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塑料垃圾已经渗透进偏远南极的食物网

2024-03-22 07:38
admin

来源:原理

南极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它距离南极大陆的最北端约120千米,大约需要一天的航程。乔治王岛上崎岖不平,生活着海豹和企鹅等典型的南极动物,还有一些科学基地。尽管与南极大陆相比,这里的气候相对温和,但即使在夏季,岛上的温度仍然很少在零度以上,整片岛屿几乎一直被冰覆盖。

乔治王岛(图中红色区域)。|图片来源:Apcbg/Wikicommons乔治王岛(图中红色区域)。|图片来源:Apcbg/Wikicommons

一直以来,以乔治王岛为代表的南极许多地方都人迹罕至,远离人类活动的中心;即便如此,它们仍没能逃过塑料等许多全球污染物的破坏。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一组国际团队在乔治王岛上的一种名为Cryptopygusantarcticus的微小生物体内检测到了微塑料碎片。这一结果证实,微塑料已经到达地球上最偏远的这片区域,并正在成为土壤食物网的一部分。

塑料因其稳定性而备受人们青睐,全球每年生产大量的塑料,用于工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由于塑料这种难以降解的特性,废弃的塑料会破裂成小的碎片,在环境中急剧累积。现如今,从最深的海底到南北两极,这些碎片几乎无处不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南极就出现了漂浮或搁浅的大塑料碎片(大于1厘米)。最近,在南纬60°以北的地方发现了地表水和沉积物中含有中塑料碎片(1-10毫米)和微塑料(1-1000微米)。在南极岛屿的许多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会误食塑料碎片,或者被塑料缠绕住。

以往有关塑料对环境影响的大多数证据都来自水生生态系统,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塑料污染也在影响植物和土壤。然而,人们目前还不清楚塑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陆地食物网。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如果微塑料能够进入南极的食物网,或许意味着它们已经深入地球上的很多地方。

新研究的主角Cryptopygusantarcticus是一种被称为南极弹尾虫的小虫。弹尾虫是毫米到亚毫米级的动物,它们是世界上所有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微生物一起,帮助了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氮元素等重要循环。在南极,Cryptopygusantarcticus是南极土壤食物网的中心,它也代表着世界各地众多栖息在土壤中的微型动物。

研究人员在爱尔兰发现的一只体形非常大的弹尾虫(将近2毫米)。土壤弹尾虫物种通常体形更小,颜色更白,可能没有眼睛。这些动物与微生物一道,帮助植物和土壤之间的元素循环。研究人员在爱尔兰发现的一只体形非常大的弹尾虫(将近2毫米)。土壤弹尾虫物种通常体形更小,颜色更白,可能没有眼睛。这些动物与微生物一道,帮助植物和土壤之间的元素循环。

研究人员在乔治王岛发现了很大一块搁浅在海滩上的聚苯乙烯泡沫,这块泡沫和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包装塑料是一样的,它的长和宽超过30厘米,厚约5厘米,表面被藻类、苔藓和地衣包裹着。事实上,这种塑料垃圾现在在全世界各地的海滩几乎随处可见。

南极陆地环境中的塑料污染。左图(a)为塑料泡沫发现的海滩,右边两幅图(b,c)是发现的塑料泡沫的照片,泡沫表面长满了藻类、苔藓和地衣。南极陆地环境中的塑料污染。左图(a)为塑料泡沫发现的海滩,右边两幅图(b,c)是发现的塑料泡沫的照片,泡沫表面长满了藻类、苔藓和地衣。

研究人员发现,南极弹尾虫会以长在聚苯乙烯泡沫上的这些苔藓和地衣为食。他们想知道,这些土壤动物是否摄入了聚苯乙烯碎片。当然,在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动物体内,要找到塑料的微小碎片并不容易。因此,研究人员将样本带回实验室,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分析。这种技术和犯罪现场的鉴定专家使用的技术相同。借助这种新的方法,研究人员在这些南极弹尾虫的肠道中看到聚苯乙烯的微小碎片。

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在RGB图像(上图)显示了南极弹尾虫体内的微塑料碎片。蓝色代表脂质,绿色代表蛋白质,而红色则是塑料碎片。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在RGB图像(上图)显示了南极弹尾虫体内的微塑料碎片。蓝色代表脂质,绿色代表蛋白质,而红色则是塑料碎片。

