家议价能力的提升,在商家提出涨价需求后,共享充电宝品牌方只能被动跟随涨价。据悉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幅度并不统一,是根据每个点位具体的客流量和店家需求一家一家谈定的。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而言,涨价客观上可以改善营收结构,但如果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跟不上,无异于饮鸩止渴。
例如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少品牌方会选择投放多于机柜位数量的充电宝进入市场,这就致使不少消费者遭遇“好借难还”的糟糕体验,尤其是在节假日租借高峰期,或者热门商圈,归还无位的情况时常发生。矛盾背后考验的是共享充电宝终端与信息平台的无缝连接、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对于点位的精细化运营程度和管理效率。
“除产品之外,长期一定是靠良好的资产管控、持续提升的团队效率和服务赢得市场。”怪兽充电创始人兼COO徐培峰表示。时至今日,共享充电宝厂商需要承担产品成本、运营成本、门店入驻费以及分润等方面的财务压力,伴随行业竞争的加剧,厂商传统盈利空间将有所收缩,平台需要发挥服务入口功能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突然巨亏10亿!“内衣第一股”凉了:关店上千家下一篇:王思聪遭遇滑铁卢,是好事?TAG:共享充电宝e代驾"后院起火"部分司机停工烧钱模式难以为继
e代驾"后院起火"部分司机停工钱模式难以为继
来源:中国经营报(北京)
(原标题:部分司机闹停工e代驾“后院起火”烧钱模式难为继)
e代驾正面临着控制平台的风险。
近日,有媒体报道,e代驾司机正在停工抗议信息费变相提高。事实上,此矛盾起于2015年12月末,e代驾方面开始对代驾司机增收部分平台服务费用,并针对用户收取少额的保险费用。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e代驾此举是为了提高盈利能力。而就在前不久,有消息传出e代驾VIE架构已经拆除,有可能在国内上市。但是,代驾市场仍有滴滴代驾这一有力竞争者,并未处在垄断地位的e代驾调整价格,极有可能引来用户和代驾司机的抵触情绪。而这些,才是互联网服务平台型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
停工风波
一位深圳的e代驾司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从今年1月1日16时起,39元订单收取10%信息费加2元事故救助金,39元以上订单收取总价为20%信息费加2元事故救助金。这引发了不少e代驾司机的不满。
“协议上的确写的是20%的信息费用,这使得信息费的确比以前高了。”深圳的e代驾司机师傅小张(化名)透露。
除了深圳以外,上海e代驾也有信息费上升的烦恼。上海的e代驾司机小李(化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今年1月1日后,e代驾的收费模式更改为,在晚上十点以前收取总额的10%,晚十点之后,收取总额的20%。
之前,e代驾有39元、59元、79元及99元等几个标准,只要在标准之内,收费金额都按照上述说的起步价的20%收取。但此次调整之后,信息费用的收取价格计算方式变为总价格,“40元是一个档,单价40元以下的收取总价为10%的信息费,单价40元以上的收取总价为20%的信息费”。
这其实相当于是将大部分订单的信息费调高到总价的20%,因为单价为40元以内的订单很少,一般的代驾公里数大概就是在10公里到20公里左右。偶尔才会有30公里以上的订单。
根据小张的初步估计,如此调整信息费用的收费方式,相当于让司机上交比以前多近一倍的钱。而与此同时,滴滴代驾的强势也让司机的单量减少了许多。“滴滴代驾还没推出的时候,e代驾司机平均每晚不用怎么出去等,都能接到三四个单子,但是现在,如果不自己出去等,可能也就那么一两单。”
无法接受的司机们开始悄无声息地停工。据小李说,上海的宝山区和奉贤区以及川沙,都有大大小小的罢工。“宝山区主动停工的有好几百人,也有不少是被逼停工,一旦进入宝山区,就会有司机给你电话叫你别接单,要是不听,就一直刷你的单子。”
虽然停工司机并未告知e代驾公司其停工情况,但是就在1月26日,e代驾立刻又改变了收费模式,无论单价多少,信息费一律5元。
除了信息费收费模式的改变以外,向用户收取救助金也让司机抱怨连连。“先把2元保险金改为救助金,然后再加收1元的保险金。”
对此,本报记者采访到了e代驾的相关负责人,其表示我们在代驾同行业里信息费也是最低的,而且从来没有上涨。而e代驾的司机从来没有说过大规模司机闹事的情况,不知道消息是哪里来的。而北京从来没有提高信息费,因此也不存在提高信息费导致司机情绪上的波动。
资金压力过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信息费上涨的不仅只有e代驾,滴滴快的的信息费也有所上涨。一位滴滴代驾司机向本报记者确认了这件事情。滴滴快的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透露,目前滴滴代驾在多个一线城市收取的服务费用比例在15%左右。
