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肿瘤内细菌来路不明,是“敌”是“友”更说不清

2024-03-22 07:37
admin

来源:科技日报

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已经在肿瘤内检测出细菌。近日,以色列科学家又在1500多份肿瘤样本中发现细菌的存在。这些菌群是从哪里来的?会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吗?调控这些菌群是否有助于治好癌症?

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当这两种基因在一些条件下变异后,会导致癌症的发生。但癌细胞缘何会任性增殖,是否有更复杂的原因,人们一直在探索。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一支科研团队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人类肿瘤内存在许多细菌。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些细菌看似具有肿瘤特异性——不同的肿瘤样本,细菌的种类也有区分。

无独有偶,有国内外学者此间也分别在《自然》《细胞》旗下的iScience以及欧洲微生物学会联合会《微生物生态学》发表了相关内容的论文,让人们开始逐渐了解肿瘤里微生物组的更多秘密。

百年前已检测出肿瘤细菌但系统研究刚刚起步

此次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见的7种实体肿瘤,样本数超过了1500份。分析结果确认,大部分的样本里都含有细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菌大多数都位于细胞内,包括癌细胞和免疫细胞。

研究团队还指出,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在人类的肿瘤里检测出了细菌,但一些人认为,这表明细菌在肿瘤的微环境里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则指出,这些细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难确认它们真的来自肿瘤样本,还是来自外部的污染。

“虽说100多年前人们已在肿瘤里检测出了细菌,但真正系统深入地研究还不到十年,是非常新的一个领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学科负责人马占山研究员,曾担任人类微生物菌群研究计划主要科学家。他认为,早期菌群研究技术、癌症动物模型技术、人体样本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还不够成熟,限制了肿瘤菌群的研究。

马占山介绍,目前,研究癌症菌群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用荧光标记法来追踪特定的微生物物种,另一种是16SrRNA测序技术——细菌的系统分类研究中最有用的和最常用的分子钟。这些技术都是100年前所没有的。此外,最重要的是理念创新不够。现今“医学生态学”可以看作是医学微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理论生态学和医学研究的交叉领域。2010年在昆明动物所建立的“计算生物学与医学生态学”学科组,是世界上首家以新医学生态理念为研究重心的实验室,正致力于搭建人类菌群“医学生态学”理论的框架。

昆明动物所肿瘤生物学学科组负责人陈策实研究员也认为,已知某些细菌和病毒是促癌的,例如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元凶之一,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但是很多实体瘤细菌数量少、存在各种细菌混杂的异质性;厌氧条件下生长缓慢、难培养,以及难以确定是否由取样污染造成,也是研究难的重要原因。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科学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16SrRNA,免疫组化检测细菌表面成分,免疫荧光杂交检测16SrRNA,以及细菌体外培养、代谢标记等多种方法,发现大部分肿瘤,尤其是乳腺癌和免疫细胞存在胞內细菌,这些细菌和肿瘤类型、病人吸烟与否以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

新研究的突破在于发现不同肿瘤菌群的组成、多样性、代谢通路均不相同,显示这些不同可用于肿瘤的诊断甚至分型。

瘤内微环境组成复杂或与肿瘤耐药性息息相关

新研究认为,全世界超过16%的癌症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每种肿瘤的微生物组各不相同。可人体瘤内微环境怎样?这些微生物组有哪些特点?微生物组是否参与或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陈策实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人体瘤内微环境一般有缺氧、高压、酸性的特点。瘤内细菌往往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细菌的毒素也可能诱发癌变,活细菌的代谢功能可以改变肿瘤细胞微环境。

