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2020过半 科技并购真的来了

2024-03-22 07:23
admin

文/王学琛

来源:甲子光年(ID:jazzyear)

“十亿市值靠业务,百亿市值靠并购,千亿市值靠核爆业务+并购。”

曾任立思辰战略管理与投资并购部总经理的丁建英在《兵临城下: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风云》一书中总结中国企业“并购成长”逻辑。

书中总结了1993年~2018年间,中国上市企业的并购案例。其中,上一个让人血脉喷张的大并购时期是2013~2016年:

以BAT三巨头为主的中国互联网曾掀起一波又一波投资并购浪潮,美团、大众点评合并,携程、去哪儿合并,滴滴、快的合并,58、赶集合并等大并购案例也令人目不暇接。

虽然后来的故事证明,成为寡头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但这些因并购诞生的新巨头,在之后几年时间里深刻影响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

在移动互联网红利退却,投资人与创业者纷纷转向科技toB领域的今天,并购依然是企业获得二次增长或退出的重要手段,只不过驱动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背后逻辑已不同往日。

「甲子光年」今年初发布的《为什么说2020是科技并购好时机?》一文中提到,与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并购形成垄断不同;当下,科创板推出和注册制改革、大公司产业转型进入新领域的需求、疫情等因素共同推动着科技并购市场的发展。

半年多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范围内,2020年的科技并购确实势头强劲。

路孚特(Refinitiv)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Alphabet、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Facebook和微软(Microsoft)已宣布了19笔交易,创下自2015年以来的同期最多并购数量。

而国内科技并购市场也在升温。

中概股私有化、国企改革为中国并购市场带来更多活力;同时,科创板、创业板引入注册制等政策也促使A股市场出现更多资产重组、并购行为;而当下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政府正公众号上发布的《中国最惨创业者:3年前我被投资人赶出公司,3年后公司没上市说让我赔3800万!》一文称,他在2013年前后引入科发资本进公司,与对方签订了对赌协议,之后两年后被“赶”出公司。

2018年底,科发资本又以对赌失败为由发起诉讼,要求郭建承担回购义务支付3800余万元。郭建上诉一审、二审均败诉。

严苛的投资条款背后,常常站着一群“天真的创始人”。

创业热潮时期,创投市场出现的很多首次创业的创始人,此前几乎毫无融资经验,因此在不清楚后果时候签订了严苛的对赌和回购条款。

“很多创始人都很天真的,拿钱的时候可能没想那么多,给我钱都是帮助我。”汉能投资副总裁王超告诉「甲子光年」,市场欣欣向荣时期也不会感受到,直到近两年市场下行,融资也很困难,不得不考虑退出。

上述郭建的案例中,不仅暴露了创业者群体的困境,也暴露了不少人的法律盲区。例如,郭建称科发资本董事长曾在股权转让时给过他口头承诺:“股权转让后不会因为回购义务起诉你。”但现实是,口头协议和承诺都是空头支票,在纠纷面前毫无作用。

「甲子光年」投行服务部董事总经理李明达称,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而把“身家性命”全部压在企业上的创业者却会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而接收权期限制,资本方和创业者之间基于此出现的“利益矛盾”无可厚非。

在市场下行时,由于业绩不达预期而导致的矛盾集中爆发也比比皆是。并购在这时成为了资本方和创业者的救命稻草,收购过程中,“卖方”在利益、梦想上的妥协也是必然。

这也是卖方市场形成的另一个原因——近两年的市场环境。由于经济周期以及资本市场紧缩,企业本身面临增长难、融资难困境,这半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被收购也是一种突破瓶颈的方式。

Modelo于2014年在美国成立,2018年底回到中国市场。“中国这边的同事也都跟了我挺长时间,大家都是非常不错的专业人才,但从我能提供的平台来看的话,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也比较替他们着急。”苏奇告诉「甲子光年」,加入一家大公司对员工职业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Modelo的产品我觉得是行业里做得最好的,他们接下来的发展如果想要上一个台阶,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支持、资金支持,还需要类似于酷家乐这种产品的生态上、框架上的支持,它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得更好。”酷家乐董事长黄晓煌称。

