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眼下的植物奶有多火 从咖啡到奶茶再到冰淇淋,万物皆要“植物奶”

2024-03-21 20:13
admin

植物奶的风头正越来越强劲。

在过去两年间,燕麦奶通过携手“新咖饮”,成为植物奶赛道的“课代表”,一举刷新了年轻人对“南椰树、北露露、西唯怡、东银鹭”四大传统植物奶的刻板印象。紧接着,从OATLY,到国内本土品牌,推出的燕麦奶纷纷出现在各大商超的货架上,卖出远比牛奶昂贵的价格。

一边是年轻人因“低卡低脂”的标签对植物奶纷纷种草,一边是资本也对植物奶相关的新消费品牌迅速“上头”,看上去,一个万物皆要“植物奶”的时代就要到来,而“植物奶+”究竟是应运而生的新风口,还是新消费时代的又一个“圈钱公式”?

眼下的植物奶有多火?

打开小红书、微博和豆瓣等社交平台,从用户对植物奶、燕麦奶的讨论热度来看:目前小红书上对植物奶的讨论笔记多达2万篇,而燕麦奶的讨论热度则高达25万篇;微博上“植物奶”话题下共有1.8万讨论和1665.6万阅读,而“燕麦奶”话题下则有258,5万阅读;至于豆瓣,在与低卡、咖啡、饮品相关的多个小组里,也都能看见植物奶的踪影。

而在线下的消费场景里,则更容易看到“植物基”饮品。除了走进各大商超,能看见独立成为一个品类,以燕麦奶为代表的植物奶单品,正占据越来越多的货架。

以OATLY的燕麦奶为例,最初凭借走进咖啡馆而成功破圈,到2021年开始和奈雪的茶、书亦烧仙草、益禾堂、凑凑等各大奶茶品牌联名,推出了各种声称“轻负担”的植物基系列奶茶,再到今年联合盒马推出植物基雪糕、后又推出“麦轻雪”系列燕麦雪糕……

“其实我就是从燕麦拿铁开始喜欢上燕麦奶的。”23岁的虞山如今似乎离不开燕麦奶了,她的冰箱里,眼下囤有各大品牌的燕麦奶。而市面上跟燕麦奶相关的大部分饮品,虞山也忍不住去尝尝,“喝咖啡时用燕麦奶替代全脂奶已经成为我的常规选择,而许多奶茶店推出的燕麦系列我也试过。我自己在家里喝的,或者用来自己做咖啡的,也都是燕麦奶。”

虞山选择燕麦奶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都在宣传说燕麦奶低脂低卡,应该会更适合想减肥的我。”

在虞山看来,“植物奶”是个新概念,“当各大品牌都提出植物奶更健康,热量低,无负担,年轻人自然会觉得一个更好的饮品出现了。”

正如虞山所说,打开各大短视频平台,时不时就会跳出一条“低卡低脂饮料推荐”、“减脂期也可以喝的快乐水”,而打开小红书,也能看到不少“低卡奶茶点单攻略”、“低卡减脂好物推荐”……在这种“全民减脂”的年代,“植物奶”的走红可以说是应运。

尽管大部分年轻人和虞山一样,以为“植物奶”是个代表健康的新概念,但实际上如果你对植物奶稍有了解,就会发现其实这本是个老掉牙的传统赛道,甚至有不少植物基饮品曾是你童年的味道。

事实上,从广义上来看,豆奶、椰子汁、核桃露、杏仁露和花生露等传统植物蛋白饮料就算是“植物基”饮品赛道上的老玩家,只不过,伴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品牌的“光环”逐渐消散,尤其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在植物奶上,都保持着最初以蔗糖、香精、稳定剂、乳化剂的添加工艺为基础的配方,没有太大的创新,导致这一类产品一度被年轻人冷落。

