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一挖就走” 中芯国际为什么留不住人?

2024-03-22 07:21
admin

文/刘燕

来源:AI前线(ID:ai-front)

钱少事多?中芯国际员工流失率超台积电5倍

“中芯国际在圈内被调侃是‘斯米克血汗工厂’,工资待遇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行业里算是垫底的”,一位熟悉中芯国际的半导体投研从业者陈穰(化名)告诉InfoQ。

据他所知,中芯国际一线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不到15万元,开给知名实验室出来的博士年薪也不到30万元,这个水平只有行业龙头台积电的几分之几,对很多技术人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

中芯国际的IPO《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公司2019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36.7万元。同年,中芯国际员工薪酬的中位数是38.3万元。

台积电是芯片行业薪资待遇的“排头兵”。陈穰称,台湾相关专业毕业生刚进入台积电,起薪有约50万元以上的年薪,干上几年,薪水+股票分红便可拿到200万元左右,如果再干长一点做到部门小领导可能就有好几百万元年薪。老员工大都有台积电的股票,而股票的分红则非常可观要比工资高不少,他有位从已经台积电退休的朋友,每年仅台积电的股票分红能拿到数百万元。

在知乎上,有匿名中芯国际员工吐槽,薪水无法支撑起在一线城市买房。中芯国际的总部在上海,如按照一线研发人员的收入水平,要应对上海的高房价会有些压力山大。中芯国际《201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一组数据很有意思,从年龄维度看,30岁以下员工流失率最高,占比高达79.3%。

前中芯国际员工袁莱(化名)透露,“钱少事多”、“收入与工作难度不成比例”是促使很多员工决定离职的主要原因,不少研发人员经常加班,但到手的加班费与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心血根本不成比例。

在创立早期,中芯国际的员工可以拥有购房优惠、上中芯私立学校等福利,“但房子很快卖光了,私立学校名额也已占满。大概在2009年之后,中芯国际的福利就慢慢没有了”,上述人士称。

人才流失率高一直是中芯国际的短板。

据中芯国际《201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2018年中芯国际员工流失率22%,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3倍,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工厂的员工流失率分别占52.2%、25.7%。11.7%,是流失率最高的前三大城市。

而台积电在当年的主动离职率仅为4.8%,中芯国际比它高出5倍。在2015-2019年,台积电的离职率也稳定在5%以下。

芯片半导体领域从业者及投资人谷若晖(化名)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中芯国际员工流失率的问题。任何一家公司自身都具备“新陈代谢”的功能,人员自然地“有进有出”。中芯国际、台积电等芯片企业里,每年也都有很多人因优胜劣汰而离开,这都是正常现象。

人才“一挖就走”,被调侃成“培训基地”

“都是中芯国际往外跳(槽)的,很少有跳进来的”,由于跳槽率高,中芯国际被调侃是“黄埔军校”、“培训基地”——为行(友)业(商)培养了很多芯片人才,为他人“做嫁衣”。陈穰称,中芯国际的员工“一挖就能挖走”。进来一大批毕业生,干不到一年就不剩几个,超过三年的少之又少,有能耐的基本都跳槽了,甚至出现过成建制的跳槽情形。

从中芯国际出来的人大都去了三星、台积电、英特尔等大厂,也有一些去了西安三星、合肥长鑫、武汉长江存储等其他FAB厂,这些员工出去后,薪资往往会翻数倍,一些来挖人的中小厂商或新公司开出的薪资要高出中芯国际一大截。

芯片封装设备代理商柳泽雨(化名)向InfoQ举例,一般封装经理或封装工程师岗位,在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公司年薪在10~30万元左右,但在华为或者新公司,这个待遇会乘以2。因此,有很多华为封装工程师年薪到了夸张的80万元左右,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常常被盯上(挖)。

各个芯片厂商间“挖人”现象普遍且频繁,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内芯片半导体领域人才缺口严重。

有数据统计,我国芯片行业缺口达30万。预计到2021年,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2万人,换句话说,到2021年,我国芯片行业仍然存在26.1万人的缺口。

