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中国最年轻亿万富翁 25岁!创立五个10亿品牌 ZARA:对不同人群细分的多品牌策略

2024-03-21 16:59
admin

他,是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25岁就成为亿万富翁,中国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他亲自创立了中国商业史上五个著名品牌,销售规模都是10亿级以上的,同时,他还参与打造了多个商业传奇!

从25岁开始,他每隔几年都会创造一个中国商业传奇,让业内瞩目!

他,一个中国商界的少有的传奇企业家!

▎他,白手起家,从草根崛起

中国最年轻亿万富翁

成功打造五个10亿级著名品牌

他,被称为中国商界的“少年英雄”、“营销少帅”,白手起家,从一个草根崛起的亿万富翁。

他从上世纪90年代的1994年、21岁进入商海,4年后就成为亿万富翁,曾创造了国内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豪传奇。

他先后打造了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小罐茶五个业内著名品牌,销售规模都是10亿级以上,均成为中国商界的经典案例!

同时,他还曾参与了商务通隐形手机、金立语音王等多个商业传奇的打造,创造了中国营销史的多个代表案例,如今,他个人累积财富超过10亿级。

而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与中国“商业战神”史玉柱有些类似,白手起家,很年轻即达到巅峰,远超同龄人,然后迅速跌入低谷,但很快又迅速崛起,重新站上商业之巅。

他和史玉柱的区别就是,他成为亿万富翁时比史玉柱还年轻(史玉柱身家过亿时29岁,而他年仅25岁),而他低谷时所欠的债没有史玉柱多,史玉柱欠了2亿多,他欠了3千多万。

▎他从商四年身家就过亿

创国内白手起家、跻身亿万富翁最快纪录

21岁下海,从站柜台开始

1年后展露商业天赋成公司全国市场冠军

从开始涉足商业,到成为优秀区域操盘手,仅仅一年多时间,他绝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记录!

1992年,杜国楹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教师,2年后的1994年,因为觉得空间太小,21岁的杜国楹辞职去郑州工作,开始涉足商业。不过,他最开始的工作,却是从站柜台、送货干起。

半年后的1995年,杜国楹被派往外地开发区域市场,担任天津市场办事处经理一职,说是经理,实质上一个光杆司令,就一个人负责天津市场开拓,当时,他也曾对一个人开辟市场的痛苦过,天天累死累活的拼命开发网点,但是销量增长却不大,甚至一度迷茫自己当初辞职下海是对还是错。

但是,杜国楹很快就展露出了自己的商业天赋,他喜欢琢磨如何才能把货卖的更好,产品铺完了,到底怎样才能动销呢?他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他思考来、思考去——敏锐的意识到广告传播的作用,要知道在1995年国内懂得广告作用的人还不多,1989年杉杉服装去央视投广告时,央视广告部的人回复说“服装还做什么广告,直接卖就可以了”。

当时,杜国楹想来想去,想到了广告,好说歹说劝说老板支持他做广告传播,结果大获成功,到1995年底,他所负责的天津市场销售就达到月销售过百万,成为全国的区域市场冠军、标杆市场,全国各地的分公司都去学习,这一年,他才22岁,而他所负责的天津市场,一直到1997年底,都是全国的销售冠军。

这个过程中,杜国楹不再是当年那个刚辞职下海的年轻人,虽然才短短2、3年时间,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操盘手。

下海4年后,成为亿万富翁

1997年,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杜国楹选择了新的公司,这家公司当时代理了一个矫姿带产品,杜国楹负责这个产品的代销操作,不出意外,他很快又把它做成了全国冠军,这时候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营销打法。

这时候,杜国楹逐渐有了自己门户的想法,无论是渠道资源,还是市场操作,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缺一个自己的产品。

而天道酬勤,上天在这时也给了他机会,当时天津大学物理系教授袁兵自己买了一条“英姿带”回去研究,经改进设计后,拿着自己设计的技术方案找杜国楹,陈述了他的产品与英姿带相比的几大好处。这个草图得到杜国楹的认可,他当即花5000块钱买下袁教授的技术,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背背佳”。

少年英雄、营销少帅

年仅24岁,却已形成独特“营销运作打法”

