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评: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后,需认真总结科研项目发包制

2024-03-22 07:26
admin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合肥是一个特别的城市,以并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容纳了重要的科研资源。但是最近的新闻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虽然有该研究院领导称人员流动很“正常”,但是一次离职的人员比例如此高(据报道该所现在总共只有200余名科研人员),还是形成舆论话题,引起各方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已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前去了解此事。

关于此次集体离职的原因,媒体已经获得了许多不同的说法,相信专项工作组介入后可以更深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科研体制也出现多元发展的倾向,这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的科研能力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一方面,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预聘”、“专职”、“项目制”等形式招聘科研人员,不再提供“铁饭碗”,这固然能提高竞争性和激励性,但如果不配套相应的长期保障措施,会让用人单位和研究者都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并不利于基础科学和高精尖领域的研究。例如,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就坦言:华为是无法容纳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的。

另一方面,某些机构又并非如同华为研发部门那样完全面对市场,从而并不能建立真正的竞争体系,而可能出现某些不良的习气,如任人唯亲、“学术派系”等等。甚至,可能出现学术权力私有化的腐败现象。

就核安所而言,从目前的报道中可以看出,许多研究人员都是没有长期保障的“项目人才”,其职业发展和收入都受到是否“有项目”的影响,而是否能申到项目可能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对“项目”、“老板”可能有更高的认同,而相比之下某些铁饭碗的行政人员可能更像是科研机构的主人。否则,不管责任在谁,为什么院领导的更换会引发这样的动荡呢?

华为这样的市场化研发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能保障科研人员稳定生活和尊严的国家主导体制也是我们需要的。重要的是分清哪些是国家要做的,哪些是社会、企业要做的。

(作者系社会科学博士)

(作者:殷俊编辑:李靖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