直到以OATLY为代表的新兴植物奶更巧妙地将其定位成牛奶替代物,并成功联手大热的新咖饮赛道,年轻人的目光才再度聚焦于此。

而以燕麦奶为代表的新一代植物奶,往往以“低糖低脂”、“高膳食纤维”和“零添加”为产品卖点,比如可可满分和谷物星球给燕麦椰乳产品打出了四个0的标签:0果糖、0乳糖、0胆固醇、0反式脂肪酸;oatoat除了强调“0蔗糖、0乳糖”,还表示“也没有任何代糖”;植物标签更直接宣扬功能:去油去腻,肠道小刷子;不添负担,拒绝乳糖不耐受。

可见,新一代植物奶正好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和喜好,顺利翻新了这条老赛道。

在燕麦奶掀起的风潮下,“植物奶”覆盖的品类越来越多,大豆、杏仁、核桃,土豆、亚麻籽、豌豆黄、大米纷纷开始“产奶”了。

而植物奶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据“36氪”计算,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最火爆的纯牛奶1L平均价为9.9元,而燕麦奶为27.4元,椰奶为12.5元。而锌刻度搜索发现,目前大部分250ml的植物奶价格在7-8元左右,而牛奶价格在3-6元,植物蛋白饮料价格在1-4元。

价格虽高,年轻人却依然愿意为此献上钱包。

从销售数据来看,据天猫《2020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增速高达800%,购买人数上升900%,在市场中成长贡献占比达15.5%。

其中,据艾媒咨询《2022-2023年全球植物基市场及中国燕麦奶消费趋势分析报告》显示,燕麦奶的势头尤其强劲。2020年中国燕麦奶的市场规模达到1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高达153.6%,2021年中国燕麦奶的市场规模达也同样呈现一倍多的增长,同比增长率为141.7%。

“目前植物奶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以年轻人为主,一方面他们对食品饮品有更多的‘减脂’需求,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接受新品类,毕竟他们其实离咖啡、奶茶这些会使用到植物基奶的场景更近。”Sally是一家咖啡店的店长,据她观察,在下单时会选择替换基奶为燕麦奶的消费者多在20岁-35岁左右,“可能他们更容易从各大种草平台了解到植物奶。”

而Sally的观察和各大品牌的目标用户画像的确是一致的。据工商信息平台,可可满分的椰乳饮料品类建议零售价为8.9元/330ml,主要目标用户是“18-35岁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用户”;定位是“围绕植物基和健康生活的新健康饮料食品企业”的谷物星球,其核心用户也是“18-35岁的都市和白领。”

于是,一边是年轻人迅速上头捧红赛道,一边是越来越多本土新品牌涌入赛道,且赢得了资本的厚爱。

大部分本土新品牌都成立于近两年。

图片来源:天眼查

据亿欧智库统计,从2019年7月到2021年8月,共有10个本土植物奶初创品牌拿下了17轮融资。

锌刻度发现,oatoat和可可满分都在一年内分别拿到4轮和3轮投资,谷物星球、植物标签、每日盒子则在半年内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欧扎克单轮最高融资金额上亿。

而除了新品牌,各大老字号也不甘放弃这块蛋糕,从跨国巨头如雀巢、联合利华到中国本土的中粮、伊利、农夫山泉、维他奶等,均纷纷推出了对标OATLY的燕麦奶产品。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植物奶的价格远远超出牛奶,却还坐拥巨大潜在市场。那么,年轻人们花更多的钱买植物奶,真的值吗?

