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消失的分子

2024-03-22 07:23
admin

来源:原理

或许很多人都听过盲人与大象的寓言故事:三个盲人第一次遇见大象,他们可以触碰大象的鼻子、耳朵、身侧中的一个部分,结果他们分别得出结论:这个是一条粗壮的蛇、一把扇子、一堵墙……

盲人与大象的寓言。|图片来源:JasonHunt/NaturalChild盲人与大象的寓言。|图片来源:JasonHunt/NaturalChild

在近期刚刚完成一项新研究的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家Kang-KuenNi说,量子世界就好比是这个故事中的大象,科学家的每一次探索,其实都只是摸索到了这只未知庞然大物的一小部分。但科学家清楚地知道,虽然我们离看清整个量子世界的全貌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每一次的探索和进步都能触发更多新的认知。就比如Ni和她的团队最近发表的这项研究那样,他们通过实验,解开了在超冷分子实验中普遍存在的“分子消失”之谜。

去年12月,她与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实验设备。他们在最低的温度下(500nK),迫使两个超冷分子相遇并发生化学反应,成功地实现了史上最冷的分子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详见《最冷的化学反应》)。

伴随这一壮举而来的意外惊喜是,超低的温度大大地放慢了反应,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首次实时地捕捉到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尽管这些反应仍被认为太过短暂因而难以被测量,但Ni不仅设法了测出了这一反应的持续时间,还找到了在这类反应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分子消失的原因。

物理化学家Kang-KuenNi在她的实验室中。|图片来源:havard.edu物理化学家Kang-KuenNi在她的实验室中。|图片来源:havard.edu

在这项超冷化学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是两个钾-铷分子。他们将分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发现超低温度会迫使分子短暂地处于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个“中间阶段”,两个分子既不是反应物,亦不是生成物,而是一种处于反应物向生成物转变、介于二者之间的状态。

这个过程在实验中持续了大约360纳秒——比它们在常温下的反应时间长了约一百万倍。Ni认为,能够亲眼目睹这种变化的发生,就如同是寓言中得以触碰大象的盲人一样,为他们了解分子是如何工作的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新信息。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是“观看”这一过程,而是决定“动手摸索”。这段被放慢的中间阶段,给了他们更多机会用激光对这些分子进行“摆弄”。这样的操作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容易实现,因为那些典型的,比如在室温下就可以反应的络合物,会很快分解成生成物,使得可进行的实验操作并不多。

在超低温物理学中,科学家常用激光来捕获和操纵原子,这是一种观察原子的量子基态,或迫使它们发生反应的常用方法。像钾、铷这类碱金属原子,很常被用于超冷领域的研究。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发给了在用激光冷却、捕获碱金属原子工作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但与原子相比,分子更加难以操控,因为它们不会乖乖地待着,而是会旋转以及振动。因此,当科学家试图用激光来捕获气体分子时,虽然分子如预期的那样相互碰撞,但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有的分子从视野中消失了。

有科学家认为,这种消失应该是由某些反应造成的,比如两个分子碰撞在一起时,转化成了新的东西。但这具体是如何做到的?Ni的新研究给出了答案,他们发现,导致分子消失的罪魁祸首是激光。

在这次的实验中,Ni和她的团队使用的是波长为1064纳米的红外激光。他们发现,当在中间阶段将激光开启时,处于中间阶段的络合物会被光子激发,迫使分子偏离它们的传统反应路径,进入一种新的反应路径。如果想要阻止这些分子消失,就必须将激光关闭。不过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得使用其他方法来捕获分子了。磁场和电场也可被用于捕获分子,但这类方法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实现起来不如激光简单。

接下来,研究人员打算继续探寻这些消失的络合物最终去到了哪里。他们已经知道不同波长的光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路径,比如在此次实验中所使用的红外线就可以激发钾铷分子,但他们还不能确定哪种波长的光可以使分子形成新的结构。

此外,他们还计划研究这种络合物在不同转变阶段时的样子。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光的频率,让分子的被激发程度发生变化,从而探寻它们的结构。这个过程可以使研究人员弄清楚络合物的能级,从而了解它的量子力学结构。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发现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研究模型,为使用其他分子的低温反应研究提供灵感。他们期待能看到更多的不同研究能给出更多的观测结果,尽可能地与其他科学家共同拼凑出化学反应这只大象的全部面貌。

相关文章

  •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程序发现:遗传分子超百万种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程序发现:遗传分子超百万种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日的《化学信息与建模》杂志上。,DNA和RNA都是储存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使所有已知生命成为可能,但现在,数百万种其他化学物质被发现也具有同样功能。,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用以生成核酸样分子的化学式。

    2024-03-22 09:16
  • 北京大学江颖团队:从原子尺度看清水合离子真容

    北京大学江颖团队:从原子尺度看清水合离子真容 这对于改良锂离子电池、提高海水淡化效率、治理雾霾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江颖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水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江颖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研究氧化石墨烯表面如何亲水、脱水,尝试用这种材料来过滤海水。

    2024-03-22 09:02
  • 我们如何用AI来研发新药?