加之芯片行业目前在高速发展期,新项目多,新厂建设如火如荼,对人才更高的渴求促使刚起步的新公司不惜以更高的薪水挖人。

半导体属于人才、技术和资本壁垒均高的领域。由于我国半导体发展基础较薄弱,人才培养速度还跟不上。国内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现在半导体行业的从业者多来自计算机、IT、化工、物理等各个行业。

与先进的国外大企业相比,国内半导体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内部培养机制。一位前中芯国际员工在看准网回忆起他的工作经历,“感觉学不到什么技术,没有人培训半导体相关知识”。

目前国内的芯片半导体公司对外部人才的依赖性很强,业内高端的芯片人才绝大多数拥有海外背景,他们往往都是被挖来的,本土化芯片人才较少。

文治资本创始人、执行合伙人唐德明博士曾先后在美国、国内半导体行业呆了20年。他在接受InfoQ采访时表示,与20年前相比,国内半导体的发展已经好了太多。除在一些最先进的技术领域还缺领军人才外,其他在泛半导体、平板、LED、太阳能、能源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已经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他也坦言,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培养半导体人才上还有一定差距,但总体上看,本土化的趋势不会变,未来将会培养更多本土人才。他建议可以从提供良好的工作、教育、科研环境等方面去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不像”的中芯国际

尽管员工薪资水平较低,但在吴寒(化名)看来,中芯国际的员工流失率高并不是简单的薪资问题,而主要是管理上的问题,根源在于企业文化。

吴寒是中芯国际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他2002年回国加入中芯国际,入职时的薪水比在国外少了1/3。当时公司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但很少有人离开,到他加入第三年时才有人离开,因为公司内部发生了较大的人事变动。

“我的上司被因高层派系斗争被‘赶’走了,管理层变化严重影响了我的团队,后来我实在忍不了这种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就走了”,吴寒最终也因为管理层之争而离开。

内部管理的种种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20年来,中芯国际发展历史上经历过4任董事长、5轮CEO,掌门人几度更替,内争不断。企业内部派系众多,台湾系、海龟系、本土系难容水火,利益盘根错节。

2000年,后来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父”的张汝京带着数百名半导体工程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在张汝京领导下,中芯国际发展快速,从打下第一根桩开始,仅用了13个月就开始投片试产,2003年,中芯国际发展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次年3月,中芯国际在美国和香港同时上市,一时间风光无两。

早期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得益于张汝京引多方外资入股的模式。当时为避开《瓦森纳协定》的技术封锁,张汝京引入了高盛、祥峰投资、汉鼎亚太、德意志管理基金等一批外资股东。到在美国上市时,中芯国际的股东数量多达75个。数量多也意味着利益复杂,这也为后来的内部控制权纷争埋下了伏笔。

危机很快到来。自2003年底开始,台积电以技术侵权、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多次将中芯国际告上法庭,2005年1月,双方达成和解,官司以中芯国际赔偿台积电1.75亿美元暂告一段落;2009年,双方又打了4年官司后,中芯国际在与台积电的专利侵权案中败诉,这次不但赔了款还交出了10%的股权,损失巨大。不久之后,张汝京递上了辞呈。

创始人张汝京的离开,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灵魂人物的离开也让这家企业变得更加动荡了起来。

2009年,一直擅于平衡各方势力的中芯国际原董事长江上舟病逝,中芯国际内部的各种矛盾一触即发,以总裁兼CEO王宁国为代表的台系力量,与以COO杨士宁为代表的海龟系之间的“王杨之争”愈演愈烈,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据悉,当王宁国被投票出局前后,曾一度引发了多达90多位台籍干部密集出走。

最终二人双双辞职,两败俱伤。原先跟随张汝京一起创业的元老邱慈云成为新任掌门,这场派系斗争才落下帷幕。

2017年,中芯国际首度实行双CEO模式,聘任赵海军出任中芯国际CEO,前台积电资深研发处长梁孟松担任联合CEO。近几年,有一些传闻称两位CEO不合。

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为中芯国际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降低了研发效率,拖慢了芯片工艺研发进程,损失了众多顶尖人才。

在唐德明看来,中芯国际是一个“四不像”的公司——像外企,又不是外企,不是国企却受到体制内的影响,也非单纯的民企公司。“我相信中芯国际的高层肯定有人意识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但企业文化复杂、管理层内部利益掣肘等交织下,要想彻底改变非常之难”。

管理层稳定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频繁变更则会令“军心”不稳,不利人才驻留。怎么从根源上解决管理层面长期积累的问题,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是中芯国际面临的挑战。

赶上台积电仍是遥远的梦想?