“瘤内微环境主要由恶性细胞和遗传上稳定的基质细胞组成,其中基质细胞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生成的细胞外基质。现在想必还应该加入微生物细胞。”马占山认为,其特点是不同肿瘤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比如结肠癌中占主导的是拟杆菌和厚壁菌,胰腺癌中占主导的是变形菌,不同肿瘤中的微生物比值也不同。除组成不同外,不同肿瘤的菌群代谢通路也不同。例如,骨瘤细菌中富集了羟脯氨酸降解通路,肺癌细菌中富集了降解香烟中化学物质的通路。甚至不同亚型肿瘤内的细菌代谢通路也是有差别的。

“瘤内微生物可通过诱导免疫抑制从而促进肿瘤形成;这些微生物还可代谢肿瘤化疗药物,或与肿瘤耐药性息息相关。”马占山举例说,有研究显示,与正常肺组织相比,肺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不但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并且还富集着一种特殊的细菌。这种细菌与TP53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此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上皮功能损伤。

肿瘤内细菌从何而来还有待深入研究

调控微生物组是否能预防和治疗肿瘤?陈策实说:“通过饮食、抗生素药物等控制细菌是可行的。但目前认为抗生素很难进入癌细胞杀死这些细菌,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控制可以影响肿瘤免疫治疗,深入研究实体瘤细菌也许会给肿瘤治疗带来新的途径。”

从理论上讲,若想调控微生物组,首先要明确这些异常的微生物从何而来,它们到底是从其他地方扩散而来的,还是正常菌群失调导致的。“因此瘤内微生物可能促进癌症发生发展,但是这些细菌是病因还是结果,可能是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从其他部位携带到肿瘤部位,还是肿瘤血管渗漏导致血液中的细菌感染肿瘤部位?这些问题目前没法下结论。”陈策实说。

在健康人体内,肠道、口腔、肺、生殖道、皮肤等都存在大量共生菌,尤其是肠道。当病理因素导致肠道渗透性增强,肠道内的微生物就会趁机进入肝脏和肠系淋巴,若肝脏和肠系淋巴免疫失调,微生物就会扩散进周身循环系统,从而侵入其他器官。此外,当机体稳态失衡时,共生菌中往日被抑制的病原菌就有可能大量繁殖。只有先把异常微生物的来源切断,才有可能彻底控制。“但这一点,目前仍在探索阶段。”马占山强调,调控微生物环境可消除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破坏作用,减缓恶性细胞突变,延长化疗药物药效,提高愈后等。这些研究探索,最早是在对艾滋病病毒和猿猴免疫缺损病毒感染治疗研究中获得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研究连这些肿瘤组织菌群中哪些是‘敌’、哪些是‘友’都不太清楚,所以这些探索仅仅才起步。”马占山强调说。

瘤内细菌与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诸多有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比如瘤内微生物与癌细胞突变、启动癌细胞转移扩散等方面的关系,瘤内微生物参与哪些免疫反应等。此外,瘤内细菌的多样性、功能、起源和作用机制都有待阐明,它们在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价值等,仍待深度挖掘。

相关文章

  • 益生菌"跑腿",把免疫疗法安全送到体内抗癌“一线”

    益生菌"跑腿",把免疫疗法安全送到体内抗癌“一线” 而研究者选用的菌株Nissle197过去已被证明对人体安全,是一种优质益生菌。,研究作者推测:“抗体和益生菌疗法之间的治疗差异,可能是由于益生菌能够持续在肿瘤内拮抗CTLA-4和PD-L1,从而避免了多次注射,但多次注射对于抗体疗法的成功非常重要。,在结肠癌小鼠模型中,他们将递送免疫检查点纳米抗体的细菌与递送细胞因子的细菌配合,局部输送到肿瘤部位,加强刺激免疫细胞。

    2024-03-22 08:44
  • 人工智能“验血”,全新角度检测癌症

    人工智能“验血”,全新角度检测癌症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上线了一项有关癌症诊断的重要研究。,世界上几乎各个角落都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人体内也不例外。,就以微生物最丰富的部位肠道为例,学术经纬在过去也和读者朋友们介绍过多项研究,有些肠道细菌可能引发结直肠癌,还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影响肝癌的发生、诱发白血病,等等。

    2024-03-22 08:30
  • 人类肿瘤里发现大量细菌!它们究竟在做什么?