这么看来,代驾公司的信息费普遍上涨是常态,但是e代驾的司机的抗议声音却最高。究其原因,互联网分析师唐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滴滴快的平台较大,规模性和各种补贴优惠政策让用户的黏性更强;另一方面,滴滴代驾的规则明确稳定,徘徊较少,但是e代驾政策不稳,摇摆不定,导致司机不满已久。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在于滴滴对代驾市场的蚕食。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7月28日,滴滴代驾出生,20天后,滴滴代驾就宣布已覆盖全国80个城市,注册司机过百万,而e代驾方面此前公布的司机数量只有20万左右。同年9月9日开始,滴滴代驾从早6点到晚9点,10公里起步价仅为18元,晚9点到11点起步价38元,晚11点到第二天6点为68元。
受到滴滴代驾的强势推广,滴滴代驾的市场份额一路飙升。CNIT发布的《2015年10月中国在线代驾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激烈的竞争中滴滴代驾表现最为抢眼,仅上线3个月,其用户覆盖率就达70.4%,居行业领先地位。除用户覆盖率之外,在主要代驾应用平台的用户知晓率中,滴滴代驾的用户知晓率更高,为63.1%。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滴滴代驾已覆盖国内200个城市,拥有超过150万名的注册司机,单日订单峰值突破了50万。上线100天,滴滴代驾刷新了在线代驾领域的多项纪录。
根据滴滴对外公布的数据,2015年11月,滴滴代驾在上线100天时的高峰单量数值是50万单,滴滴的强势进入,使得代驾市场一度呈现e代驾和滴滴代驾二分天下的格局。
这给e代驾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从去年11月份的“裁员风波”,到如今的司机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业内人士推测,e代驾是因为与滴滴代驾陷入烧钱大战,资金消耗过大,不得不压缩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增加毛利。
为上市做准备?
除了受到滴滴代驾的挤压之外,压缩成本、增加毛利的另一个原因便可能是上市。
就在引发司机不满的事情出现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有消息称,互联网代驾服务平台e代驾已经完成了股权重组工作,VIE架构已经拆除,并完成了员工持股工作,这意味着e代驾已经扫除了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障碍,具备了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资格。
e代驾内部人士透露,为了让旗下合作司机拥有更强的归属感,e代驾还将给与e代驾一同成长的部分核心司机发放期权,让这部分司机能够在未来享受到e代驾平台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具体操作上,e代驾已经在内部完成了股权改革工作,首先将公司业务主体由北京易驾易行汽车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VIE结构公司)转为北京亿心宜行汽车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国内注册公司),同时所有员工也已经完成了劳动合同的重新签署。
对于上述消息,e代驾相关负责人表示,还没收到相关消息,目前在与高层确认。
在唐欣看来,此次e代驾提高信息费,与准备上市提高利润不无关系。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取信息费的盈利模式已经被代驾企业认可,而e代驾虽然从2014年就在尝试后汽车市场服务,但是盈利较少,走的不是很顺,因此希望将佣金的盈利模式做深挖。
“目前滴滴代驾的进入,就将e代驾的融资之路堵死了,上市是e代驾的另一种选择。”不过唐欣认为,市场格局已经明朗,上市可能无法提升e代驾的行业排名。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郭梦仪责任编辑:钟齐鸣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腾讯小米加入战团无人机迎来血拼时代下一篇:饮料十花汤董事长蝉脱壳巨额欠款不知去向TAG:e代驾信息转载自网络,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整合营销公司http:///wlyx/zhyx/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
百万+烧钱、两极化共赢,在线答题风口已到? 获12.5亿美元融资 饿了么补血备战烧钱竞赛
2024-03-21 15:57
-
揭密奢侈品连锁大王“周大福”背后商业帝国 网易奢侈品网购折戟 资本催熟奢侈品网购难解货源掣肘
2024-03-21 15:57
-
Coach闭店成“黑天鹅” 奢侈品依赖中国市场受挫 电子商务反思:奢侈品B2C将成下一个泡沫?