一周前,回到A股上市的中芯国际成了“明星股”,人气颇高。

中芯国际回A之路创下多项科创板记录。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19天,堪称“闪电过会”,从提交上市申请到正式上市仅用45天;7月16日,中芯国际上市首日,开盘价95元/股,较发行价上涨245.96%,市值高达6780亿元,这是A股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IPO;本次共募集资金总额最多达532亿元,是妥妥的“募资王”。

中芯国际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企业,是内地第一家提供14纳米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有4家晶圆代工企业有技术能力提供14纳米技术节点。

技术型CEO梁孟松带领团队仅用了298天就实现了14纳米量产,这项技术突破改变了以往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之间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并将差距缩小到了2-3代。

在现阶段中美关系紧张,国际大环境还有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芯国际被寄予了“中国芯”自主的厚望。国信证券认为,中芯国际比贵州茅台更珍贵。中国奋斗到今天才有中芯国际的14nm先进制程,而贵州茅台早在800年前就已存在。

国信证券认为,科创板的中芯国际的估值超过龙头台积电是有可能的。

中芯国际迎来了发展利好,不过不能忽视地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风险因素和短板制约。

品利基金半导体投资经理陈启表示,中芯国际其他成熟技术节点方面,已经做的非常成熟,工艺种类很多,客户群体相对稳定,产能和良率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先进制程方面较为落后,一直苦苦追赶,今年14nm的量产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和国际一流水平也就差了5年时间。

2015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实现16/14nm工艺的量产,而此时中芯国际实现28nm制程量产,而且还是28nm低阶版的Ploy/SiON;28nm高阶版HKMG,一直到2年后的2017年才搞定。此时竞争对手台积电,联电早已实现了对28nm制程上市场份额的瓜分,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中芯国际这个时候来“抢”28nm的市场份额,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了。

中芯国际14nm工艺芯片的真机中芯国际14nm工艺芯片的真机

据中芯国际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中芯国际28纳米产品收入分别为16.34亿元、12.45亿元和8.07亿元,呈现下降趋势。最近两年全球28纳米制程产品产能过剩,中芯国际的28纳米产品毛利率为负,未来折旧压力较大。

14纳米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目前产能还在爬坡阶段,而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早已实现了10纳米、7纳米制程量产。14纳米毕竟刚做出来对中芯国际营收的贡献也微乎其微,今年第一季度,14纳米仅为中芯国际贡献了1.3%营收。

14纳米的客户来源也比较单一。华为海思是其第一大客户,今年1月,其与海思签订了14纳米工艺的订单,中芯国际从台积电“抢”了一部分订单。

去年5月,华为被美国列入了实体清单。根据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修订的直接产品规则规定,自美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在获得美商务部行政许可前,可能无法用于为若干客户的产品进行生产制造。

中芯国际的很多重要原材料及设备都依赖境外进口。如果有一天,失去了华为这个客户,14纳米的盈利情况可能不甚乐观。“先进制程投入大,国内客户少,如何引进客户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给华为做,现在在先进制程上,找客户是比较难的,因此对于中芯国际来说,短期盈利的目标是不明朗的”,唐明德说。

在人才、营收、盈利等关键性的指标上,中芯国际距离台积电也还有不小的差距。

今年5月,台积电资深副总裁侯永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台积电研发人员约有5000-6000人,其中博士有2000多人,目前正在盖一座能容纳8000人的研发大楼。台积电每年研发投入花费约30亿美元,占营收的8.5%-9%。2019年,台积电营收346.3亿美元,净利润111.8亿美元,毛利率为46.05%,

