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沈寓实博士京台科技论坛纵论科技变革与新基建

2024-03-21 21:18
admin

2020年10月下旬,以"打造两岸产业链、共创发展新局面"为主题的第二十三届京台科技论坛在北京和台湾两地同期盛大召开,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重要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级特聘专家、清华海峡院智能网络计算实验室主任、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飞诺门阵科技公司董事长沈寓实博士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前瞻科技创新趋势,推动面向未来的新基建与行业升级"主题演讲,纵论科技变革与新基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关系,前瞻科技创新趋势并给出发展建议。作为清华大学数据科学院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系列丛书的高级顾问和主要编撰者之一,沈寓实博士参与撰写的《布局新基建——开启数智经济新时代》、《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云图云途——云计算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等书即将出版问世。同时,沈寓实博士及其团队撰写的划时代颠覆式创新理论专著《非冯诺依曼网络计算体系》也即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在新基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当下,研究新一代自主可控的非冯诺依曼计算架构势在必行。

京台论坛开幕式现场

在10月21日上午以"新基建、新动能、新供给、新需求"为主题的两岸新基建分论坛上,沈寓实博士应邀做了题为"前瞻科技创新趋势,推动面向未来的新基建与行业升级"的压轴演讲。他指出:世界正发生深度变革,科技将主导未来,我们正处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机械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共三次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纵观当前全球科技发展情况,从技术成熟度和系统性来看,以人工智能、5G通信、光电芯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趋向成熟,这些技术最有可能率先推动人类社会变革,驱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形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驱动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当下,布局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恰逢其时。

两岸新基建论坛会场

沈寓实博士在演讲中对人工智能、5G通信、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重点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处于第三次浪潮中,海量数据的产生也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基础。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算法是核心驱动因素、芯片是核心环节、开源编程框架是构建产业生态的关键、众多应用领域是实现商业价值的场景。AI芯片有两类发展路径,一是提升传统计算构架、优化计算能力,二是颠覆经典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目前来看第二种路径更有助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长远发展。电信业作为国家战略性行业,5G将拉动十万亿级经济价值,是科技必争之地。中国通信产业在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参与、4G并跑"的过程后,在5G时代有望实现领跑。5G应用场景中,消费智能终端或将最先受益,而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行业领域,5G的产业价值将得到最终释放,但具体的价值实现场景仍需要不断探索与打磨。

沈寓实博士发言照片

针对数据中心建设逐渐成为新基建重头戏这一发展趋势,沈寓实博士指出:未来三年中国IDC市场将迎来爆发期,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及网络资源业务整合力度,中国IDC行业客户需求的充分释放。目前我国处于产业4.0时代,在3.0时代完成了云计算及IDC的宏观整合后,主要业务及发展方向过渡成为边缘计算+市场细分的IDC及云计算整合过渡期,差异化需求凸显,产业分工进一步明确。数据中心正在从自用型/支撑型为主逐步转向经营型为主,云DC和边缘DC逐渐超越企业DC,成为行业建设主流。

沈寓实博士还进一步指出: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用数据+模型为企业提供服务。国家发展工业互联网,从根本上是为了服务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制造强国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互联网作用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一类平台工具,但不能孤立发展。构建制造强国现代工业体系,既要有互联网视角,也要有信息技术视角,更要有工业发展视角将三种视角深度融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才能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不是一个技术、一种模式,而是一个必须从工业角度出发的结合各种各样现代化技术的综合体系。

沈寓实博士在演讲中深入分析了新基建在布局未来、实现产业全面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工业互联网是本轮新基建建设重点,是我国布局未来、实现产业全面升级的主要途径,"云-边-端"构架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底座。5G+边缘计算的兴起,使得"云-边-端"协同架构成为必然选择,或将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态。工业互联网的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工作,在边缘计算环境中安装和连接的智能设备能够处理关键任务数据并实时响应,而不是通过网络将所有数据发送到云端并等待云端响应。设备本身就像一个迷你数据中心,由于基本分析正在设备上进行,因此延迟几乎为零。利用这种新增功能,数据处理变得分散,网络流量大大减少。云端可以在以后收集这些数据进行第二轮评估,处理和深入分析。