1997年底,杜国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在当时的业内形成了独特的三大领先打法

1、虚拟经营——OEM运作模式

虽然今天虚拟经营(即品牌商负责技术和营销,生产外包的OEM模式)已经成为常见的运作模式,但是在1997年还是比较少见的,杜国楹算是比较早一批开展OEM模式运作的老板。

2、广告运作、明星代言

广告运作是杜国楹营销打法中很犀利的一招,犀利的广告轰炸、精准的传播诉求和明星代言,一直都堪称业内榜样,如背背佳在1997、1998年运作时,针对好身材的诉求、选取当时火热的“青春美少女”组合做代言,而好记星,好方法、好工具的诉求,以及选取了双语专家大山做代言人,都极为精准,迅速爆破。

青春美少女组合代言背背佳,成就当时的传奇

3、先做样板、再做全国市场

在1997年底开始运作背背佳的时候,杜国楹已经开始采用后来业内广泛运用的“先做样板、再做全国市场”的模式。

而这套模式,当时中国另一位营销奇才、商业战神史玉柱也是在1996年、经过对之前反思,在运作巨不肥产品时开始尝试精细运作,局部市场试销、总结模式、打造样板、然后全国复制。可见,杜国楹在1997年运作时的前沿性。

这一模式,有着多种好处,试点进行试探性运作,一方面测试市场反应、另一方面总结打法,既降低了一开始就全面铺开的盲目性和风险性,而试点市场一旦运作成功、打法成熟,可以迅速在全国复制,全国市场快速铺开、且成功率极高,背背佳,以及后面好记星的运作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当时天津市场操作成功后,他就邀请各地感兴趣的经销商前去观摩,全国市场很快铺开。

于是背背佳在3个月内就实现销售3千万,而1998年全年更是达到4.5亿,这意味着作为掌门人的杜国楹身家已经过亿,这一年,他年仅25岁,成为了当时中国商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而且还是白手起家的,创造中国商业上前所未有的记录,国内至今也很少有人超越。于是,当时一时间有中国营销界“少年英雄”、“营销少帅”的美誉!

▎28岁却遭遇人生低谷

损失过亿、且负债3千万,悲情转战郑州

但是,年少得志有利有弊,利就是短期内获得业内人难以达到的成就,弊端就是年轻心态还没有成熟,非常容易迷失自己,从而导致悲剧产生。

在1998年,年仅25岁的杜国楹就成为了亿万富翁,被商界称为“少年英雄”“营销少帅”,整个团队在不到30岁已经达到了业内几乎没有人能达到的成就,于是产生了迷失,觉得天下无敌、无所不能,低谷危机也就来了!

杜国楹后来曾表示,“通过这个项目,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我表现得很夸张,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当时我觉得自己疯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啥事都能干成,还有比我更牛的人吗?”……

但是,接下来却很快遭遇了滑铁卢,投资的两个项目连续遭遇失利,不仅把赚到的上亿财富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供应商和渠道商3000多万。

2002年,杜国楹带着核心团队8人,离开北京,转战郑州,在郑州一个小区租了房子,低调的和自己核心队伍开始再创业、还债,这一年他年仅29岁。

危难时刻,核心团队无一流失

对经销商24小时开机,我欠的一定会还上

但是,令业内称奇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负债3000多万的时候,杜国楹的核心团队8个人,却没有一个流失,一直跟随左右,不能不说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特别是在负债3000多万时,依然紧密跟随,甚至是远离北京、转战河南郑州市场时也是如此,这一点和史玉柱有些像。这些核心团成成员在其之后连续创业中也是始终跟随!

而且,还有一件事情,让杜国楹的合作伙伴很受感动,他过去就做过回收经销商库存的事情,而即使失败了,他当时没有赖账,杜国楹曾表示,“那个时候我是24小时开机,让所有人都知道我还活着”,后来他也还清了这些债务,这些也让他后来拥有了稳固的渠道经销商团队,因为他获得了极高的信任度,这种与合作者的敢于承担、兑现承诺的做法和史玉柱当年还2亿元巨债也很相似。

▎一年后、30岁时迅速东山再起

4个月还清负债身家再次过亿

2002年,杜国楹和团队还了几百万的负债,但是相对整体3千多万的债务而言,相差还是很远。但同样天道酬勤,2003年,在杜国楹30岁、而立这一年,他和他的团队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个商机。

2003年2月,杜国楹团队的副总蒋宇飞出差从常州到南京,路上他偶然听人说苏州市场上有个品牌的学习机销售势头很猛。凭着职业敏感,蒋宇飞令司机掉头直奔苏州考察。蹲点观察了3天,蒋宇飞认定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他带了一台该品牌的学习机回到北京。当他把这个拿给杜国楹的时候,杜国楹同样敏锐的意识到,一个机会来了。

通过跟几个技术专家的沟通,该产品是一个有一定创新、但总体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的电子产品,完全可以进行操作!

