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B站知乎之后,为何阿里巴巴也想“双重上市” 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

2024-03-21 20:12
admin

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授权集团管理层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申请,将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

对于中概股来说,“双重上市”已不是什么陌生名词,中概股在香港“备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截至目前,已有知乎、贝壳、小鹏、理想等多家中概股实现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双重主要上市”。另外,今年3月B站就转换为在港主要上市向香港联交所提出申请,目前已获得港交所确认,预计生效时间为2022年10月3日。

据阿里巴巴集团公告显示,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其后,阿里巴巴在美国挂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将可以继续互相转换。投资者可继续选择以其中一种形式持有阿里巴巴股份。

图源:阿里巴巴投资者关系

从概念上看,双重上市(DualPrimaryListing),是指两个资本市场均为第一上市地。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市情况下,在香港市场按当地市场规则发行上市,其须遵守的规则与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要求完全一致。

而二次上市(SecondaryListing),是指公司在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这种方式主要以存托凭证(DepositoryReceipts,简称DR)的形式存在。在中概股发行的ADR(美国存托凭证)与港股完全可兑换的属性使二次上市股在香港市场价格与美国市场紧密相连。

从上市流程来看,双重主要上市回港流程是完整的香港上市申请,而二次上市流程会简化很多,很多香港上市规则都被豁免。如果公司从二次上市升级为双重主要上市,还须经历复杂的申请和批准流程,存在相当变数。

换句话是“双重主要上市”比“二次上市”可麻烦多了。那么

关于阿里巴巴为何要在此时此刻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各种解读众说纷纭。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这个决定的目的是希望香港和纽约同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开放、多元、高度国际化是两者共同的特质。香港也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战略的起点,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

这个话术虽然“官方”,但确实也表达了题中之义。

“双重主要上市与二次上市二者之间”富途安逸合伙人孙月鹏曾告诉「真探」:“双重主要上市意味着企业需要符合两个资本市场的上市发行规则。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选择到香港做双重主要上市,须遵守的规则与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要求完全一致。而二次上市由于联交所默认公司主要交易在海外交易所并受主要上市地监管机关监管,所以”

这也就是说,采取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会同时拥有在两个上市地的同等上市地位,如在其中一个上市地退市,并不影响在另一个上市地的上市地位。

同时,

二次上市的公司两边是关联的。由于两地股份完全可兑换,套利机制下两个市场股价走势不会有大幅偏离,加上港币挂钩美元,因此在忽略的一些税费、以及交易时间与成本的摩擦后,两地价差基本可以忽略。去年B站在港二次上市定价时正好碰上SEC公布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中概股应声大跌,结果B站港股也不出所料地首日破发。

需要补充的是,——对于在美上市后回港双重主要上市的企业,在遵守美国证券法律法律和存托协议条款的前提下,A类普通股持有人可以向存托人存交A类普通股换取美国存托股,反过来已可兑换。ADR和A类普通股虽然分别在不同交易所交易,二者无法直接交易结算,但通过ADR与A类普通股之间的兑换也可以实现最终的流通。

当然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双重上市完全满足两地监管要求,和本地上市没有太大区别,更容易被国际投资者接受,也更易于符合A股市场监管纳入港股通。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真探」:“港股通的意义比较大,可以吸引南下资金。”

虽然阿里巴巴在国际化方面也多有布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其基本盘还是在内地,因此内地和中国香港的投资者相比美国投资者其实更能理解公司的产品和战略。

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有机构投资者告诉「真探」:“机构是不会纠结买港股还是买美股的,只有散户会纠结。而此前二次上市企业在港股的换手率相较美股普遍更低,此前的大多数分析师也都坚信二次上市企业被纳入港股通是一个不会错的大方向。但现在情况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几年前阿里巴巴“二次上市”的盛况还在眼前: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以176港元在港交所主板正式上市,开盘报187港元,涨幅6.25%,市值逼近4万亿港元,超越此前的港股之王腾讯控股。随后,在阿里巴巴的“示范效应”下,更多的中概股做出了赴港二次上市的决定。

此次阿里巴巴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是否意味着双重主要上市正在逐渐取代二次上市,成为中概股回港的主流模式呢?权衡利弊后,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相关文章

  • 阿里的七年回家路,是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的一部变迁史

    阿里的七年回家路,是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的一部变迁史 阿里巴巴和港交所牵手失败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出在了“同股不同权”这个问题上。,自1980年以来,共有17家公司选择在美国、香港两地以“H股+ADR”的方式上市,包括汇丰控股、东方航空、中国移动、中国人寿等。,蚂蚁金服未有详细财务数据披露,但根据18年最新一轮融资估值超1500亿美元,亦有分拆上市的可能。

    2024-03-22 09:15
  • 阿里4万亿市值登顶港股 香港金融中心再添定海神针

    阿里4万亿市值登顶港股 香港金融中心再添定海神针 “回家”首日逆势大涨6%11月26日,阿里一开盘股价就上涨6.2%,其后持续上扬,最终收于187.60港元/股,成交额140亿港元。,据美国政府部门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累计156家,总市值达到1.2万亿美元。,9月,全球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ABInBev亚洲业务子公司香港上市,融资50亿美元,目前股价已涨超5%。

