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用最重的黑洞去探测最轻的粒子?

2024-03-22 07:28
admin

来源:蔻享学术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里,理论物理学家丁仪通过了一些反常的电磁现象预言了一种虚构粒子”宏原子“的存在。这一巨型的粒子在宏观尺度上也拥有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如同一个放大了千万倍的氢原子。后来的另一部小说《三体》中,丁仪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宏原子“也曾被提议作为对付三体人入侵的秘密武器。

在我们浩瀚的宇宙中,也有可能存在更为巨大的“宏原子”。基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旋转黑洞会和一些极轻粒子形成一个稳定的球状结构,被称为带毛黑洞或者”引力原子”。如何寻找这些”巨大原子”?最近的研究表明,它们四周也会有一些反常的电磁现象,通过给黑洞拍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我们也有机会去捕捉这一怪兽级的“宏原子“。

事件视界望远镜结集号——镜头像地球那么大的照相机

2019年4月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在全球多地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发布会。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清晰看到了靠近黑洞表面的辐射图像,辐射环内部的阴影则是目前关于黑洞这一理论概念的最直接证据。

这一成果依靠的是事件视界望远镜无与伦比的高分辨率。我们知道,望远镜口径越大,成像清晰度越高。比如你的小双筒望远镜可能只能看到月球上的坑坑洼洼的环形山,而哈勃望远镜如果去看月球的话可以看到足球场那么大的物体。然而制造大望远镜技术上还是非常有挑战。现在国际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在10米左右,射电望远镜最大的则是位于我国贵州的500米“天眼”望远镜。无线电天文学家发展了一种干涉成像技术,通过多台望远镜组合成干涉阵列,望远镜的间距等效成为单一望远镜的口径,可以大大地提高成像分辨率。著名的甚长基线干涉仪其望远镜间距可以达到几千公里,用它去看月球的话将可以看到宇航员的身影。大家可能会想,那就把望远镜往全世界各地一放,从北极到南极,从东半球到西半球,那不就相当于口径跟地球一样大的望远镜吗?“事件视界望远镜”正是这样一个宏大的计划!它竟然还成功了!

回到发布会,这次被拍到照片的是M87星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也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重黑洞之一,质量接近100亿个太阳的质量。这个黑洞很可能具有很高的自旋,在垂直于自转轴的赤道面上形成了一个光环。光环内部的阴影则是因为在此区域内光也无法逃脱黑洞的束缚。事件视界望远镜直接拍摄出黑洞的照片是天文观测技术的一项非凡成就,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它不仅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还为众多的天体物理和基础物理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比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黑洞的直接成像将可以用作极轻粒子的探针。

彭罗斯的超辐射

著名的霍金辐射预言了黑洞的视界面具有温度,不断地向外进行黑体辐射。然而,由于其温度反比于黑洞质量,对于超大质量黑洞,霍金辐射很弱,几乎没有观测效应。

1971年,著名的广义相对论专家罗杰彭罗斯爵士提出了超辐射的概念——旋转的黑洞周围会有轻粒子不断地被产生。对于自旋为整数的粒子,会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附着在黑洞四周组成宏观的超流体量子态。这些粒子从黑洞的自转中提取能量,源源不断地被产生,使这片云越来越致密。由于超流体的量子相干性,轻粒子云还会形成类似氢原子那样的量子化轨道能级。这一宏观量子力学现象让旋转黑洞和玻色子云组成的系统如同一个“引力原子”,“原子核”是旋转黑洞,相互作用则是爱因斯坦引力。

图3:旋转黑洞周围由超辐射形成的玻色子云,如同一个引力原子。图3:旋转黑洞周围由超辐射形成的玻色子云,如同一个引力原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超辐射过程并不是能永久持续的。当轻粒子云致密到一定程度之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占据主导,引力原子会发生崩塌。这一剧烈过程被称为玻色新星,其名来源于凝聚态物理实验室里观察到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塌缩现象。塌缩后的引力原子将抛出外层的轻粒子,之后超辐射过程将再次开启,这一周期性的过程使靠近黑洞视界的轻粒子维持在一个高密度的状态。整个过程将会辐射大量引力波。然而,这些引力波并不是可以轻易观测到的,其强度远远弱于目前看到的双星合并事件。我们不禁要问,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能看到这层隐形的轻粒子云?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还缺了什么?