据悉,中芯国际目前有研发人员2530人,硕士及博士人员占比为20.52%。2019年投入研发费用为47.44亿元,约为台积电1/5;招股书显示,2019年中芯国际营收31.16美元,约为台积电1/10;净利润2.35亿美元,约为台积电1/50;毛利率为20.83%,约为台积电1/2。

半导体行业马太效应显著,行业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在头部企业手上,当越做越大时,后来者竞争优势减弱,甚至只能‘捡漏’。截止2010年第一季度,台积电市占率达54%居行业第一,中芯国际市占率4.5%,仅约为台积电1/10。在产能方面,台积电的8英寸产能(56.2万片/月)超中芯国际(23.3万片/月)2.4倍,12英寸产能(74.5万片/月)超中芯国际(10.8万片/月)6.8倍。

“‘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吃剩的,其他基本上就没什么存在感了。只要老大不出重大错误,后来者想要超越非常困难。因此我们不要指望短期内中芯国际能赶上台积电,研发人员的数量/水平、收入体量、技术实力、资本支出与研发投入等,没有一项中芯国际能拿出来与台积电争高下的,因此我觉得超越只能是遥远的梦想,能赶上一半就不错了”,陈穰有些无奈的调侃道。

谷若晖属于理性派。他觉得半导体本身是一个高投入、人才密集型和技术门槛高的行业,不论从国家战略还是企业发展角度看,盈利能力不应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他希望业界能更客观与理性的认识中芯国际。尤其在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环境下,中芯国际是国内晶圆代工的一面旗帜,它代表着当面临国外技术封锁时中国芯片的能力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国家的战略任务。

(应受访者要求,文章陈穰、袁莱、谷若晖、柳泽雨均为化名)。

相关文章

  • 中芯国际能买成优等生吗?

    中芯国际能买成优等生吗? 3月2日,中芯国际再次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应用材料集团发出一系列购买单,总代价为5.43亿美元(约人民币37.9亿元),向东京电子集团发出一系列购买单,总代价为5.51亿美元(约人民币38.49亿元)。,方正证券表示,半导体行业已处于上行周期,中芯国际于2020年将重启增长,同时先进制程研发进展顺利。,中芯国际的投入不可谓不巨大,但是风险仍在,国信证券指出风险主要由三,第一,国内芯片设计公司代工需求

    2024-03-22 08:31
  • 科创板将迎芯片巨无霸 海外上市16年中芯国际官宣归A

    科创板将迎芯片巨无霸 海外上市16年中芯国际官宣归A 2019年5月24日,中芯国际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主动从纽交所退市,且已得到董事会批准。,有券商人士分析指出,中芯国际技术突破伴随国内迎来晶圆厂的建设热潮,配套产业需求将成倍增长。,无独有偶,晶瑞股份表示,公司光刻胶产品2018年进入中芯国际天津工厂8英寸线测试并获批量使用。

    2024-03-22 08:03
  • 中芯国际回归科创板 尖端制程有待破局

    中芯国际回归科创板 尖端制程有待破局 现在,华为已逐渐在转单给中芯国际,以应对更多的美国限制。,中芯国际刚成立9个月后,台积电就以公司离职员工涉嫌将公司重要资料外泄为由提出诉讼,2005年2月,这一长达三年的诉讼以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1.75亿美元告终,双方和解。,中芯国际量产更先进产线还面临着设备上的障碍,受到瓦森纳协议的限制,中国公司想从国外获得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技术困难重重,在2018年初,中芯国际即向ASML下了一台EUV光

    2024-03-22 08:03
  • "芯"动信号:芯片巨头回A获助力 2股东或以战投身份参与

    "芯"动信号:芯片巨头回A获助力 2股东或以战投身份参与 原标题:又见"芯"动信号!芯片巨头回A获助力,两大股东或以战投身份参与,谋得更多股份作者:云中锦华为最强代工“备胎”中芯国际获得了股东的看好,在其冲刺A股科创板计划中,两大股东均放弃了人民币股份优先认购权,或以战投身份参与以获取更多股份。6月1日下午,中芯国际将举行股东大会,就人民币股份发行事宜进行表决。就在昨晚,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公司股东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大唐”)以及国际集成电