实际上,植物奶的价格“贵”并非真的“贵”在原材料本身,而更多“贵”在供应链和营销。

从供应链来看,每日盒子的创始人樊树星曾在接受《壹览商业》采访时曾表示:“其实,植物奶比动物奶的成本要低,抗周期的能力也更强,但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整体的运输、仓储、损耗等后端成本较高,因此在定价上偏高。”

但真正的“重头”还是在于营销。从“燕麦奶第一股”OATLY来看,OATLY于5月初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报显示,营收为1.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8.6%,但其归母综合亏损达到1.1亿美元,同比2021年一季度扩大258.37%,毛利润则同比去年减少了约63%。

表面来看,亏损是因为疫情封控,但其在营销上也没少“烧钱”。据此前的财报显示,OATLY的销售和一般行政费用2019年为9344.3万美元,2020年达1.68亿美元,2021年则同比上涨110%至3.5亿美元。

OATLY亚洲区总裁张春此前也在“长江创创社区”的采访中表示,OATLY也在不断尝试新模式,比如入驻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一方面增加和消费者的触点,另一方面增加品牌声量,传播健康、环保、可持续等品牌理念,通过加强与粉丝的互动,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

而众所周知,这些渠道的投放可谓是“重金换流量”。

而国内的本土品牌选择的路径和OATLY也没有太多差别。

锌刻度注意到,包括每日盒子、谷物星球、oatoat等在内的本土植物奶初创品牌也在抖音和小红书上高频露出。

而《壹览商业》提到,有一个行业“潜规则”是,选择植物奶的新一代消费者对价格其实并不敏感,“对于燕麦奶而言,消费者是没有价值认知锚点的,甚至在喝之前都不知道燕麦奶是什么味道。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稍微抬高一点价格,更能促进品牌的发展,使得品牌可以有利润去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樊树星表示。

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或许并非如此。

图片来源:网易文创/好好生活事务所

事实上,消费者对植物奶的认知正逐渐增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也开始出现“不要迷信植物奶”的各类科普测评。

包括植物奶作为营销卖点的“低热量”,也有一些数据证明其实其并没有太大优势。正如“36氪”在文献和USDADatabase中得到数据,在热量方面,植物奶的表现确实要比全脂牛奶低。但像是市面上最火的燕麦奶,热量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只比全脂牛奶低15.83大卡热量。燕麦奶、豆奶、米奶的脂肪和热量都超过了脱脂牛奶。

“当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智,度过了对植物奶的新鲜期之后,就不一定乐意为其的高溢价买单了。”正如Sally所说,植物奶的滤镜或许是有时效性的,“一旦打破滤镜,植物奶值不值现在这个身价,或许就得打个问号了。”

相关文章

  • 拼多多多肉怎么那么便宜?拼多多卖多肉属于哪种?

    拼多多多肉怎么那么便宜?拼多多卖多肉属于哪种? 1.供应链优势:拼多多作为一家大型电商平台,与众多多肉植物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根据拼多多上的商品分类,多肉植物主要归属于园艺/花卉类别。,另外,拼多多也提供了一些其他与多肉植物相关的产品,如多肉盆景套餐、多肉造型玩偶等。

    2024-03-22 12:06
  • 植物也会感到痛苦?被折断时发出高频率“求救尖叫”

    植物也会感到痛苦?被折断时发出高频率“求救尖叫”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24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表示,一些植物承受环境压力时会发出“高频率尖叫”,但这种声音是高频超声波。,同时,该实验显示,当番茄株茎叶被切断,它将在1个小时内发出25种超声波求救尖叫。,去年,另一项研究证实,当一些植物被连根拔起、甚至触碰叶片后会感到“疼痛”,叶片会释放难闻的化学物质,很可能起到驱赶昆虫的作用。

    2024-03-22 09:03
  • 肯德基星巴克上线相关食品 人造肉时代真的来了?