让我们将视线转到基本物理领域的另一方面,和描述天体物理宇宙学的广义相对论共同组成我们这个世界最精确基本规律的粒子物理。通过近半个世纪高能物理的发展,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一次又一次被实验验证,取得了巨大成功。在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然而,这一看似完美的大厦却仍有几根支柱摇摇欲晃。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强CP问题,即基本作用力之一的强相互作用QCD中没有理由在电荷C宇称和空间P宇称同时变换下保持不变,但是中子电偶极矩的测量却显示CP破缺的相角作为一个常数极小无比。此类拥有不自然的极小参数在粒子物理中被称为精细调节问题,一直被当作探索新物理的依据之一。解决强CP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引入被称为轴子的玻色粒子,在1977年由Peccei和Quinn提出,通过轴子和胶子的耦合将CP破缺相角自然地拖拽到零。此外,轴子也是暗物质的最热门候选者之一,且在一些量子引力理论比如弦论中被广泛地预言存在。不同于对撞机对高能粒子的探索,这一类轴子拥有较轻的质量以及极弱的相互作用,因而更适合在一些小型实验中通过精细测量来加以探测。

超大质量黑洞作为轴子探测器

当我们所知的最重天体与可能是最轻的带质量粒子结合的时候,奇妙的现象发生了。轻质量的轴子在黑洞附近会形成一片云,和黑洞组成引力原子系统。这一附着在黑洞视界周围的轴子云在不断抽取黑洞自转能的过程中将达到非常高的密度,远超过在我们太阳系附近的暗物质气体。轴子有一个关键的性质,它们除了和强作用的胶子耦合外,也能自然地与电磁场产生相互作用,使得在轴子云中传播的偏振光子偏振角发生旋转,类似于磁场中的法拉第旋光效应。偏转角大小依赖于轴子密度,因此高速旋转黑洞成了最理想的轴子探测目标。处于量子相干态的轴子云会随时间震荡,该偏振角也将不断变化,其变化频率依赖于轴子的质量。除了时间震荡外,绕着黑洞自转轴转的角度也会带来一个震荡相角的变化。对于M87星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轴子云导致的辐射偏振角震荡周期在一周左右,这恰好也是一个很适合观测的时标,既不太短(那样需要很高的观测灵敏度),也不太长以致于要等待很长时间。探索这一现象的另一关键要求是望远镜必须拥有极高空间分辨率,否则其绕着黑洞的方位角变化带来的效应将平均掉偏振角的变化,也就什么都看不到了。事件视界望远镜同时拥有前所未有的超高分辨率以及对光子偏振的测量能力,成为了探索黑洞附近轴子的一把利器。事件视界望远镜能看到轴子云吗?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 谷歌科学家利用量子计算机研究虫洞

    谷歌科学家利用量子计算机研究虫洞 弦理论存在于远小于粒子加速器探测范围的尺度上,因此很难进行检测。,于是,这另一个脉冲就起到了加速量子位行为的作用。,最后,经过一段时间后,信息会神秘地在右侧的量子位重新出现,而不需要任何解码。

    2024-03-22 09:11
  • 银河系最大恒星质量黑洞有可能不存在

    银河系最大恒星质量黑洞有可能不存在 来源:博科园微信公众号还记得2019年11月下旬,中国天文学家宣布发现70倍太阳质量黑洞的重磅发现吗?当大质量恒星以戏剧性的崩塌结束生命时,恒星黑洞就形成了。,从新观测中,一个比利时团队显示,最初测量结果被曲解了,事实上,黑洞的质量非常不确定。,然而,有几个属性似乎相当可疑,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档案数据。