也因此,这场并购前前后后三个月就完成了。2019年12月,酷家乐联合创始人兼CEO陈航在上海找到Modelo创始人苏奇聊了一次,之后苏奇去了趟杭州,“聊了两次,基本就把这个事情定下来了。”

3.交易结束只是开始

完成交易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关键在于并购之后的整合。

而整合能否成功,要和最初的标的选择密切有关。

选择关键之一是公司本身的技术和产品。

例如,得一收购大心,可以补足产品线——专注于固态硬盘相关的技术研发与设计的大心电子是得一的上游企业。并购完成后,得一可以完成从通用存储(USB/SD)、嵌入式存储(UFS/eMMC/SPI-NAND)到SSD(SATA/PCIe)的存储控制芯片全产品线布局。

另外是产品的契合度。苏奇称,例如酷家乐最初出名的“10秒出渲染图”,对建筑行业、传统行业来说都很通用。

Modelo2017年尝试过做渲染图,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成本比较高,第二是门槛并不低。并购之后,酷家乐快速渲染出图的功能也可以放在Modelo产品中,也可以给客户更多支持。

创始人对行业的共识,也是促成交易的重要因素。

酷家乐与Modelo在并购之前合作已久。苏奇告诉「甲子光年」,在谈判中途,也有另一家潜在的买家抛出橄榄枝。而从公司理念和产品逻辑来看,酷家乐与Modelo要更为契合——双方创始人都有对产品型公司的执念,都比较抗拒做项目型的公司。

酷家乐的规划是想做网页版的Autodesk,而Modelo也是想做云端的Autodesk。成立于1982年的Autodesk是全球最大的二维、三维设计和工程软件公司,目前市值约510亿美元,全球用户数量超过400万,国家大剧院、鸟巢正是运用Autodesk的软件产品设计出来的。

吴大畏告诉「甲子光年」,得一和大心都是技术型公司,都很认可通过产品和技术来获得尊重。“都是在行业里奋斗了几十年的人,对这个行业的深层逻辑和艰难程度很有共鸣,继续在行业里开拓,会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此外,双方对行业未来的展望很一致——都认可外部环境给了中国企业崛起的机会,而整合可以更好把握住时间窗。

这与他们共同的投资人的观点也不谋而合。实际上,耀途资本对于得一和大心的投资,本身就带着整合行业的预期。耀途资本于2018年初同时参与得一微电子A轮融资,以及联合领投大心电子Pre-A轮融资,也推动了这次的合并。

并购不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决心游戏,而是“有路才能到山前”的拼图游戏。

欧阳柳生称,并购也相当于将新成员纳入原有体系中,需要在前期项目寻源、尽职调查和并购交易过程中对标的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接触,判断企业是否真正具有成长性,以及长期稳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追热点”的并购也不乏败局。

制造业上市公司东方精工,也是并购市场的“老司机”,公司从2014年开启“买买买”模式,3年内完成了6次并购。2016年9月,东方精工从北大先行、宁德时代、北汽产投、福田汽车、青海普仁5位股东手中收购新能源电池公司普莱德100%股权,估值高达47.5亿元。

不过这场天价并购案最终以一地鸡毛收场。2019年4月,东方精工宣称普莱德在2018年未完成业绩承诺,亏损2.19亿元。因此,东方精工不仅将计提38.48亿元商誉减值,而且还要求普莱德的原股东宁德时代、福田汽车等向其支付26.45亿元业绩补偿款。

而对于东方精工的发难,宁德时代、福田汽车也毫不示弱,一口咬定东方精工披露的普莱德业绩不实,与普莱德管理层确认的盈利数据存在重大差异。普莱德管理层配合召开了一次主题为“业绩被亏损,管理怎背锅”的媒体说明会怒怼东方精工。普莱德称其在2018年盈利3.3亿元,并非亏损2.19亿元。

最终双方在2019年11月达成和解。这场收购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3年时间,东方精工似乎只追了一下新能源的热潮。

