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滴水穿石的意思(滴水穿石代表什么样精神)

2024-03-21 21:09
admin

滴水穿石,又做水滴石穿,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知道这个成语,了解它的意思。

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上的权威解释是,“比喻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在日常运用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写作,滴水穿石都是这个意思。

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滴水穿石”这个词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来理解。

该书是作者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的合集,首次出版于1992年7月。这是2014年重印的版本,我上次去宁德,当地的朋友送给我的。

书中收录了一篇题为《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小品文,写于1990年3月。

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引入主题: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至现在,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作者迅速转入对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的阐释,对其意义加以升华:

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我以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我们正在从事的经济建设工作,必然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是迎难而上,还是畏难而逃,这就看我们有没有一股唯物主义者的勇气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就什么也别想做,什么也做不成。但仅有勇气还是不够。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这个阐释让人眼前一亮,滴水穿石竟然可以这样来解读!我算是个喜欢瞎琢磨的人了,但从来没有想到过以这样的视角来解读滴水穿石的寓意。

与常规含义相比,这一阐释从固有的角度跳脱了出来,从另一重高度、另一个更高境界为“滴水穿石”赋予了崭新的涵义。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的这层基础意思,是从单个个体的立场出发,来说明付出和成功之间的关系——“水滴”代指个体坚持不懈地付出的连续性努力,“石穿”则是最后的成功结果。

比如,只要你努力做生意,认真对待每一单生意,让每一个客户满意,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挣大钱。

比如,只要你用心在官场上打拼,办好领导交代的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讨上级的欢心,就一定能够获得提拔,当上大官。

再比如,只要你真心的追一个姑娘,每天感动她多一点,每天爱她多一些,就早晚能得手。

滴水穿石是这样的意思,没错吧?与此类似的,在我们的语言中还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志者,事竟成”等等说法。

可是,该文作者对滴水穿石的解读跳出了个体立场的局限,体现了更宏大的格局。

在他那里,“滴水”比喻的是一个一个奋斗着的人,“石穿”指的不是个人追求得到实现的那种成功,而是指经由众人努力的累积,一个宏大的历史使命得以实现。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中,有无数人为之奋斗牺牲。在很多时刻,是黑暗在笼罩着,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很多仁人志士在牺牲的时候,也未知牺牲是否能有意义。

如果从个人利益的小圈子出发看待事物,这样的付出和牺牲是不值得的,因为得不到“滴水”必将“穿石”的结果。然而,当觉悟的人们把生命的意义融入历史,融入一项伟大的历史目标,就不会陷入现世的投入与成本的得失算计,把自己化身为一连串的水滴中的一个,明知会粉身碎骨,但还是会冲向坚硬的石头。

终有一日,石头会被击穿,民族复兴的目标会实现。牺牲的意义就体现在那前赴后继之中,没有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持续付出,就无以成就伟大事业。

作者在该文的语境中,讨论的是经济发展和战胜贫困的问题,滴水穿石的道理同样适用。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收获(政绩),就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文章所述的意义上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发扬“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做到“我将无我”,伟大事业才可以一步步地铸就。

作者最后说: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滴水穿石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尽人皆知的成语的成语,便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获得了新的生命。

文章对滴水穿石的新解,细品之是不是有些熟悉的感觉?这是对何种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呢?

这并不难发现,大家可能已经想到了,这里有毛主席的《愚公移山》的影子。

作者眼中的水滴,被赋予了愚公的精神。

愚公不知道挖掉门前两座大山的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他唯一知道的是,在他的生命完结时,一定无法完成。但愚公不以为意,坚持一锹一锹地挖,余下的工作,留给后来人。他坚信,只要坚持,终会胜利。

愚公的身上便具备作者所推崇的“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和“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愚公移山》号召共产党人学习愚公精神,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挖掉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滴水穿石的启示》则号召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像水滴一样,发扬“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搞好经济建设,战胜贫困。

这两篇文章都不长,都包含着一种同样的超越性的精神气质,号召人们摆脱现世的、功利性的欲望羁绊,把生命的意义跟一件伟大的事业联系起来;尤为可贵的是,这种充满了道德感召力的文字,全然没有说教之气。

《愚公移山》早就深入人心,奇怪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样难得的好文章至今竟然少有人知道。“滴水穿石”精神也不是没人讲,但几乎全部局限在宁德的脱贫问题上。

全国有那么多的砖家在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研究,却没有人发掘这一篇,没有人对其中的创见做阐发,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国家用来养砖家的那些钱,不如拿去养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