力排众议颠覆式玩法

引发行业震动重新拥有数亿身家

于是,杜国楹和蒋宇飞拿着产品和想法,找来一帮当年一起创造背背佳神话的兄弟,但是面对当时的市场情况——无论是词典市场还是复读机市场,都已经有稳固的品牌,占有足够优势的份额。很多人表示不看好,建议放弃。

但是杜国楹,非常坚持自己的主见,一方面是传统学习机产品有着诸多不足,另一方面,当时几个主要学习机品牌的运作手法比较落后,完全可以通过合适的运作,进行搅局,对市场进行颠覆。于是,杜国楹拍板一定要做!

在好记星的运作上,他进行了两大创新:

一方面是传播推广创新,采用了当时销售力非常犀利医药整版广告模式,

另一方面是渠道创新,避开当时对手占优势的商场、超市渠道,直接进入新华书店渠道,采用专柜模式。

很快,这个在业内引发轰动的商业案例就要开始了!

试点、样板市场大获成功全国迅速铺开

4个月还清负债,再度跻身亿万富翁行列

2003年5月,好记星开始在济南进行试点,对传播策略、报纸广告都进行了测试,不到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一周时间内就卖出了数千台学习机,系列传播文案已验证成功,

2003年7月,杜国楹团队转战武汉,打造样板市场,从7月到10月份,3个月时间150个整版广告,迅速拿下武汉市场,无论是热线电话,还是购买现场都络绎不断,同时,各地加盟的代理商电话不断,全国市场迅速铺开。

到2003年底,短短半年时间,好记星销售就超过2亿,而在2013年9月,在项目开始运作短短4个月后,杜国楹团队所欠负债已全部还清,他们重新走上巅峰!这一年他30岁,在2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承受了太多苦难和痛苦,但是他们成功涅槃、崛起了!

2003年底,杜国楹团队与橡果国际进行了合作,好记星的销售传奇也不短攀上新高度。2004、2005年,好记星的销量更是连续飞跃,先是2004年5个亿,然后是2005年25个亿。杜国楹团队再度跻身亿万富翁行列,拥有数亿财富。

好记星成中国商业经典案例,3年销售30多亿

与橡果国际深度合作

成功复活背背佳,又打造多个商业传奇

在好记星取得成功同时,杜国楹团队与橡果国际股权合作,两者打法不断融合,将杜国楹团队的独特营销打法与橡果国际媒体资源进行了很好的组合,除了好记星外,成功打造了多个代表案例,先是成功让昔日品牌背背佳激活,再次创下惊人销售业绩。

昔日品牌背背佳成功激活、再创奇迹

2006年打造商务通手机传奇10个月破10亿

并开创电视购物卖手机潮流

2005年—2006年,合作后的杜国楹团队和橡果国际团队又创造了商务通隐形手机传奇,成为当时国产手机普遍低迷中的一个传奇,在当时国产手机纷纷败北、亏损、甚至倒闭的时候,商务通隐形手机却成功实现10个月销售破10亿,成为当年的经典案例,而且在当时售价3980元、接近4000元(功能机时代,手机不像今天,当时能超过3000元的手机很少,国产机除了商务通外基本没有,其它都在2500元以下、甚至是2000元以下),比很多国际大牌都贵,堪称当时最贵手机之一,却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再如,他们之后又成功打造了当时曾经火热一时的金立语音王手机,并掀起了当时电视购物广告卖手机的热潮,让金立手机从2006年的26亿营收直接飞跃到2007年的50亿,创造了业内瞩目的销售传奇。

之后,夏新、CECT、天语、联想、创维等众多国内厂商纷纷试水电视直销,这种模式为当时的国产手机贡献了巨大的销量。

商务通手机成2006年最为成功的高端国产手机

▎一个巨大改变,再次飞跃

他从营销高手变成产品主义者

在做好记星的时候,杜国楹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了很大的反思,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营销高手变成产品主义者。