    我们如何用AI来研发新药? 《复仇者联盟》里面有个角色叫蚁人,蚁人可以把自己缩小到叫量子力学的尺度,在电影里他可以在这个尺度看到一个非常奇幻的世界。,刚才所讲的这些东西听起来很科幻,但它其实并不是神话。,但回到现在现状本身,我们不得不充满敬畏地说,生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2024-03-22 08:46
  • 人工智能找到全新抗生素,可杀死超级耐药菌!

    人工智能找到全新抗生素,可杀死超级耐药菌! 研究人员们希望在训练之后,这种模型能够学会识别能有效杀死大肠杆菌的药物。,于是,研究人员们又让小鼠感染上了一种超级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A。,而从机理上看,这是因为它能干扰细菌,不让它们形成跨膜的电化学梯度。

    2024-03-22 08:41
  • 如何科学地“减压”?

    如何科学地“减压”? 来源:科学大院最近一个月来,同学之间交流时,大伙都觉得自己烦躁死了,时常感觉“鸭梨”爆表。,不过机械泵有个缺点就是噪声太大,常见的泵有旋片,定片式和转子式。,相对非真空下的重拳出击,这点小撞击连挠痒痒都不算了,从此压力飞到九霄云外,自己也心平气顺。

    2024-03-22 08:20
  • 人民日报:警惕“虚拟货币”骗局 含非法集资、传销等

    人民日报:警惕“虚拟货币”骗局 含非法集资、传销等 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获利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不仅如此,这些平台还通过机器人程序刷量、篡改数据等行为,借以营造出虚拟货币交易市场的“繁荣”假象。,银保监会等五部门提示消费者,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

    2024-03-22 08:01
  • 我国科学家首次制备出单原子和单分子之间的量子纠缠态

    我国科学家首次制备出单原子和单分子之间的量子纠缠态 来源:科技日报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杜江峰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合作,首次制备了单原子和单分子之间的量子纠缠态,并且通过定量表征手段,确定产生的量子纠缠超过临界阈值。,研究人员通过在离子阱体系束缚带电的钙原子和氢化钙分子,使用激光调控制备出他们之间的纠缠态。,这项成果对于未来考虑使用分子进行量子信息处理有重要推动作用。

    2024-03-22 07:53
  • 地球生命起源于“左撇子”,可能与太空辐射有关!

    地球生命起源于“左撇子”,可能与太空辐射有关! 更具体地讲,是与宇宙射线对地球大气层轰击有关,宇宙射线是以高能粒子的形式辐射,例如:原子核和质子,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银河系中不断涌动。,”现在科学家无法追溯至几十亿年前分析当时的生物分子进化,但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判断手性特征是否合理,例如:我们可以将细菌浸泡在磁极化辐射,并测量突变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手性特征并非是地球独有的,因为宇宙射线在整个宇宙中无处不在,

    2024-03-22 07:52
  • 跑步短短10分钟,全身变化这么多!

    跑步短短10分钟,全身变化这么多! 来源:学术经纬你肯定知道运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长期坚持锻炼,可以增强免疫和认知、改善心血管功能,至于促进代谢、帮助减肥就更不用说了。,研究结果从分子层面揭示出了成千上万的变化,涉及能量代谢、炎症、氧化应激、组织修复和心血管反应等。,“我们可以通过所有这些测量项目来描述锻炼之后按时间顺序发生的分子事件。

    2024-03-22 07:51
  • 运动10分钟左右就能让身体近10000个分子大变样!

    运动10分钟左右就能让身体近10000个分子大变样! 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例如能提高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认知能力以及调节身体代谢水平等[1]。,据了解,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如此全面地分析运动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的影响。,此外,运动之后体内谷氨酸、胱氨酸、色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这六种氨基酸水平也会降低,它们有可能被骨骼肌分解以产生能量。

    2024-03-22 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