    2024-03-22 09:13
  • 2019 IPO解读:263家企业上市,新经济公司占了56%

    2019 IPO解读:263家企业上市,新经济公司占了56%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9年新工业上市公司占比29%,代表公司如传音控股,公司主要面向非洲市场制造移动通信产品,开发了itel、TECNO、Infinix等手机通讯设备,Syinix家电产品以及移动互联产品Afmobi等各类硬件产品;其次是医疗健康占比13%,包括公司如新氧、海尔生物、佰仁医疗;硬件和企业服务领域均占比9%,诞生了诸如OA软件金山办公、数据服务商个推、小熊电器、芯片半导体晶晨股份等上

    2024-03-22 08:53
  • 远走终要回家:中概股拟赴港二次上市 港交所表示欢迎

    远走终要回家:中概股拟赴港二次上市 港交所表示欢迎 当时,国内盛传部分海外上市公司将以CDR(中国存托凭证)形式回归A股,包括BATJ等中概股或被纳入到第一批名单。,但同年6月小米突然宣布优先在香港上市,择机于内地市场发行CDR后,中概股公司回归A股就未有下文。,多位分析师表示,若携程回港上市,则多了一个交易场景,并且其在线旅游模式已被验证可行,公司估值自然会上升。

    2024-03-22 08:53
  • 不止阿里,第二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公司“难闯”港股通

    不止阿里,第二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公司“难闯”港股通 原标题:独家|不止阿里,第二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公司“难闯”港股通以港股为第二上市地的同股不同权公司,都不会被纳入港股通标的范围。日前有市场消息称,阿里巴巴将被排除在港股通之外,但港交所已向监管层建议,修改现行规则里对于第二上市的同股不同权(WVR)公司纳入港股通的限制。第一财经从熟悉情况的有关人士处了解到,按照现有沪深港三地交易所已达成并执行的安排,第二上市WVR公司不会纳入港股通,预计未来较长时间

    2024-03-22 08:46
  • 港媒:京东聘请瑞银、美国银行安排在香港二次上市

    港媒:京东聘请瑞银、美国银行安排在香港二次上市 事实上,新冠肺炎在中国肆虐,内地媒体本月初曾报道,京东及百度均因应疫情问题而有机会押后回流上市的计划。,虽然环球股市近期受疫情影响而大幅下泻,但京东股价相对硬净,上周五收报39.71美元,年初至今累升近一成三。,该行认为,中概股愿意回归香港或A股,主要考虑到业务发展有融资需要、增加股份流动性、靠近本土市场、能取得更好估值,以及在新中美关系下减少所需面对的监管风险。

    2024-03-22 08:29
  • 瑞幸的法门,20年前就显灵了

    瑞幸的法门,20年前就显灵了 文/张津京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要穿透瑞幸、跟谁学、好未来等中概股公司被爆造假产生的迷雾,得先把镜头摇到20年前。,据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元基金投资人表示,高盛联合毕马威在那段时间对所有中概股企业进行了一轮调研。,但也正是因为财报数据太离谱,很快,这些中国明星上市企业遭到了美国做空基金追杀。

    2024-03-22 08:14
  • 专访金山云CEO王育林:路演好过预期 融资超5亿美元

    专访金山云CEO王育林:路演好过预期 融资超5亿美元 此前,外界很多人担心瑞幸咖啡22亿财务造假会让中概股排队退市,但金山云的上市打破了外界这种传闻,甚至可能是中概股再度上市的风向标。,以下是专访金山云CEO王育林实录:雷建平:现在欧美疫情非常严重,加上外界对中概股充满质疑,金山云为何选择这个时候上市?王育林: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时间排到了这里。,办公软件我们做了30年,金山云也做了7、8年,只要目标远大、坚定、方向不董爱,一直坚持下去,选择的又是一个

    2024-03-22 08:02
  • 瑞幸或将面临112亿美元赔偿,240家机构受波及

    瑞幸或将面临112亿美元赔偿,240家机构受波及 据上海律师宋一欣分析,若以2020年初至今作为时间段计算,粗略估算,面临集体诉讼的瑞幸将遭遇总计约112亿美元赔偿,折合人民币754亿元。,中概股何去何从?新华社评敬畏市场规则,诚信方得长久或与近期集中爆发的中概股业绩被质疑,以及瑞幸自曝数据作假有直接关系。,而针对瑞幸退市事件,新华社发布评论,遵纪守法、诚信守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共商业道德及行为准绳。

    2024-03-22 07:56
  • 梦碎华尔街?中概股集体下跌,美国再祭出最严法案!

    梦碎华尔街?中概股集体下跌,美国再祭出最严法案! 编辑|Arti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据证券时报报道,美国时间周三,美国参议院通过《国外公司问责法案》,该议案被指专门针对中概股的审计问题。,美国国会有关网站显示,该法案由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籍参议院约翰肯尼迪(JohnKennedy)在2019年3月28日发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美国证监会(SEC)根据豁免权相关方案,对于审计机构必须提供底稿的规定,并未完全严格执行。

    2024-03-22 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