在做好记星时,他开始意识到产品的重要性,在营销之外,更注重产品技术的完善,认真对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成为他专注的焦点。对此,他曾表示“营销主义者是把产品当做道具,而产品主义者则是把产品当做根本。”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杜国楹曾深有感慨的说“依靠营销企业获得的是爆发力,好的产品才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是他在多年之后经常提起的一句话“营销是术,产品是道”。

2004年,杜国楹专门在深圳和北京成立了研发中心,研究怎么做一个笔记本,能够记录日常所有的数据,还能够与朋友做快速分享,过个几年之后还能迅速检索到当年的内容,为了彻底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杜国楹收购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名人掌上电脑。

而这个转变,也让他再次实现了一个涅槃,与过去那些注重营销、轻产品,只注重在营销推广上下功夫的朋友拉开了距离,几年后,当他的很多昔日朋友陷入重营销、轻产品困局导致事业不利的时候,杜国楹的事业却不断攀登高峰,持续的创造者传奇。

再接下来的发展中,继好记星之后,杜国楹团队又创造了新的传奇。

▎35岁再次创业,平板商务领域击败ipad

4年净赚超7亿

2008年,杜国楹团队注册了新的公司,做商务平板,这一次杜国楹在产品上下的功夫比以往都大,他把家安在了公司旁边,每天下午一点半来到公司,与设计师、工程师们讨论产品的细节,经常会忙到半夜12点。这之后则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他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产品的细节,或者读一些产品和管理方面的书。一般要到早上五点半左右他才会回到家里去睡觉。睡醒了吃完中午饭继续到公司工作,风雨无阻。“

E人E本在2010年上市第四个月就实现了全面盈利,而且E人E本的售价比苹果ipad还要高,但是销售业绩斐然,2010年销售10万台,2011年销售30万台,累积销售额16亿,净利润超过1.6亿。

E人E本又一次谱写传奇

2013年,清华同方以近14亿收购壹人壹本公司,持有壹人壹本46.22056%股份的杜国楹或将从交易中收益共计6.96亿元。加上之前盈利分红,杜国楹净赚超7亿。

▎4年后又出奇招,打造最贵国产手机

再次引发热潮2年销售30多亿

在壹人壹本创业4年之后的2012年,杜国楹开始进军手机行业,这次他在产品上投入的经历更大!

从2012年8月份发布了第一台采用了高通芯片的平板电脑T5之后,他已经在考虑做手机了,而从2012年开始准备做手机,到第一款手机做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之所以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对产品的极度挑剔。

经过3年积累和沉淀试验之后,2015年杜国楹推出了最贵的国产手机——8848钛金手机,售价高达9999元,也是国内手机从未达到的价格。

与国内众多手机企业折戟高端市场、甚至连4000元价位都无法突破不同,8848手机9999元的手机竟又一次大获成功。

在产品的打造上,从产品设计、工艺,到终端形象建设、推广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精选的钛合金机身,多应用于深海潜艇及航天科技,价格是普通钢材的10倍,瑞士腕表声场公司加工,由LV奢侈品皮料的供应商ECCO精心打造。

而在代言人上,有国内商界知名大佬、地产教父王石代言,如同过去操作的名人代言一样精准、独到。

8848钛金手机再次成为传奇

目前,8848手机,再一次掀起热潮。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已经突破10万台,年销售额超过10亿,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品牌,而且是国内第一个奢侈品级别的手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今天新一代8848钛金手机M3,定价已达到15999元,已达到苹果手机2—3倍的售价!

▎又成功打造一个茶叶品牌

上市两年多卖30亿,3年成行业第一

在成功打造最贵国产手机后,杜国楹再次创造了又一个商业奇迹。

他所打造一个茶叶新品,在中国茶行业、乃至于中国商界都创了一个记录!

2016年7月上市,半年多销售3亿。

2017年,上市第二年销售额11亿左右,并已实现盈利。

这个业绩,已成功进入国内茶叶企业前列!

对比国内茶叶企业,就能感受这个业绩多么厉害!

国内最大的茶企,在香港上市的天福2017年营业额约为15.77亿元。

在新三板挂牌的谢裕大公布的2017年报告显示,2017年营业收入为1.77亿元,;八马茶业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营业收入为4.62亿元。

无论是天福,还是谢裕大、八马茶叶,都在国内运作多年。

而它,在这样一个茶叶新品牌,第一年半年销售3亿,第二年销售11亿,这个业绩在国产茶叶行业中无疑是惊人的!