研究人员认为,微塑料可能是首先进入了那些生长在塑料泡沫表面的藻类、苔藓和地衣中,随后又被弹尾虫摄入体内。

在南极偏远地区的土壤中,数量庞大的弹尾虫正在摄入微塑料,这意味着,这些人造物质已经深入土壤食物网。尽管弹尾虫这样的土壤动物很小,但它们大量存在,每平方米土壤中可能有几万或几十万只。这种巨大的数量意味着,弹尾虫可以跨越很长的距离,并且在可观的深度中,传递这些微塑料碎片,这有可能已经成为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在全球而言,微塑料随处可见,像弹尾虫这样的小型但数量众多的土壤动物同样数量庞大,这种微塑料的重新分布可能已经成了一种全球性的过程,这或许会对植物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研究人员希望量化这些影响,发现微型塑料是如何融入全球物质循环的,真正了解微塑料相对于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其他严重环境压力的影响。

相关文章

  • 新研究发现海洋污染比预想的严重

    新研究发现海洋污染比预想的严重 此前研究认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几颗到上百颗。,“没有人吃海樽,但它与你吃的东西在食物链上并不遥远。,而那些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物种,就相当于一种载体,“负责”将塑料微粒层层运输。

    2024-03-22 09:10
  • 禁塑令来了! 快递、外卖将不能再随便使用塑料袋

    禁塑令来了! 快递、外卖将不能再随便使用塑料袋 然而,随着近些年电商、快递、外卖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禁塑形势也发生了不小变化,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显然迫在眉睫。,同时,针对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较为广泛的餐饮、酒店、宾馆等行业,两部门也提出了针对性要求。,为了保障“禁塑”落到实处,两部门指出,建立健全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企业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

    2024-03-22 08:52
  • 法国升级限塑令:2024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

    法国升级限塑令:2024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 目前,法国已有15个行业遵循“污染者付费”原则,即企业提供一定资金,用于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新法案规定,最迟将于2023年1月1日起禁止快餐店堂食提供塑料包装或一次性餐具,消费者可使用自带的容器购买餐食。,”法国生态转型与团结部国务秘书布吕内·普瓦尔松表示:“法案还将推动更多普通民众参与到法国的生态转型进程中来,减少垃圾产生和温室气体排放。

    2024-03-22 08:41
  • 到底有多少塑料垃圾被回收?答案超出人们想象

    到底有多少塑料垃圾被回收?答案超出人们想象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废品回收并不总是赋予塑料制品新的生命,相反,人类正在逐渐被塑料所淹没……依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统计数据,2017年美国制造了3540万吨塑料,如果人们想减少塑料污染,回收处理可能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解决方案。,霍瑟瓦尔说:“在美国大部分地区,许多塑料垃圾都是不可回收的。,为此垃圾回收机构不得不采纳新的垃圾处理渠道,但多数尝试均失败了。

    2024-03-22 08:31
  • 从大气到极地雪冰:微塑料无处不在

    从大气到极地雪冰:微塑料无处不在 特别近几十年来,塑料产量持续增加,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污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农用地膜残留等都导致大量微塑料积累在土壤环境中。,有评估表明,人体通过食盐、饮用水以及呼吸系统摄食的微塑料可达107个/人/年。

    2024-03-22 08:29
  • 新限塑令:越限越多的塑料污染“死结”

    新限塑令:越限越多的塑料污染“死结” 团队在工作中发现,政策推行后,大型超市和连锁店执行效果较好,但集贸市场仍是一次性塑料袋使用的重灾区。,海南去年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从“限塑”到“禁塑”,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拒绝“白色污染”。,据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的报道,从实施禁塑令开始至2018年9月,长春市工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738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2460台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350份

    2024-03-22 08:15
  • 微塑料污染正在全球循环

    微塑料污染正在全球循环 在统计了这些数据后,Brahney和同事估计,每平方米的荒野每天大约会落下132块微塑料。,为了做到这一点,Brahney使用一个天气模型来确定风暴到达采样地点前48小时的路径。,这些颗粒可能首先沉降在农田、沙漠或海洋中,然后作为全球“塑料循环”的一部分被风再次卷起。

    2024-03-22 07:43
  • 明年起,它将被禁止使用!背后的残酷真相令人惊讶…

    明年起,它将被禁止使用!背后的残酷真相令人惊讶… 一般是指产量大、用途广、成型性好、价格便宜的塑料,有五大品种,即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不可降解塑料危害有哪些?1、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日常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主要原料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而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后,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状。,3

    2024-03-22 07:25
  • 20年后,塑料污染会成什么样?

    20年后,塑料污染会成什么样? 他们发现,到2040年,即使采取有效的行动,仍有约7.1亿吨塑料污染会进入环境中。,参与研究的两位科学家CostasVelis和EdCook提到,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大约1100万名拾荒者正在默默为环境做出贡献。,因为对固体垃圾来说,许多数据在可用性、准确性和国际兼容性等方面都非常有限。

    2024-03-22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