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何种因素会导致人类灭绝:核战争、流行病、人工智能

2024-03-22 07:21
admin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些科幻电影中,电影画面以稀疏的灰色景观开始,前景是一棵盘根拔节的树,天空中缓慢地飘下灰烬和碎片,在地平线远处,几个人互相搀扶,跌跌撞撞地向前行进……通常此类电影描述的是导致人类灭绝的大灾难事件,例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人类核战争,或者是人类试图拯救自己免遭某种巨大生存危机。

这一类科幻电影令观众印象深刻,但是如果人类灭绝不再是电影中的科幻场景,而一个隐现的现实呢?这似乎非常可怕,令人担忧,但事实上,研究人员每天都在努力工作,试图揭晓这种可能性,以及提出有效方案有效避免这些灾难。

这项任务并非易事,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人类灭绝,从外星人入侵到灾难性小行星碰撞地球,同时,科学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某些对人类生命的风险比这些灾难性事件更可能发生。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些风险称为“生存风险”:

核战争

生存风险不同于我们可能认为的常规危险或者威胁。用典型的术语来说,风险应该是由危险、脆弱和暴露组成,对于人类生存风险而言,人们可以想象到小行星碰撞地球的灾难事件,在该灾难中风险本身是小行星,人类是非常脆弱,易遭受攻击的对象。

以核战争为例,历史和流行文化已将核战争作为人类最大潜在风险之一,而且该观点是深刻铭记在人类脑海之中。如果某些国家生产高浓缩铀,并且该国与周边邻国政治局势紧张度升级,那么我们在这种风险中的脆弱性就会增大,这种脆弱性决定了我们的暴露程度。

所有生存风险都存在不确定性,科学家无法准确估算一场核战争会导致多少居民死亡,但估计核战争爆发产生的核冬天影响是长期性的。核冬天是指一场核战争之后,由于核烟雾阻挡了照射阳光,造成全球区域性低温和粮食大幅减产。这是非常可怕的,会导致许多居民在该阶段死亡,但该事件似乎不太可能导致人类彻底灭绝。

流行性疾病

滥用生物技术是另一个让科学家夜不能寐的风险,它是科学家利用生物学制造新产品的技术,滥用生物技术会潜在制造致命、快速传播的病原体,许多流行性疾病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人类,可能是本世纪生物学对我们的最大威胁。

作为英国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生物安全小组的领导人之一,纳尔逊研究了人类当前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例如:新型传染病、大流行病和生物武器等。她意识到一种被专门设计成具有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病原体,可能比某种自然病原体更具杀伤性,有可能在阶段性时间内导致大量居民死亡。

大自然通过自然选择产生的病原体也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一旦大肆传播,将带来一场人类灾难。纳尔逊说:“我更担心的是,如果存在某个不轨者故意设计一种病原体,其传染性和致命性,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然而,尽管人们担心的流行性病毒可能是人为制造,但当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某生物实验室培育的。

从气候变化到人工智能

威胁人类生存的诸多因素中包括气候变化,这一现象已促使地球多支物种减少和灭绝,它会将人类推向灭绝之路吗?

气候变化将带来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和极端天气现象,造成区域范围内居民生活威胁。但着眼于未来,气候变化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风险倍培器”,意味着放大了人类生存的其他威胁。它似乎与武装冲突和政治变革都有关系,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人们可以想像一下,当食物和水资源短缺时,将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引发核战争,可能造成巨大的居民伤亡。

对这种灭绝的思考方式,突显了生存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不太可能是由单一灾难引起的,例如:核战争或者流行性疾病。相反,历史数据表明,大多数人类文明的衰落与多个因素相织在一起,正如我们想像的那样,灭绝事件导致地球上所有人快速湮灭,但导致人类灭绝的因素很多。

一场灾难性事件可能仅会在地球上留下几百或者几千位幸存者,此时人类将面临一个重大挑战——人类文明延续和生存能力遭到质疑。另一种可能是毁灭性事件可能仅毁灭一部分人类,但最终会引起全球安全危机和武装冲突,降低人类对其他威胁的适应能力,导致全球进入一个逐渐衰退的时期。坎普解释称,我们并非探讨物种灭绝的场景,或者将地球毁灭归咎于某个因素,事实上实际比这更微妙复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生存风险可能限制我们作为一支物种的潜能,无论是我们成为太空高等智慧文明的竞争者,还是获得某种技术支配权。在生命安全角度分析,这些活动均存在风险,但同时能够促使人类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典型的实例。

伴随着人工智能等级的不断提升,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将为人类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潜在着风险,一旦智能机器人失控,或者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超越人类,很可能会篡夺人类的统治地位,而且可能会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存在意义。

人类自已是终结者?

无论上述的生存风险有多大,它们都会涉及到一个共同点——人类决定这些风险严重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那么,如果人类自己就是最大的灭绝风险呢?或者说人类自己就是终结者呢?