比起选择标的,更难也更为关键的是并购之后的整合。

兴业证券欧阳柳生告诉「甲子光年」,整合增值环节的要害是要买到自己能够驾驭的公司,可以做深度整合,也可以并而不整,几乎没有中间路线,关键是对并购最终希望实现的商业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在得一收购大心之前,吴大畏已经经历过一次并购整合——2017年,硅格半导体(成立于2007)与立而鼎科技(成立于2015)两家公司合并,成立得一微电子。

当时的整合主要在于销售与运营团队,整合“花了很大力气”。吴大畏表示,毕竟销售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深圳的创业环境更为野蛮生长,比如产品满足客户80%需求的时候,就倾向于去和客户沟通,某些内部流程可以并行跑起来了。但台湾企业的观念是,产品要接近100分时候,再进行客户服务。”

整合实际也是各自妥协的过程,得一内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会议讨论不计其数,融合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而整合失败的并购,很可能两败俱伤甚至全军覆没。

例如另一场大败局——2016年5月,暴风科技和光大证券联合成立浸鑫基金以约7亿美金收购了体育媒体公司MPS65%的股份。但收购之后,MPS却走上了下坡路,不到两年半时间就面临破产。

这起败局不仅仅是前期工作没有到位,并购之后也缺乏有效整合手段,导致核心人员纷纷出走。而MPS的原股东则在退出变现后,继续在体育产业“纵横驰骋”。

并购整合就如同浪潮退却之后,才真正发现谁在裸泳。

4.科技大并购时代何时到来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通过对美国企业并购史的考察,在《通往垄断的寡头之路——兼并》一文中指出:“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

他甚至表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并购潮背后都伴随着技术革新带来的产业重塑,以及金融创新导致的市场繁荣。

如今中国正面临新一轮技术浪潮,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始融入到金融、制造、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对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并购新兴科技公司也可以实现转型和业绩增长。新一轮并购机会正在出现。

而并购市场的繁荣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也是技术创新的需要。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有个很不健康的状态,大家总想着挖几个人就可以把这个东西更低成本的做出来,而不是收购公司,这其实是对原本生态的一种破坏。”酷家乐黄晓煌提到。

黄晓煌表示希望看到中国整个SaaS行业会出现越来越多并购。成熟的市场需要“少一些抄袭,多一些并购。”另外,创业难免有成有败,如果创始人可以把卖掉公司作为退出渠道,也会激励更多人加入进来。

不过目前来看,中国科技领域成熟的并购打法并不多,更多集中于同业并购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对机构来说,对行业头部优质项目资源的掌握,甚至要比交易技术本身更重要。

那么,科技并购浪潮什么时候会到来?

科创板带来的并购潮存在时间窗——需要等退出机制更成熟,一二级市场估值差缩小,届时并购市场会更为成熟。

“等一二级市场估值差逐渐缩小到合理程度之后,不仅是科技类并购会产生,整个产业并购都会起来,形成真正的并购浪潮。”欧阳柳生表示。

从技术上看,并购是调整企业资本结构,更换股东和股债比例,已改变企业控制权。而并购的商业本质,是来重构商业和行业格局。

因此,更为成熟的市场,则会出现更多生态式并购。

届时,仅依靠抢占行业资源和头部优质项目不再是安全牌,对产业纵深的理解和战略远见,才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文章

  • 拼多多店铺收购怎么操作?有人收购吗?

    拼多多店铺收购怎么操作?有人收购吗? 拼多多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个人或者公司收购别家商店的情况。,在实施并购行动前,请向专业的律师及金融顾问谘询。,总结一下,在拼多多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店铺被收购的情况,可能是出于扩大业务、吸引更多顾客和开发新的市场等原因。

    2024-03-13 16:03
  • 用户1.3亿的淘集集将破产:救场人成谜前途未卜

    用户1.3亿的淘集集将破产:救场人成谜前途未卜 淘集集早期和拼多多的运作模式非常像,以走量为主,商品单价很低,从而吸引自然流量,曾被称为“下沉新贵”。,12月3日,淘集集公告称,已与国内大型集团顺利签署股权投资协议,目前处于等待打款阶段。,头部平台拼多多率先上市后可谓“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加上“百亿补贴”+“天天领现金”等策略,快速拉高拼购类电商获客成本。