    肯德基星巴克上线相关食品 人造肉时代真的来了? 在饿了么平台上,一份植物肉9寸比萨加上曲奇薯、两听可乐,目前价格为69.9元。,现在许多传统素食厂商看到了发展路径,对他们而言,在质感和味道方面进行技术上的改良并不算太难。,”薛岩透露称,该项团体标准将在两三个月后面世,“届时应该也会进一步刺激国内植物肉市场。

    2024-03-22 08:09
  • 雀巢等食品巨头纷纷在华试水,但人造肉真的火了吗

    雀巢等食品巨头纷纷在华试水,但人造肉真的火了吗 20日,雀巢中国宣布在天津市启动价值7.3亿元人民币的增资项目,而其中包括亚洲首条植物基产品生产线,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投产。,据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士德透露,这一条植物基产品生产线将于2020年下半年投产,植物基产品比如豆制品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雀巢中国也非常看好植物基产品在中国的增长机遇,因此将其作为增长的重点方向之一,但他也表示,在该生产线投产之前并不能透露更多细节。,国内较

    2024-03-22 07:56
  • 人造肉初试中国市场 国内企业虚实几何?

    人造肉初试中国市场 国内企业虚实几何? 5月29日,美盈森证券办工作人员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人造肉项目尚无重大进展,称如有进展将公告披露。,记者了解到,必胜客也将在6月正式推出植物肉汉堡套餐并进行产品公测。,国内较早进入人造肉领域的天津美康公司执行总经理王占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比如肉类中含有胶原蛋白,但大豆和豌豆原料中则缺乏这一成分,因此口感上就会有很大差异。

    2024-03-22 07:51
  • 进击的“人造肉2.0版”:新产品遍地开花,多为试水

    进击的“人造肉2.0版”:新产品遍地开花,多为试水 必胜客供图“植物肉”产品遍地开花,大多为“试水”今年4月,肯德基完成其植培鸡块的公测,也就是大豆蛋白制成的“黄金鸡块”;星巴克则推出了四款添公众号提前预约并购买会员商城券。,必胜客供图味道与价格,网友褒贬不一植物肉口感如何?在肯德基金钟路店,澎湃新闻记者品尝到了新推出的植培牛肉堡,总体而言,“肉”质紧密,用叉子扒开,还能看到部分“牛肉”颗粒。,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肉制

    2024-03-22 07:49
  • 绿色植物有了第三个门类!

    绿色植物有了第三个门类! 来源:果壳网绿色植物包括绿藻门和链型植物两大门类,后者是指轮藻及我们更熟悉的苔藓、石松、蕨类、种子植物等。,最近,科学家发现了绿色植物的第三个门类——华藻门(Prasinodermaphyta)。,华藻门的发现,归功于一种单细胞浮游藻Prasinodermacoloniale(CCMP1413)。

    2024-03-22 07:34
  • 一部分植物是如何进化成食肉者的?

    一部分植物是如何进化成食肉者的?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七千万年前,当恐龙还在地球上横行的时候,由于一次基因异常,导致部分植物变成了食肉者。,其近缘植物囊泡貉藻(拉丁名Aldrovandavesiculosa)几乎占领了每个大洲的水系。,第三种植物是美丽但致命的小毛毡苔(拉丁名Droseraspatulata),在澳大利亚十分常见。

    2024-03-22 07:33
  • 植物的意识,是我们的错觉吗?

    植物的意识,是我们的错觉吗? |图片来源:Amazon虽然所有植物都不具有中枢神经系统,但在21世纪初,植物神经生物学领域被建立。,实验中,一组研究人员刺激含羞草掉落,它的叶子会卷曲来进行防御。,植物还可以通过识别物理接触,并对各种化学物质做出反应,来感知威胁和危险。

    2024-03-22 07:30
  • 植物食虫,是被逼急了的“逆袭”?

    植物食虫,是被逼急了的“逆袭”? 来源:科技日报在植物“朋友圈”里,猪笼草、捕蝇草、瓶子草等作为食虫植物的代表,数百年来备受关注,持久不衰。如今,在国内某网购平台上搜索“食虫植物”,会出现数百条结果;专卖食虫植物的店铺数不胜数,皇冠店铺就超过20家,单个店家粉丝量在10万+也不是稀罕事。随着暑期到来,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又迎来新高峰。食虫植物是一种植物吗?在漫长的历史中,植物如何演化出食虫—食肉的机制?动物如何成为植物的“食物”的?

    2024-03-22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