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硅谷空荡荡,上万名华人工程师正在离开

2024-03-21 22:12
admin

文/殷万妮编辑/江岳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01

裁员潮

裁员潮如同一场风暴,席卷全美,这当中包括聚集着全球尖端科技和人才的硅谷。

待至8月,见闻了一轮又一轮裁员潮的硅谷工程师陈卓发现,失业并不是华人工程师们经历的最后一道“劫”。

美国时间8月7日,特朗普政府发出可能封禁微信的消息。隔了几日,陈卓在自己运营了五年的公众号上,提及了此消息,并引用了戚继光的一句诗,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悲观和对一切无恙的期许。

从3月美国疫情开始到5月底,美国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达到4100万人。作为全球互联网圣地的硅谷也未能幸免,截止6月,硅谷宣布裁员的公司数量已达到117个,裁员总数超过17000人。

图:《洋葱》视频截图图:《洋葱》视频截图

这是硅谷十几年来从未经历过的动荡。数万名华人工程师一夜之间失去了高薪的工作,而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华人需要工作签证才能维持得以留在这里的身份。

背后牵系的,是在美华人的去留。

李秉杨安然度过了2020年的上半年。他就职的公司,总部在硅谷,上千人的规模,办公地点是一个三层的独幢,楼顶有花园,中间修了梯田般的草坪,种了两棵大树,以及撒下种子后任意生长出来的花。

两条小路蜿蜒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那条长椅,休息时间,总有员工坐在上面吹风、晒太阳。

李秉杨曾听同事说起,那两棵大树是用直升飞机从空中吊下来的,硅谷一些建筑的楼顶多多少少都会有几棵小树,但大树并不常见。

李秉杨最后一次去楼顶,是3月初,紧接着,公司决定,除了个别需要用到机器设备的岗位,其余员工一律居家办公。员工以邮件的方式被通知到,复工时间也一直在变:从五月推到七月,而他最近一次收到通知是复工可能要等到年底。

这半年,李秉杨没有再去过公司,而这漫长的等待,也是他远没有想到的。“我没有听说哪一家公司还在开着。”

硅谷所在的即将被封禁”。

荒唐的讯息,已经编织成一张细密的大网,将沈易和太多在美留学生包围。沈易不知道微信最终会不会被禁,但他清楚,在两年后的毕业打算里,他需要多备一条后路——考虑国内的就业机会。

2015年,沈易来纽约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2017年,沈易选择了在新泽西继续攻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博士顺利毕业,进入一所美国高校担任人工智能专业的老师,是沈易读博以来的职业规划。

“进美国高校比国内更容易,在美找个教职,基本上你就可以养老了。”

对于沈易来说,以前,按照这一条路走到底,就可以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但疫情和日渐紧张的中美关系打破了他梦寐以求的舒适区。

今年,沈易通过一些渠道了解了国内高校老师的应聘要求。人工智能这个专业近几年热度越来越高,工作门槛也在提高,时间不等人。

沈易把在美国的人脉资源看作是参与竞争的必备条件。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国内,招的老师起码有足够的自主性,就是从你的实力、人际资源、金钱上,都能足够支撑研究项目。”

离开美国,学术圈的人脉资源断掉,这显然不是沈易想看到的。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着询问圈内人、看帖子、看招聘网站需求、查教育部每年的相关报告,他发现,国内高校入职难度和竞争激烈程度,远比在美国大得多。

他没有把握在投入这场战斗后,以胜利的姿态全身而退。虽然还有两年才毕业,但沈易不敢松懈。

身处异乡,无论是在生活里,还是工作中,沈易心里有一条警戒线,不为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我这个专业可以去字节跳动实习,但现在挑实习,你就要掂量掂量了。倒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但过境的时候,浑身上下被搜个遍,手机、电脑被打开,过一遍文件,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04

从容

微信是陈卓唯一使用的社交软件。

早些时候,陈卓也注册了facebook的账号,但很快便被他丢在一边,不再使用。与同事交流用公司内部沟通系统,生活中与美国人交流用email,因此,除了微信,他不再需要其他社交软件。

陈卓可以说是微信的深度使用者。

除了硅谷工程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公众号创作者。早在2015年,他就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如今粉丝数量已经数十万。

公众号更新的频率不算低,平均一周3、4篇。陈卓在公众号上分享硅谷的前沿科技,偶尔也评论一些美国的社会新闻和热点事件。

五年来,运营公众号已经成为陈卓生活中的一部分。于其而言,如果真的有一天要面对二选一,他不会犹豫。

若微信真的被美国封禁,陈卓会毫无犹豫地选择前者。他计划和家人今年年底回国,开始第二次创业。

同样从容的还有李秉杨。

李秉杨短期还没有回国的打算,但同时他也没有执意留美的需求。如果真的要离开美国,他会申请被公司派到出于好奇,他群。

如今,疫情的将一切拖拽于至暗时刻。科技公司工作机会互助社区和微信群又一次浮现,它如同一块在水面上漂浮着的木板,每一个失业者都想要趁机上岸,将这场危难的损失降至最低。

处于时代的洪流中,罕有人能于真空中安置自己。于个体而言,逆流而上或者改变洪流的方向都是超纲题,大多数人只能顺着方向,遇石则弯,乘风而行,然后积蓄能量,等待回归的那一天。

风雨飘摇中,远在硅谷的华人工程师和科技学者们,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和预案。至于命运将把他们带向何方,只有时间能给答案。

唯一肯定的是,他们注定成为这个特殊时代的隐喻。大到科技与政治的冲突、大国之间的博弈,小到硅谷科技潮的冷热、某家公司的生死,一切变故,最终都会在他们的命运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注:文中受访者陈卓、李秉杨、沈易皆为化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