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高铁车厢里怎么做春运营销? 局部与整体相似,分形理论对营销的启发

2024-03-21 17:12
admin

春运是整个春节里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品牌春节营销的“必争之地”。

平时,同事之间相互问候,都是问:“吃了吗?”春运前,都统一改为了:“买到票了吗?”大叔记得当年在上海读书,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购票,为了买一张春节回家的动车卧铺票,曾经在售票网点排了一宿的队,好像那一整夜的寒冷在温暖的家面前,不值一提。

春运是整个春节里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品牌春节营销的“必争之地”。因为在春节前,其实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今年能不能回家,而真正到了家,大家就真的过节了,反而开始“抵触”社交媒体。大叔曾提到,品牌主应该更重视像春运这样的要事刷屏,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热点跟风上。大叔今天就分享一个春运营销的案例。品牌为什么要重视春运?先分享几组数据:2017年春运,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57亿人次,相当于搬动整个美国和朋友圈,这其实也是网易云音乐的套路,但福睿斯更强调了UGC部分,让用户参与进来。

旅客不仅可以直接拍照发朋友圈@自己的家人,还可以扫描二维码上传自己的春运照片和故事,点赞数靠前的“乘客”,有机会获得“福睿斯十年使用权”和“千张京东卡”。大叔认为,福睿斯这个H5做得很用心,整个H5全是手绘的画面,用户扫码进入H5的那一刻,一列满载幸福与温暖的主题火车就会向你驶来,让你身临其境,踏上回家的路。

借着H5做UGC,车厢广告不仅是一个曝光效果,也帮助品牌与消费者进行了对话,从高铁车厢到你的微信朋友圈,福睿斯的春节营销实现了立体化。大叔看到,很多用户被长安福特的这次春运营销所感动,大家在参与这个线上征集活动的时候,可谓有感而发,比如一位母亲,连续发了好几张自己儿子的照片,并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收获点赞无数;一位女儿,讲述自己因为忙没空陪母亲,现在要帮助母亲一个个完成她的愿望,比如看海;老公晒出与老婆的谈恋爱时的照片,表达了相隔两地的挂念……大叔认为,正是因为春运是中国人最具情感表达的一种仪式感,这种UGC才会真正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内容也更为真实。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评估。除了广告投放和制造社交话题之外,长安福特福睿斯还做了很多实事,更能体现品牌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让更多的老乡能够顺利与家人团聚,不用在寒冷的冬天等待打车,长安福特福睿斯在上海和重庆两地车友组织,为回家的老乡们提供温情接送服务。其实,除了体现品牌的社会责任感,让老乡坐着福睿斯回家,本身就是一种“试乘”,可以极大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这是一箭双雕的事。

综上所述,长安福特福睿斯主打温情路线,把网易云音乐在地铁刷屏的套路,用在了高铁车厢的广告投放上,把话题从一张春运回家的高铁票上进行延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极具性价比和话题性。对所有汽车品牌来说,大叔认为,必须重新看待传统的广告投放这件事。

局部与整体相似,分形理论对营销的启发

在营销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都必然包含着对其品牌核心价值和认知构建目标的整体性思考。在进入今天的主题前,我们或许先要来聊聊曾被称为“上帝指纹”的“曼德博集合”(Mandelbrotset)。

曼德博集合由著名数学家本华·曼德博提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电脑创造并展示“分形”图形的人。在上方图片中,我们会看到有的地方像日冕,而有的地方像火焰的图形,不管把图案放大多少倍,都能显示出更复杂的局部,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细节和与整体的“自相似性”。作为“分形理论”提出者,曼德博发现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通过“自相似性”不断“分形”的现象。比如,从宇宙中的一个星系观察其中的更小星系;从地球上的一条河流观察它的支流;从山脉到某一座山;从树的主干到它的枝干,再到树叶的脉络等等。这些表面杂乱无章的现象背后,仿佛隐藏着一种深层“秩序”——局部通过与其整体“自相似”的方式分形。如今,分形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建筑工程、设计乃至于艺术领域。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早在2005年的《星战前传》中,黑武士和天行者比拼光剑的场景,周围喷涌的岩浆就是利用分形技术生成的。而在此之前,有意识地反映“分形”的案例,或许还要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在著名画家葛饰北斋创作的海浪中,浪尖被表现为许多细分的小浪(对分形理论感兴趣的朋友,不防通过PBS出品的纪录片《寻找隐藏的维度》来进一步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分形的概念,对我思考“发现营销理论”也带来了很多启发。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当我们尝试将品牌理解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将“价值”和“认知”理解为其基本构成时,“分形”使我进一步意识到,这两者相互依存的状态,并不仅仅是营销最宏观的结构,也是其局部中最基本的构成。举例来说,如果此时你正计划创立一个品牌,那么你最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满足何种用户需求,创造何种用户价值?”;然后你需要思考“用何种方式让用户认知此种价值”。在这里,“价值”与“认知”就表现为对品牌营销的最宏观思考。

紧接着,为了进一步创造价值、创建认知,你又需要将工作细分到“洞察”、“表达”、“交互”、“植入”等各个环节。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营销的这六个核心环节,不过是像河流中的支流,或者人的“手”、“足”这样的局部,尽管在不同品牌间表现出巨大差异(例如互联网与快消品牌截然不同),却必然包含着与它们整体的“自相似性”。换言之,在营销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都必然包含着对其品牌核心价值和认知构建目标的整体性思考。比方说,当我们的工作深入到洞察环节。此时,无论我们进行定量还是定性研究,也无论我们选择了何种洞察工具(调查问卷、焦点小组或是用户访谈),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要不是为了更好地洞悉顾客需求(customerneeds),对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定义,就是在品牌核心价值明确的情况下,为更好地构建品牌认知进行调研。这意味着在任何时候,研究“价值”和“认知”都是用户洞察最核心的目标。

又比如,当我们开始考虑品牌“表达”时,无论是为品牌命名、设计LOGO、规划广告口号,还是思考产品与内容,我们都需要从“价值”与“认知”这两个方面来提问:一个具体表达是否如实承载了品牌定义的价值,又能否触发受众形成正确认知?重要的是,这种看待营销的角度,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形成这样一种判断,那就是所有营销工作,都是“让用户认知你的价值”这一整体在局部中的分形。因此,当我们迷惑在“产品”、“传播”、“沟通”、“创意”等具体事务中,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倒不如退后一步,从更本质的角度问:“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而在此时,又应该如何设定与其相应的认知构建目标?”沿着这些思考,工作中的难题就容易迎刃而解。总结来说,无论哪一项具体工作,营销人都应该确保自己的执行,能够与品牌在整体上保持“自相似性”。从“分形”的概念上来说,这或许就是我们在营销中唯一需要做对的事。

信息转载自网络,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品牌营销推广方案http:///wlyx/ppyx/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