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曾经让地球焕发生机的它们,未来能在火星拓荒吗?

2024-03-22 07:39
admin

来源:科学大院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诞生。经过漫长的进化,目前地球上的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仅如此,宇宙射线爆发、小行星撞击等威胁,足以毁灭地球上大多数生命。

如果真的要离开地球,我们能去哪里呢?

目前,以SpaceX创始人ElonMusk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地球的邻居火星。火星作为太阳系内除地球之外最适合居住的行星,自然是移民的首要考虑对象。ElonMusk致力于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让人类文明在地球之外得到“备份”。图1中展示的就是ElonMusk构想的火星城市蓝图。

下面,我们将开启这份星球备份计划,看看火星将被如何开荒建设的吧~

图1。ElonMusk构想的火星城市(来源:SpaceX)图1。ElonMusk构想的火星城市(来源:SpaceX)

火星上现在有什么?

目前的火星基本上是一个寒冷的红色荒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向火星发射了超过40枚空间探测器,进行了详细的科学探测。火星表面温度-140℃到30℃,平均-60℃。火星大气成分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气,1.6%氩气,0.13%氧气和0.03%水蒸气等,常有沙尘暴发生。火星大气层非常稀薄,仅相当于地球大气层的0.7%,加上没有完整的磁场,火星只能抵挡部分的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火星表面没有稳定的液态水,只有间歇流动的液态盐水,但风化层中含有丰富的水分;在火星两极存在大量的水冰,在火星冰盖之下还发现一个直径20公里的冰下湖。火星风化层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镁以及氧化钙等矿物质。

即使技术的进步可以使人类在未来几十年内到达火星,考虑到从地球到火星极其昂贵的运送费用,建立人类定居点所需的物资将只有极少部分能从地球运送,而绝大部分要通过就地取材来解决。除了火星自带buff,运送什么去火星性价比最高呢?

火星开荒,蓝细菌“请战”

生物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但是大多数植物和微生物无法直接利用火星现有的资源,从地球运送物资来维持它们的生长代谢将极大地限制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

蓝细菌又名蓝藻,是地球进化过程中较早出现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在35亿年前地球从无氧转变为有氧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估算蓝细菌贡献了地球上氧气年产量的30%。蓝细菌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还具有固氮和氢代谢等功能,这意味着蓝细菌是少数几种可以进行多途径转换太阳能的生物,并能够全面参与碳、氢、氧、氮四大元素循环,在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蓝细菌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包括极地、盐湖、荒漠等极端条件下广泛存在。在火星上蓝细菌能获得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和二氧化碳,火星风化层中含有蓝细菌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蓝细菌可以直接用于氧气、食品,燃料、药品和材料的生产。

综上所述,蓝细菌可以作为“火星拓荒者”充分利用火星资源从而为火星移民进程开辟道路,使火星成为人类未来的第二个家园。

图2。基于蓝细菌的火星生命维持系统(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JournalofAstrobiology,15,65-92。)图2。基于蓝细菌的火星生命维持系统(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JournalofAstrobiology,15,65-92。)

氧气

氧气对人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断氧后人只能存活2到3分钟。目前在各种航天器中主要是通过电解水来实现供氧。由于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而且氧气只占火星大气的0.13%,火星的氧分压只相当于地球的1/20000。利用火星现有的资源生产氧气可以考虑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风化层冻土和水冰得到液态水再通过电解水制氧气,或者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解离二氧化碳得到氧气。

蓝细菌可以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光解水生成氧气,这为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制备氧气提供了有效补充和安全备份。相比物理化学方法,蓝细菌光合放氧装置能耗更低,也易于搭建。蓝细菌光合放氧的效率要远高于植物,而且在光合反应器中通过优化培养温度、补料速率、细胞浓度和光照强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蓝细菌光合放氧的效率。图3中展示的就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空中客车联合开发的可整合到生命维持系统的光合生物反应器。据报道采用20升的光合生物反应器就可以满足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需氧量。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副产物,很多蓝细菌是可食用的,因此产生氧气所需的资源可同时用于食品的生产。

图3。可整合到生命维持系统的光合生物反应器。左侧突出部分为光合生物反应器,右侧为生命维持系统(图片来源:2018年国际环境系统会议论文)图3。可整合到生命维持系统的光合生物反应器。左侧突出部分为光合生物反应器,右侧为生命维持系统(图片来源:2018年国际环境系统会议论文)

食品

食品对人类的生存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蓝细菌可以在利用火星资源生产食品方面大显身手。螺旋藻(Spirulina)、发菜(发状念珠藻,Nostocflagelliforme)、地木耳(普通念珠藻,Nostoccommune)和葛仙米(拟球状念珠藻,Nostocsphaeroides)都是传统的可食用蓝细菌。