/p>

在/p>

按照这一数据,它很可能稳定国内本土茶叶品牌第一。

这个创下茶叶行业、乃至于中国商界新品传奇的产品,就是小罐茶!

对企业经营者人生忠告:

——创业者要有自知之明

而在今天,早已再次成功、走上人生巅峰的杜国楹,对创业者们一句深深的忠告就是“创业者要有自知之明。每个创业者既要有梦想、有雄心壮志,还要有自知之明,基本的自知之明”。也是他对过去沉浮的深思。

一个人能成功打造一个品牌、书写商界传奇,就很了不起了,而他,仅自己亲自创立的著名品牌就有5个、5次创造商业传奇,这还不包括他参与的其它案例,绝对是是让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商界传奇企业家杜国楹

白手起家,25岁成为最年轻的亿万富豪,28岁负债3千万,30岁还完巨债,31岁再次成为亿万富网,如今身家超过10亿,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等一系列亲自操盘的著名商业经典案例,还参与打造商务通隐形手机、金立语音王等一系列商业案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作者:于建民——《中国营销成功宝典•科学策略营销》(修订版)作者产业观察家、资深营销管理专家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创业中应该避免的13个失败因素下一篇:信用卡业绩大比拼:招行信用卡交易额、App月活双第一TAG:品牌

ZARA:对不同人群细分的多品牌策略

ZARA开店的秘密

多品牌毗邻而居,涵盖目标消费者,深入切割细分市场—见识下Zara母公司时尚帝国Inditex无往不利的秘密。

在2013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榜名单上,阿曼西奥·奥特加(AmancioOrtega)又晋升了两个位次,以570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高居第三。

从一间开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的街边小店到遍布全球6000多家服装店,阿曼西奥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关于Inditex集团的时尚帝国神话。不过这个神话可不仅仅只有Zara。它还包括Inditex集团旗下的另外7个品牌:pull&Bear、Massimo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Home和Uterqüe。

值得一提的是,Inditex集团并非只是单纯地让Zara一枝独秀,而是善于利用Zara的强大影响力,让Zara为姐妹品牌的开疆扩土去冲锋陷阵。

多品牌

这些品牌成立的初衷大概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深入不同的细分市场,覆盖那些Zara触及不到的消费群体。比如成立于1991年的pull&Bear,它最初锁定的目标群体是12至28岁的男性消费群,因此服装设计风格较之Zara更为年轻。它以男装起家,加州学院风和英伦复古风是其服装中最常见的元素。虽然后来pull&Bear也引入了女装系列,但是男装依旧是品牌主打。那些偏好休闲风格的年轻男性通常会更愿意选择pull&Bear,而一家合肥的该品牌店长也坦承男装确实比女装销售得更好。同时这个品牌也是Inditex集团当中除Zara最为资深的自家品牌。

与pull&Bear定位趋同的还有另外两个品牌:Bershka与Stradivarius。三个品牌无论是价格,还是目标消费群体都很接近,虽然主打系列的设计风格略有偏差,但依旧有可能出现“撞衫”。不过1998年才成立的Bershka如今已是所有品牌当中,除Zara之外销售额占比最高的品牌,其2011年的贡献率达到了9.5%。

关于Bershka的诞生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如今许多人都把Bershka的创立归功于阿曼西奥的小女儿玛尔塔,因为她在14岁时向父亲抱怨自己和同伴都无法在Zara买到钟意的衣服,这让阿曼西奥意识到Zara并不能满足20岁以下的少女对于时装的需求。相比之下Bershka的用色更为鲜艳,设计也更加大胆。同时,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经济能力,它的价格更低。“一件在Zara要卖359元的外套,可能在Bershka只需要239元。”一位上海Bershka服装店的店长告诉《环球企业家》。这让那些20岁左右的年轻女生总是更容易在Bershka里挑选到适合自己的衣服,毕竟主打黑白灰色系的Zara对她们而言总显得有些成熟而沉闷。

虽然Bershka一经问世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此时市面上的Stradivarius却成为了Bershka的劲敌,因为二者无论是产品线还是目标市场都十分接近。为了消灭这个威胁,阿曼西奥于1999年以1.08亿欧元买下了该品牌90%的股权,之后又将其全部收购为集团旗下品牌。