    2024-03-22 07:51
  • 中芯国际披露豪华战配 半导体巨头来了

    中芯国际披露豪华战配 半导体巨头来了 此外,中芯国际还披露了战略配售情况,公司战配阵容颇为“豪华”,共计29家战配对象“护航”,合计获配金额达242.61亿元。,最高募资额A股第五在各大券商纷纷给予IPO定价区间之后,中芯国际的发行价正式敲定。,就中芯国际披露的战配名单来看,共计29家战略配售对象,合计获配金额达242.61亿元。

    2024-03-22 07:35
  • 外媒:全力提高半导体自给率 中国开始加速跑

    外媒:全力提高半导体自给率 中国开始加速跑 参考消息网7月8日报道外媒称,希望实现半导体国产化的中国企业正迅速扩大融资规模。中国正竭尽全力提高半导体自给率。据《日本经济新闻》7月7日报道,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仅为10%多一点,而占据全球市场较高份额的智能手机和面向新一代通信网络5G的设备,却使得中国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如果美国为在高科技领域遏制中国崛起,把中国赶出半导体市场,那么中国不仅会在上述产品的生产上遭遇困难,很可能还会在中美霸权之争中

    2024-03-22 07:32
  • 国产芯片崛起 毁于房价与互联网?

    国产芯片崛起 毁于房价与互联网? 当然,这件事是发生在中兴被美国制裁之前,现在必然有所改观,但很多人仍表示,“真的不敢回去,因为买不起房子”。,这像一个恶性循环,技术差距致使国内芯片公司市场份额较小、盈利能力低下,而人力成本又和销售收入预期直接挂钩,这也决定了员工的薪资待遇远不及其它国家。,小米澎湃S2“难产”,OPPO不可能短时间内拿出成果,即使是阿里,自收购中天微后,也鲜有新消息传出,可见互联网搞技术研发仍需要渡过很多难关。

    2024-03-22 07:30
  • 中芯国际开盘暴涨245%!揭秘300倍牛股资本膨胀史

    中芯国际开盘暴涨245%!揭秘300倍牛股资本膨胀史 2004年,中芯国际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大爆发,于3月相继顺利登陆纽交所和港交所,共拟集资10亿至15亿美元,用于建造工厂并对基地进行改造升级等。,随后,中芯国际市值持续下跌,甚至到2008年10月跌至历史最低点21亿人民币,连当年刚上市的零头都不到,直降95%。,股权方面,2013年,台积电股份占比已被压缩到5%以下,归为“其他股东”之列,真正失去在中芯国际的主要话语权。

    2024-03-22 07:29
  • A股迎来芯片巨无霸:开盘暴涨246%、市值近7000亿

    A股迎来芯片巨无霸:开盘暴涨246%、市值近7000亿 彼时,中芯国际创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厂建厂纪录,张汝京也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父”。,成立之初,为了更灵活地吸引资本进入,中芯国际引进了众多机构的加持,并且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直到2011年第三代CEO邱慈云上任,中芯国际才从混乱走向稳定,并逐步迈入扩张中兴时代。

    2024-03-22 07:29
  • 上市首日破多项纪录 中芯国际托得起华为的“芯”吗?

    上市首日破多项纪录 中芯国际托得起华为的“芯”吗? 台积电无法为华为生产芯片之后,中芯国际就被国内业界寄予厚望,不仅仅是“备胎”,而希望成为可依靠的“肩膀”。,02资本集聚“中国芯”产业链条根据公告,中芯国际披露了29家参与本次发行的战略配售投资者名单,包括国家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电路投资基金、聚源芯星、浦东科创、国新投资、复星高科、深创投、亦庄国投、合肥产投等。,对于此前采购自LAM、AMAT的设备和材料,周子学表示这两笔订单交货时间“目前如常”

    2024-03-22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