大多数生存风险都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根源于社会和相应的政治体系。人类为了维持社会持续增长,导致环境不断开发、地球毁灭和武装冲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上因素使人们面临更大的生存威胁,并暴露出人类面对生存威胁的脆弱性,但是环境开发等因素可带来经济增速,是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人类文明可以比作一排多米诺骨牌,生存风险与其说是引发连锁反应的轻推力,不如说暴露出人类生存弱点,人类生存就像一排多米诺骨牌,非常脆弱,并且很容易受到任何干扰。如果我们真想改变某件事,我们对外部因素能产生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更多的是我们从社会内部功能进行改变。(叶倾城)

相关文章

  • 2020年,我们终于踏入了科幻电影中的“未来”

    2020年,我们终于踏入了科幻电影中的“未来” 探测太空,追求新能源,完善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以及向内探究自身,发展生命科学、脑科学,无一都是近百年来人类科学与科幻的共同目标。,在电影中,比人类强大数倍的“复制人”被制造出来,宠物皆为机器,警车自带飞行模式,星球移民成为日常。,来到2020虽然设想的空中汽车没有实现,但是高铁、无人驾驶发展得迅猛;《终结者》中拥有意识的“天网”尚未出现,但人工智能已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复制人”尚未被

    2024-03-22 08:57
  • 旷视成立AI治理研究院 回溯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

    旷视成立AI治理研究院 回溯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 但同时,这项议案遭到许多执法团体的反对,他们认为面部识别技术在追踪嫌疑人以及寻找失踪儿童等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尽管从《刑法》到《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都就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作出了规范,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总有些“灰色地带”出现。,更早之前,该品牌电动汽车分别发生过撞上匝道隔离栏导致车辆起火、驾驶员遇难不幸遇难事件,其自动驾驶系统也保持在开启状态。

    2024-03-22 08:56
  • 马斯克要把100万人送上火星 怎么才能不被火星谋杀?

    马斯克要把100万人送上火星 怎么才能不被火星谋杀?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8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近期表示,SpaceX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将100万人送上火星。,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Institute)研究人员帕斯卡尔·李(PascalLee)和其他一些人士认为,这些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在2015年的火星协会大会上,机械工程师安德鲁·盖兹勒(AndrewGeis

    2024-03-22 08:33
  • 这种动物,从上古时期与人类相爱至今

    这种动物,从上古时期与人类相爱至今 再大一点,我们就学会了假笑,在眼轮匝肌不动的情况下,强行调动面部肌肉,挤出“社交性微笑”[13]。,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可反复激活心脏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与心脏病风险上升显著相关[20]。,很多时候,如果选择的环境不好,黑暗策略被迫太多了,人就会感觉到重重的负担感,即“情感疲劳”[22,23]。

    2024-03-22 08:32
  • 散布于宇宙或上传超级计算机:人类将如何永远存在?

    散布于宇宙或上传超级计算机:人类将如何永远存在? 后生物存在避免灭绝固然是件好事,但作为个体,我们也需要变得更加长寿和坚韧。,许多未来学家都对运行这些大脑仿真系统和“后人类”文明所需的超级计算机做出了推测。,我们也可以将一个文化时间胶囊发送到太空深处,但其中的内容要详细得多。

    2024-03-22 08:32
  • 要不是因为狂妄,人类如今怎会无处躲藏

    要不是因为狂妄,人类如今怎会无处躲藏 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带来了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森林消失、水体污染、土壤腐蚀、垃圾围城、雾霾压顶等恶果。,“你越是琢磨高危病毒,就越会觉得它们不像寄生生物,而是越来越像猎食者。,恐龙就是这样的物种,它一度是统治性生物,适应性和抗灾变能力却不断减弱,一旦环境突变,便走向绝灭。

    2024-03-22 08:28
  • “死神”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共舞的?

    “死神”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共舞的? 2020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bioRxiv预印本平台上发表论文,率先揭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如前文所说,这段时间害得人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新型冠状病毒也很可能起源于蝙蝠[2]。,虽然蝙蝠身上隐藏着许多病毒,但它自身通常没有任何感染迹象或损伤,堪称超级哺乳动物[3]。

    2024-03-22 08:23
  • 70%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狙击人畜共患病如同备战

    70%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狙击人畜共患病如同备战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简单,但人类掌握的相关知识还显得不够,面对其中一些疾病时还是力不从心。,正因如此,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之后,比尔•盖茨屡次发出预警:我们应该“像预备战争那样严肃地为下一次传染病暴发做准备”。,另一种疾病则以艾滋病为代表,在数十年前由灵长类动物偶然传播给人类后,病毒变异成为稳定的人际传染病。

    2024-03-22 08:21
  • 对话《人类简史》作者:我们谈到了44 2% Bad Guy 2020

    对话《人类简史》作者:我们谈到了44 2% Bad Guy 2020 44岁的好处之一就是——我已经十分了解自己,知道做什么对我的身体和精神有益,而不是一味地追赶潮流,当然,潮流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认为一种饮食或工作习惯对所有人都有益,就有些荒谬。,有人认为若要阻止气候变化,我们必须完全停止所有的经济增长,倒退到穴居时代,住在山洞里吃菜根。,哪种情况将会成真?天堂和地狱,未来会走向何方?这取决于我们。

    2024-03-22 08:09
  • 相爱相杀“三千年”:扒一扒人类和病毒的那些事儿

    相爱相杀“三千年”:扒一扒人类和病毒的那些事儿 然而若是穿越回三百年前,那时的人们却对“病毒”这一名词一无所知。,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弗雷德·鲍登(FredBawden)和诺曼·皮里(NormanPirie)发现烟草花叶病毒提纯液中含有相当量的硫和磷,而这两种元素在蛋白质里少有存在但是却存在于核酸。,比如艾滋病毒本身是存在于黑猩猩体内的,但它对黑猩猩并没有什么危害,在非洲人与黑猩猩的接触中,感染上了艾滋病毒,随后便使得艾滋病在全世界流行;SARS病

    2024-03-22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