2024-03-21 15:57
-
国人网购奢侈品钟爱“便宜货” 奢侈品网购:网络代购的奢侈品80%都是假货?
2024-03-21 15:57
-
英媒:中国本土奢侈品遭重创 鲍鱼和玉石暴跌 狗不理包子:价格为同行7倍 奢侈品路线难复制外地扩张
2024-03-21 15:57
-
奢侈品“关店潮”中,香奈儿为何“一店未关” 中国内地:奢侈品二手市场也疯狂
2024-03-21 15:57
-
去年中国人境外消费约1.2万亿 买走全球46%奢侈品 中国人撑起欧洲奢侈品业:购买了全球25%的奢侈品
2024-03-21 15:57
-
方便面也有了奢侈品!一桶泡面卖29.9元…… 奢侈品第二大国背后:不问价格直接买 花的不是自己钱
2024-03-21 15:57
-
日本最贵水果店:180年历史,水果卖出奢侈品 奢侈品代工厂利润薄如纸 卖3000元的包仅赚20元
2024-03-21 15:57
-
从5折到提价 奢侈品Gucci定价策略陷“短期逐利”困局 法国媒体:中国奢侈品买家品味变好 爱马仕比LV更受宠
2024-03-21 15:57
-
一头猪卖了16万!丁磊的猪养成了奢侈品? 阿玛尼等奢侈品撤离上海外滩 转战二三线市场
2024-03-21 15:57
-
奢侈品困境:历峰裁员难挽颓势 卡地亚高端表销售腰斩 奢侈品纷纷在华收缩:业绩过山车般下降 停止门店扩张
2024-03-21 15:57
-
奢侈品“套路深”:中国降价海外涨 国内市场回暖 丸美结盟奢侈品LV 谋求高端渠道突围
2024-03-21 15:57
-
“奢侈品大佬”历峰集团2016年净利润跌46% 奢侈品大牌去LOGO受追捧 没LOGO更时尚
2024-03-21 15:57
-
为什么奢侈品宁可烂在库房里也不打折? 奢侈品和高仿品之间:手工制作“异军突起”
2024-03-21 15:57
-
茅台离万亿差百亿 市值超LV成全球最大奢侈品公司 奢侈品香奈儿部分款式中国市场降价20%
2024-03-21 15:57
-
迪奥:挽救巴黎的全球奢侈品之王 奢侈品将在中国东山再起
2024-03-21 15:57
-
奢侈品鉴定过于垂直,奢易拍的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外媒:奢侈品遇冷非因反腐 中国人转向购买阅历
2024-03-21 15:57
-
霸道总裁刘强东:根本不存在什么互联网思维 Google收购摩托罗拉幕后:布局抢占移动互联网
2024-03-21 15:57
-
O2O之争,线下实体和互联网企业谁将主导未来 雅虎: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没落贵族
2024-03-21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