    2024-03-22 09:09
  • 华兴资本2019并购报告:回归冷静 多元化交易显现新机

    华兴资本2019并购报告:回归冷静 多元化交易显现新机 海外资产开始受到境内资本的追捧,环球音乐、Go-Jek、Paytm、Udaan等分别在今年完成了大额融资。,3.宏观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从卖方角度催生Buyout交易2017年来,中概股IPO发行表现均不佳,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上涨。,此报告所载的见解、分析、预测、推断和期望都是以这些可靠数据为基础,但只是表达观点。

    2024-03-22 08:38
  • 泰合资本:“并购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及交易要点

    泰合资本:“并购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及交易要点 因此,无论企业家是卖方还是买方,在正式交易前,都必须认真考虑下面的问题,做好前期大势判断、心理建设与预期、业务准备等等工作。,同样,只是寄希望于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或合并来实现资本化,其价值也很可能不被二级市场投资人所认可。,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交易后出现过财务作假、业务大幅下滑、团队集体出走等现象,尤其是在过去2015-2016年并购高峰时期的A股公司转型和跨境收购中。

    2024-03-22 08:31
  • 中国资本游猎海外半导体:十二大经典并购和五次败北

    中国资本游猎海外半导体:十二大经典并购和五次败北 中资半导体十二大跨境并购案2013年12月,紫光集团宣布完成对美国基带芯片公司展讯通信的收购,交易金额约为17.8亿美元。,并购完成后,韦尔股份直接跃升全球第三、国内第一大CMOS芯片设计公司,如今其市值已接近1800亿人民币。,收购完成后,安世成为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完整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大型IDM企业,闻泰科技也市值暴增至近1800亿元。

    2024-03-22 07:36
  • 高门槛领域老吃新占主流,并购事件依然会持续火热

    高门槛领域老吃新占主流,并购事件依然会持续火热 预计「老吃新」并购事件依然会持续火热并购既是行业整合的代名词也是企业扩充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的标志。据IT桔子统计,2021年中国新经济领域发生并购事件752起,较2020年增加127起,同比增长20.3%。在「双碳」及企业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2021年以新能源、化学工业等为主要业务的行业成为并购的主力军。具体来看:据IT桔子统计,2021年中国新经济领域并购最为活跃的是新能源领域和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

    2024-03-21 20:26
  • 昔日高端餐饮品牌“湘鄂情”创始人孟凯重出江湖 品牌并购“抄底热”的冷思考

    昔日高端餐饮品牌“湘鄂情”创始人孟凯重出江湖  品牌并购“抄底热”的冷思考 从11月8日上线后,销售非常好,这也是湘鄂情转型的重点方向,目前,除了西部没有送到外,东北、华北、华南,华东基本上辐射到了。,对此,孟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之前,上市公司债务危机,没有心情做事业,2016年,上市公司将1.9亿元抵债给我,这里面包括当年建设的一些食品厂。,11月29日,*ST云网发布关于公司及控股股东孟凯收到证监会北京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公告中,因孟凯2015年12月

    2024-03-21 16:59
  • iphone用户忠诚度调查:70%的用户换机时不考虑其它品牌 品牌并购大案解析

    iphone用户忠诚度调查:70%的用户换机时不考虑其它品牌  品牌并购大案解析 为了争夺低端化妆品领域和二、三级市场的话语权,2008年7月强生以人民币23亿元收购了大宝。,同时,TCL对收购部门的整合也颇为不顺,新旧管理团队合作困难、德国员工积极性不高、生产成本不降反升。,索尼淡化自己的日本背景,用美式商业文化和思路管理公司,最终获得了认可,品牌得以发展。

    2024-03-21 16:59
  • 五粮液考核旗下品牌和经销商 两月清退155个产品 品牌整合: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营销》)

    五粮液考核旗下品牌和经销商 两月清退155个产品  品牌整合: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营销》) 五粮液表示清退的18个品牌主要依靠粗放式批发实现产品分销,运营商渠道开发管理能力较弱。,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粮液利用本身的产能优势和知名度开发大量贴牌包销产品,实现业绩增长。,2013-2017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传统贴牌时代结束,消费者对酒企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生产层面,对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和品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白酒企业转战大单品战略提升品牌形象,拔高

    2024-03-21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