    2024-03-22 08:54
  • 银河系中央黑洞或能推动新型恒星诞生

    银河系中央黑洞或能推动新型恒星诞生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就像大多数大型星系一样,银河系也靠位于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所维系。,这些奇异的天体究竟只是气体、还是恒星呢?该研究作者指出,可能两者皆而有之。,”在这次近距离接触后的几年间,随着G2逐渐远离黑洞,形状又变得规整紧凑起来。

    2024-03-22 08:41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径22公里的球体重达两倍太阳质量

    中子星有多小?直径22公里的球体重达两倍太阳质量 最新测量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一个黑洞完全可以吞噬整个中子星,但是天文学家使用传统望远镜很难发现相关证据。,通过测量中子星属性,我们可以掌握在亚原子等级上支配物质的基本物理学原理。,”目前天文学家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验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未来几年,引力波探测器将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果中子星与黑洞碰撞事件比预期更少,至少科学家能够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2024-03-22 08:25
  • 最遥远的耀变体:早期宇宙可能充满着超大质量黑洞

    最遥远的耀变体:早期宇宙可能充满着超大质量黑洞 这些星系核在射电望远镜看来格外明亮,这被认为是它们包含超大质量黑洞的证据。,在一项新研究中,天文学家观测到了至今最遥远的耀变体,接近130亿光年。,再电离发生在大爆炸后漫长的黑暗时代之后,当时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刚开始形成。

    2024-03-22 08:20
  • 黑洞“无限子环”:神秘环状结构保存宇宙珍贵信息

    黑洞“无限子环”:神秘环状结构保存宇宙珍贵信息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约翰逊和同事认为,这个黑洞光子环是天文学家能够深入探索的重要资源。,研究人员认为,只有黑洞视界望远镜只要延伸至足够远的太空区域,即使是一颗人造卫星,或者仅是主航天器上的机载仪器,也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看起来像是魔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甚至能将黑洞视界望远镜分辨率提高两倍,如果通过一条很长的天基线路,我们也许能将黑洞视界望远镜分辨率增强100倍。

    2024-03-22 08:18
  • 宇宙大爆炸后不久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产生的?

    宇宙大爆炸后不久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经典理论,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成长于星系中心,它不断捕获周围物质,主要是气体,使其不断“增长”,最后以与质量成比例的节奏将其吞噬。,简而言之,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说,在大爆炸后8亿年时,超大质量黑洞可能已经遍布宇宙。,研究人员解释道:“无数恒星黑洞与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种子之间的融合会产生引力波,我们期望利用当前和未来的探测器对其进行观测和了解。

    2024-03-22 08:17
  • 回力棒效应:从黑洞逃逸的光线会再次被拉回黑洞

    回力棒效应:从黑洞逃逸的光线会再次被拉回黑洞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一直怀疑从黑洞周围逃逸的光线会像回飞棒一样再次被吸附回来,目前这一理论获得最终证实。,最新研究报告作者、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赖利·康纳斯(RileyConnors)称,我们观察到光线试图从黑洞中逃逸出来,却像回飞棒一样被黑洞拉了回来,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预测,但直到现在才被证实。,”这项最新研究进一步佐证了之前黑洞研究的猜测,科学

    2024-03-22 08:16
  • 广义相对论再次被验证!黑洞周围恒星上演“玫瑰舞”

    广义相对论再次被验证!黑洞周围恒星上演“玫瑰舞”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一颗恒星环绕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运行,而这颗恒星在黑洞周围闪烁舞动,正好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结果。,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4月16日出版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广义相对论认为宇宙空间、时间和引力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像黑洞这样大质量天体能够扭曲其周围的空间,影响周围恒星的运行轨迹。

    2024-03-22 08:12
  • 黑洞如此“明亮”,为何银河系中心黑洞却如此昏暗?

    黑洞如此“明亮”,为何银河系中心黑洞却如此昏暗? 但是,如果你随便问一个天体物理学家,他们都会说黑洞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体之一。,”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莉亚·科拉莱斯(LiaCorrales)说:“我们知道有某种机制可以阻止物质到达银河系中心,或者到达黑洞本身并落进去,但是我们还没弄清楚这种机制到底是什么。,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该卫星对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SagittariusA*)进行了持续观测。

    2024-03-22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