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作为“第二基因组”在维护宿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学界认同和普通大众了解。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科组首次通过理论建模分析,揭示由艾滋病病毒(HIV)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所触发的肠道菌群迁移模式及概率,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微生物学领域重要期刊《欧洲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态学》上。
逃离“大本营”后果很严重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肠道菌群对人体机能及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肠道菌群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从肠道逃逸的菌群可能会有极端危险性。”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占山提示说,在健康人体中,肠道菌群会受到肠黏膜屏障的严密控制,同时免疫系统也严阵以待,此时它们各司其职,表现得忠诚友善。
但一旦受到宿主内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免疫系统出现漏洞,或受到类似遭受HIV/SIV病原体攻击时,肠黏膜屏障极易出现损伤,此时肠道菌群很可能会逃离“大本营”。而且让人吃惊的是,一些菌群还会掉转枪头,对自己的“老东家”下手。
在马占山带领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生李文迪的最新一项研究,试图解答受HIV/SIV病毒感染后,肠道菌群中微生物逃逸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逃逸,还是近乎无序地随机游离,以及人们是否可以从理论上估计出迁移概率以及迁移比例。
通过理论建模分析,并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学者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组首次对这些前沿问题做出了回答。
CD4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它们也是艾滋病病毒的攻击对象;而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
“当患者——菌群宿主感染了HIV/SIV后,胃肠道黏膜中两种重要的免疫细胞(CD4细胞和T细胞)会迅速衰减,黏膜免疫被过度激活,持续性的炎症反应诱发上皮细胞凋亡和紧密连接中断,从而使得黏膜上皮细胞完整性被破坏。”李文迪介绍,与此同时,肠道内环境紊乱,也会让人体内部栖息的菌群失调,一方面益生菌数量骤减,一方面机会性病原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正是这一系列的免疫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胃肠道内微生物发生逃逸。”
“菌群易位”让患者雪上加霜
研究组通过分析感染SIV猕猴的肠道、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多组织的菌群数据,发现微生物从胃肠道逃逸到其他组织的过程,与物理学中的“随机游动”相类似。“虽然肠道微生物逃逸很可能是由于SIV感染导致的,但逃逸的过程是随机的、并非有组织的确定性迁移。”李文迪说。
此外,他们还发现,菌群从胃肠道逃逸至肠系膜淋巴结或肝脏的概率显著高于菌群在胃肠道内部的扩散率,并且胃肠道菌群中有接近23%的菌门和55%的菌属可能会从胃肠道逃逸至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
研究发现,受病毒感染后,肠道菌群中微生物逃逸,即“菌群易位”与SIV感染过程中机体出现的慢性炎症密切相关。
此外,易位到其他组织的微生物很可能会触发自身免疫,从而增加了病毒感染者患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我们在研究中揭示微生物易位模式的同时,也加深了目前对组织菌群的认识——直到不久前,人们还认为,人体的许多组织是完全无菌的环境。然而,最近的研究却逐渐改变了对这一观点的认知。”马占山提示,除胃肠道外,肺、乳腺组织、健康的胎盘、肝胆系统、前列腺甚至血液中都发现了微生物菌群的存在,其中一些菌群可能是自身携带的正常菌群,有些则可能是通过微生物易位或外界感染所形成的。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不久前还发表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领衔的一项发现,即人类肿瘤中也存在大量细菌。
“对组织菌群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文迪说,特别是在肿瘤的相关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通过代谢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调节了肿瘤发生的微环境。
研究组利用理论模型,初步解读了组织微生物菌群的形成和维系的潜在生态学机制,为日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科学》研究揭示母亲的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孩子肥胖
这些结果综合起来表明,娘胎中肠道菌群消化膳食纤维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以为孩子抵挡日后肥胖。,因此,《科学》杂志对这项研究做的专文评述提出,为了减少代谢疾病,“现在迫切需要更好地理解,人类在怀孕期间为什么、如何、哪些情况下应该尝试调节肠道菌群。,而补充膳食纤维是否也能在人类中有效增加短链脂肪酸并保护后代不发胖,同样有待后续检验。
2024-03-22 08:36 -
全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药物,有利于肠道“好”细菌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日在线发表了一篇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论文。,就拿Bact2型来说,肠道菌群的组成特征是拟杆菌(Bacteroides)比例高,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较低,肠道微生物的总体细胞量要少于其他几型。,”不过,研究作者也谨慎地表示,是否可以把他汀类药物用作潜在的微生物组调节疗法,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来评估他汀类药物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尤其是需要开展前瞻性临
2024-03-22 08:04 -
你的恐惧和肠道微生物有关
这就好像没有健康微生物菌群的小鼠无法消除恐惧,而科研人员能够从细胞水平上观察到。,但究竟是哪种代谢产物造成了什么样的具体变化还不得而知,艾姆兰·梅耶(EmeranMayer),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压力与恢复神经生物学G。,从演化尺度上看,随着越来越多人涌入城市生活,人体微生物菌群也发生了变化,脑部疾病问题同样变得更加突出。
2024-03-21 22:14
热门标签
-
417吃货节商家准入规则是怎样的?商品有何要求?
2024-03-22 07:31
-
数据:近10年我国游戏注册企业增速快 2017达高峰为22%
2024-03-22 07:31
-
千牛开店需要多少钱?有哪些费用?
2024-03-22 07:31
-
日烧6000万 免费模式能否颠覆To B市场?
2024-03-22 07:31
-
新手如何做好淘宝网店?掌握店铺命脉的黄金三角!
2024-03-22 07:31
-
重磅基因编辑工具诞生,填补最后一个角落
2024-03-22 07:31
-
417吃货节的发货规则是怎样的?活动FAQ
2024-03-22 07:31
-
大脑如何清理死亡神经元?
2024-03-22 07:31
-
那些康复又“阴转阳”的COVID-19患者,后来怎样了?
2024-03-22 07:31
-
购买淘宝店铺在哪个平台?多少钱一个?
2024-03-22 07:31
-
如何提高宝贝转化率?评价,买家秀,问大家三管齐下!
2024-03-22 07:31
-
2021天猫特卖节商家准入规则是怎样的?
2024-03-22 07:31
-
拯救被“遗落”的10%患者,这种RNA疗法带来了什么?
2024-03-22 07:31
-
深圳房屋租赁市场调查:警惕长租公寓“长收短付”
2024-03-22 07:31
-
2021天猫特卖节的发货规则是怎样的?玩法介绍
2024-03-22 07:31
-
抖音出海,可能比华为更难
2024-03-22 07:31
-
淘宝问大家怎么置顶?把握提问技巧快速置顶!
2024-03-22 07:31
-
国家网信办启动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
2024-03-22 07:31
-
双11和618手机哪个优惠力度大?
2024-03-22 07:31
-
“庚子多灾”源于地球引力场变化:一本正经地胡说
2024-03-22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