演讲最后,沈寓实博士给出了两点针对"云-边-端"协同框架的未来发展建议。一方面,要以创新和应用为导向,稳步推进计算能力向边缘侧下沉;建议产业界仍应保持理性,从典型场景的业务需求出发,在企业上云的大环境下,综合成本因素和实际效果,逐步探索将部分计算能力下沉到边缘侧。另一方面,应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注重协同能力规范。目前针对云边协同的标准仍处于缺位状态。建议相关研究机构从整体布局之初,就将中心云与边缘侧的协同框架进行标准化设计,完善云边协同应用场景能力要求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相关协同技术、服务和应用标准,引导企业提升云边协同服务水平,保障云边协同健康发展。

林军、徐宪平、毕美家和马玉萍在座谈会现场

本届京台科技论坛由国台办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聚焦两岸产业链、新基建、金融合作、疫情新常态下的发展等领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在北京和台湾同时举办峰会和分论坛等系列活动。两岸新基建论坛是本届京台科技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旨在推动两岸产业从新基建等领域入手加强合作,共享商机,打造共同产业链。出席分论坛的主要领导和发言嘉宾还有: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中国侨联原主席林军,两岸企业家峰会综合组大陆方面召集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徐宪平,两岸企业家峰会综合组大陆方面副召集人、农业部原党组成员毕美家,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副秘书长马玉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学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磊,国家信息中心科研管理处处长盛磊,北京亦庄智能城市协同创新研究院总工程师郭志英,华为标准与产业发展部总监杨兵强等。

沈寓实博士与林军主席合影

今年以来,随着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全面展开,整个信息行业和高校相关专业都迫切需要对新基建相关领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全方位的思考,编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系列丛书"系列丛书恰逢其时。作为清华大学数据科学院"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系列丛书"的倡导者、高级顾问和主要编撰者之一,沈寓实博士重点参与组织和撰写了《云图云途——云计算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和《布局新基建——开启数智经济新时代》等多项书目,深入研究和总结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我国布局新基建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该系列教材面向高校大学生和行业广泛从业者,从宏观层面解读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趋势,并从产学研融合的角度理清了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对帮助读者广泛理解新基建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系列丛书"出版书目

据悉,沈寓实博士及其团队基于十数年在网络计算架构领域的研究,撰写的《非冯诺依曼网络计算体系》一书,也将于11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重磅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本深入研究非冯诺依曼架构的技术理论专著,站在宽广的技术维度、俯瞰的产业高度、跨域的应用广度,给出了计算、通信、安全等行业发展的全新视角、全新解读和全新憧憬。书中大胆扬弃了统治IT行业七十余年的传统冯诺依曼架构,极具颠覆性地提出基于计算、通信、存储三大资源融合设计新一代非冯诺依曼网络计算体系,其理论突破和产业化落地将成为夯实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性基础和战略性底座,为我国新基建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并驱动我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掌握话语权。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玉台,公安部原副部长陈智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陈大卫,中共中央宣传部原秘书长官景辉,科技部原党组成员、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以及孙家广、方滨兴、沈昌祥、张亚勤、倪光南、邬江兴、林垂宙、李乐民、郑纬民、解思深、陈国良、赵春江、任福继等十数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以及国际院士专家,都深度参与了该书的理论研究和撰写过程,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在书稿完成之际欣然作序。

《非冯诺依曼网络计算体系》即将出版

总体上,当前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科技创新孕育呼之欲出,正如沈博士在演讲中指出的,我们处在第四次科技浪潮中,我国也处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布局新基建等宏观政策恰逢其时,新基建相关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渗透,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强劲引爆点。新基建之于数字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在于拉动投资,更能培育新动能,由此带动的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等新兴业态空间广阔。在当前全球各国之间竞争不断升级,美方对我国华为、中兴等多家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同时考虑到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下滑的严峻情况,新基建的提出可以稳定经济社会运行、提振制造业、带动各行业发展。随着新基建的加速建设,一定会带来传统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会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成新型的社会,效率更高,能力更强,智能化水平更好。

相关文章

  • 5G等新基建新消费站上风口,万亿投资驱动势头强劲

    5G等新基建新消费站上风口,万亿投资驱动势头强劲 同时,会议还强调了“新基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同时,一些行业也逆势增长,网络购物、线上课堂、远程办公、在线娱乐和智能制造等加快成长。