    人类肿瘤里发现大量细菌!它们究竟在做什么? 来源:学术经纬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癌症研究的最新论文。,无论是癌细胞,还是免疫细胞,研究人员们都在它们的身体里找到了细菌。,第一种假设认为,人体组织可能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无菌”,而是一直存在少量的细菌。

    2024-03-22 07:52
  • 1种疫苗预防12种癌症?别逗了!

    1种疫苗预防12种癌症?别逗了! 还有这等好事?记者即刻连线了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支修益,听听他怎么说。,”支修益解释,“如果明确说是美国某某大学的某个科研所或科学研究团队的工作成果、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表明,那其他科学家团队就应该可以验证这个研究,或者在全球肿瘤大会ASCO或国内肿瘤大会CSCO会议上介绍其研究成果和数据。,销售业绩和关注者,只要占着一头,这波操作就可能吸引到投资,成为商业操控的所谓

    2024-03-22 07:33
  • 无创血检可提前4年发现癌症

    无创血检可提前4年发现癌症 日前,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联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成果称,团队开发的一种非侵入性血检——ctDNA甲基化多癌筛查技术PanSeer,有望在常规诊断前4年对5种常见的癌症作出早期检测。,“也就是说,该研究已能在严格意义上证明PanSeer技术较传统诊断方法能更早地发现癌症。,”该研究通讯作者、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

    2024-03-22 07:21
  • 在这种叫“恶魔”的动物身上,科学家发现了让肿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在这种叫“恶魔”的动物身上,科学家发现了让肿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这种疾病让袋獾在嘴角长出肿瘤,癌细胞还会扩散到整个面部和脖子,影响进食,病死率几乎达到100%。,十年时间不到,数万头袋獾因为这种“恶魔面部肿瘤病”(简称DFTD)相继死去,它们进入了濒危物种的行列。,接下来,这支研究团队还将继续为保护和拯救袋獾而努力,他们表示会观察有没有其他基因突变可以影响肿瘤。

    2024-03-22 07:15
  • 臻和科技成功完成超人民币十亿元E轮融资

    臻和科技成功完成超人民币十亿元E轮融资 国内领先的肿瘤精准诊疗服务企业无锡臻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和”)宣布完成金额超人民币十亿元的战略融资。本轮投资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调基金)领投,泰康资产、建信股权、高瓴创投、苏州中盟信、华兴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老股东中金资本旗下基金、经纬中国等机构继续追加投资。华兴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加强臻和肿瘤精准诊断产品的研发创新和引进,加快其IVD产品

    2024-03-21 21:19
  • 新华社:谁在逼“张煜医生”删帖,“肿瘤治疗黑幕”

    新华社:谁在逼“张煜医生”删帖,“肿瘤治疗黑幕”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题:谁在逼“张煜医生”删帖?新华社记者侠克4月18日,自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的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在平台发文揭露“肿瘤治疗黑幕”,爆料者很快就因“无法承担压力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自行删帖。,医疗行业专业性强,普通人医学知识欠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后期鉴定和维权难度较大。,医疗行业专业性强,普通人医学知识欠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后期鉴定和维权难度较大。

    2024-03-21 21:05
  • 北京居民肿瘤发病趋势发布,分析居民癌症发病与死亡特点

    北京居民肿瘤发病趋势发布,分析居民癌症发病与死亡特点 今天(28日),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出版的《2020北京肿瘤登记年报》正式发行。这是北京市首次以年报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北京市居民恶性肿瘤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居民癌症发病与死亡特点。本次《年报》汇总了2017年北京全市整体及23种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年报》数据来自全市16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送的2017年肿瘤登记数据、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肿瘤患者死亡数据库、通过北京市

    2024-03-21 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