Stradivarius也的确没令阿曼西奥失望。它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成为全集团中扩张速度最快的品牌,总店数达到780家。在西班牙,人们往往也认为Stradivarius是比Zara更加“潮”的一个品牌。如今,它的设计风格也逐渐与Bershka区分开来,以田园风的小碎花居多。近年来,Stradivarius用到了更多蕾丝元素,同时搭配米色和粉色系的淑女设计,这也从与另外两个品牌趋同的定位中分离出一个更加精细的细分市场。

如果说这三个品牌无法摆脱与Zara雷同的平价时尚的印象,那么MassimoDutti则成为集团中一个另类的存在。MassimoDutti是Inditex集团收购的第一个连锁品牌,主要销售男式衬衫,由阿曼西奥于1995年从Confir(康发集团)购得。起初,由于两家集团管理理念不同导致销售业绩并不理想,但随后Inditex集团就撤换了原有的管理团队,实现对Confir的完全控制。如今,MassimoDutti已成为集团中销售毛利最高的品牌。

MassimoDutti通常开在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大街上,比如它已进驻了纽约的第五大道和上海的南京西路。这与其传统正装的高端定位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做工还是面料,MassimoDutti都比Zara要考究许多,价格自然也更高。一套正装的价格动辄就要3000元,大大高于集团中其他品牌服装的单价。

Zara号召力

Inditex集团的八个品牌目前已全部入驻中国,即使它们不是每一个都像Zara那样知名,但相比于同类的国内服装品牌,依然获得了更为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Inditex集团的优势在于它能利用Zara的号召力让其他品牌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位曾担任华南区Bershka的店长告诉《环球企业家》。Zara的团队除了服务自身之外,也会供其他姐妹品牌差遣。尤其是当其他品牌去新的国家和地区开店时,Zara总是冲锋陷阵。归根结底,这些品牌还需要Zara为其开路。

pull&Bear、Bershka、Stradivarius这几个品牌刚进入中国时几乎都是各自入驻不同商场。近年来,Inditex集团开始实施“打包开店”的策略,让这些品牌毗邻而居,尤其是让它们跟着Zara去开店。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有一条街,拥有Inditex集团旗下全部的品牌,壮观的景象如同置身一个Inditex打造的时尚帝国。类似的景象同样被复制到了中国,比如广东惠州的华茂天地和东莞的星河国际同样引进了该集团旗下的多个品牌,为其打造了一条“Inditex大街”。

在中国,这些品牌按照华北、华南、华中和华西分为四个区域。各个区域对于这些品牌的接受度各有不同,这取决于品牌进驻的时间与位置,还有各个城市的消费习惯。譬如Bershka较早进入华北地区,在北京更是进驻了来福士商场这样的繁华地段,其销售业绩优于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的第一家Bershka店铺—深圳中心城店曾在2012年年初的打折季时销售火爆,单店销售额位居全球第九。除了优越的商铺地段,Bershka夸张大胆的设计风格也更加符合当地热衷街头风的青年们的胃口。

Inditex集团旗下的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立的采购、销售、设计和物流部门,管理也是各自独立运作。虽然品牌总部位于西班牙的不同城市,物流中心也是各自为阵,但是Zara高效的运作模式却被复制到了其他品牌。“我们会把服装统一运回西班牙的物流中心,然后统一发货到各个国家。集团的每一个品牌都是这样。”一位Inditex集团中国区物流部门的职员告诉《环球企业家》。强大的物流供应链让遥远的中国也能保证各家店铺的补货速度为一周两次。同时,Zara的14天新款上架的神话同样存在于另外几个品牌,这主要取决于它们有没有这个需求。比如主要经营传统正装的MassimoDutti,它的产品重复率较高,对于潮流度并无要求,也无须快速上新品,当然这也使得库存管理比其他品牌更加高效。

Inditex在全球的扩张之路上依旧显得野心勃勃。它希望那些热衷于时尚的人们应该像热爱Zara一样热爱其他品牌。如何引导,Zara义不容辞。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宝洁:日化王者正失去光彩伪创新不是微创新下一篇:中国互联网个人居家创业十大平台TAG:ZARA

信息转载自网络,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品牌营销策略http:///wlyx/ppyx/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