    2024-03-22 08:33
  • 今年5G建设显著加速 中国5G产业链有望站上全球风口

    今年5G建设显著加速 中国5G产业链有望站上全球风口 作者尹浩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力发展5G是国家近年来不断推进的战略。进入2020年,5G建设显著加速,同时,随着“新基建”的强势推进,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而5G网络则是核心,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笔者认为,凭借国内规模市场优势、成本优势和一定的技术优势,我国5G产业链上公司有望站上全球5G风口。同时在技术竞争的大背景下,国产供应链的“质

    2024-03-22 08:29
  • 阿里CEO张勇人民日报撰文:新基建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阿里CEO张勇人民日报撰文:新基建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一要求,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彰显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赋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机遇红利。战疫期间,助力线上交易、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云服务无处不在;从流动人员健康监测,到疫

    2024-03-22 08:26
  • 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 究竟谁来干?

    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 究竟谁来干? 原标题:“新基建”究竟谁来干“新基建”究竟由谁来干?不妨先来看看具体案例——近日,由厦门市政府与神州数码集团合作打造的厦门鲲鹏超算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既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海量存储和计算支持,也能在政务、健康医疗、海洋气象等领域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超算服务,将成为厦门“新基建”领域的标杆。“厦门鲲鹏超算中心的建设采用创新模式,即神州数码作为投资、建设、运营以及提供超算服务的主体,政府购买服务并提

    2024-03-22 08:25
  • 运营商千亿巨资加码 5G成新基建的重中之重

    运营商千亿巨资加码 5G成新基建的重中之重 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近日曾发文表示,在国家政策重心正在逐渐向扩大内需,对冲疫情影响倾斜的时刻。,华为、中兴成为首批受益者新基建这一概念最早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8年12月提出,其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从整体报价看,华为、中兴中标均价都在16万元/站左右,价格并不算低,这意味着产业链处于良性竞争态势。

    2024-03-22 08:17
  • 我来谈谈新基建吧,你们说的都水的不行

    我来谈谈新基建吧,你们说的都水的不行 因为这两个省的人务实、胆子大、创新敢于尝试、搞活,而且还有钱,能把规划落实了。,真正各地政府要按新基建要求来进行项目规划、报批、审核、公告,估计又得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而丰田他们却嘲笑马斯克根本不懂汽车,就是做的外壳好看,适合花花公子带着姑娘们去兜风而已。

    2024-03-22 08:12
  • 新基建范围首次圈定 今年万亿元投资可期

    新基建范围首次圈定 今年万亿元投资可期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于祥明国家发展改革委首度“圈定”新基建范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方面内容。有业内专家判断,今年的新基建投资或在1万亿元左右。信息、融合、创新三大领域组成新基建“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当前比较热的话题。关于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我们认真

    2024-03-22 08:10
  • 马化腾杨元庆周鸿祎热议新基建,风口之下机会在哪?

    马化腾杨元庆周鸿祎热议新基建,风口之下机会在哪? “稳住经济基本盘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智慧经济,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同时也应当继续大力促进信息产品消费,拉动内需,以实现国内消费升级。”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其提交的建议中写道。5月19日,杨元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新基建”既是先进的智能科技,又是赋能智慧经济的基础设施。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企业

    2024-03-22 07:56
  • 万亿充电桩市场如何“织网”

    万亿充电桩市场如何“织网”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电网充电桩建设投资规模将增加10倍,同时头部民营企业也开始加码投资,特来电计划与社会资本合伙人共投20亿元。,在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看来,未来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测算和市场研究,从而确定选址、建桩数量等,布局也会更科学。,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郑隽一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联行科技相当于银联的模式,在诸多运营商背后支持数据交互,包括支付打通各方面未来都具备可能性。

    2024-03-22 07:54
  • 新基建:仅5G将带来300万岗位

    新基建:仅5G将带来300万岗位 刘多表示,很多产业将受益于工业互联网(新基建)的普及,制造业是最先受益者之一。,“新基建的作用第一是投资溢出效应比较高,可以‘一业带百业’,第二个好处是可以拉动人才就业,第三就是能够赋能千行百业,推动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他表示,云是华为公司为社会提供的“黑土地”,华为以前是卖产品、卖盒子,现在是用服务的形式开放,“目前华为在全球170个地区开展业务,华为公司过去多年不停用数字

    2024-03-22 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