螺旋藻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色素以及矿物质,蛋白质含量可达干重的50-70%,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培养及用作膳食补充剂。发菜富含蛋白质和钙、铁等矿物质,耐寒冷、干旱,抗辐射的能力很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沙漠和贫瘠土壤中。地木耳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耐寒冷、干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生长在岩石及砂土上,在地球的南极仍能生存。考虑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蓝细菌还可以经过简单加工后添加到其他食品中。经过遗传改造的蓝细菌还可以合成和分泌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碳水化合物。

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约有5500万公里,从地球到火星要飞行100-300天。发菜与地木耳经过充分干燥脱水后可在航天器中长期保存,降低有效载荷的质量和体积。干燥过的发菜与地木耳遇水后复苏,又可以重新生长。发菜及地木耳都属于念珠藻,具有固氮能力,可以固定火星大气层中的氮气为风化层提供天然氮肥。蓝细菌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和火星上的水份,吸收风化层中的磷、硫、镁、铁等各种营养元素,固定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生成可供异养微生物和植物利用的各种底物。

图4。发菜(发状念珠藻,Nostocflagelliforme)形态及生长环境(图片来源:光语生物科技)图4。发菜(发状念珠藻,Nostocflagelliforme)形态及生长环境(图片来源:光语生物科技)

图5。地木耳(普通念珠藻,Nostoccommune)形态及生长环境(图片来源:光语生物科技及algaeBASE)图5。地木耳(普通念珠藻,Nostoccommune)形态及生长环境(图片来源:光语生物科技及algaeBASE)

地球上与火星类似的荒漠地区也存在着种类丰富的蓝细菌。具鞘微鞘藻等蓝细菌能在荒漠地区严酷(干旱、强辐射、温度剧烈变化以及高盐碱)的环境下生长繁殖,通过分泌胞外多糖和施加机械束缚力形成生物结皮,用于防沙治沙,促进荒漠地区的生态修复。类似的策略也可以应用到火星。

燃料

液态氢可以作为航天推进剂,但考虑到综合性能,液态甲烷是更具优势的推进剂。氢气与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Sabatier反应可生成甲烷和水。火星大气层中有丰富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压为地球的17.6倍。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得到,蓝细菌也可以产生氢气,相比电解水制氢可以显著降低能耗。蓝细菌主要通过固氮酶和氢化酶产氢。具有固氮能力的念珠藻和鱼腥藻在产氢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脂肪烃是汽油、柴油和煤油等液体燃料的主要成分,而脂肪烃的生物合成在蓝细菌中普遍存在。

材料

蓝细菌在营养匮乏的条件下可合成聚羟基丁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PHB)等聚羟基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和碳源储藏物质。PHA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生物塑料之一。它们的机械性能与聚丙烯相似,可以在相似的条件下加工,PHA的主要优点之一是生物可降解性。在火星上PHA等生物聚合物可被用作3D打印的材料。

其他应用

蓝细菌还可以合成类菌孢素氨基酸(Mycosporine-LikeAminoAcids,MAAs)、藻蓝蛋白等抗辐射、抗氧化的化合物,以及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等药物。作为“跨界小能手”,蓝细菌还可用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机废物和废水的回收利用。通过合成生物学等手段对蓝细菌进行改造,将有助于它们完成火星拓荒者的光荣使命。

火星移民计划期待您的参与

人类对火星的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将一步完成绕、落、巡三步,这将是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任务。不过,移民火星是一个漫长而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从设想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曾经让地球焕发生机的蓝细菌,未来能在火星成功拓荒吗?我们期待着您的真知灼见。

相关文章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学事件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学事件 此外,嫦娥五号将于2020年执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日本“隼鸟2号”将把从小行星“龙宫”上采集的样本送回地球;NASA的“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则会从小行星“贝努”上“咬下”一块样本。,阻止气候变暖迎来关键时刻2020年8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发布一份针对地球工程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报告。,能源行业新秀辈出2020年,能源领域也将取得不少新成果:最值得期待的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2024-03-22 09:03
  • 美"火星2020"漫游车首露真容:拟2021年2月抵达火星

    美"火星2020"漫游车首露真容:拟2021年2月抵达火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火星2020”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大型无菌间建造完成。,它还配有一个迷你核反应堆来提供能量,用一只长2.2米的灵活机械臂和一个钻探机从它认为有利于生命存活的环境中提取岩石样本。,科学家经过多年争论才敲定这一地点,35亿至39亿年前曾是一个深约500米的湖泊,与众多河流相连。

    2024-03-22 08:59
  • 2020年,我们终于踏入了科幻电影中的“未来”

    2020年,我们终于踏入了科幻电影中的“未来” 探测太空,追求新能源,完善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以及向内探究自身,发展生命科学、脑科学,无一都是近百年来人类科学与科幻的共同目标。,在电影中,比人类强大数倍的“复制人”被制造出来,宠物皆为机器,警车自带飞行模式,星球移民成为日常。,来到2020虽然设想的空中汽车没有实现,但是高铁、无人驾驶发展得迅猛;《终结者》中拥有意识的“天网”尚未出现,但人工智能已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复制人”尚未被

    2024-03-22 08:57
  • 从新冠病毒到火星样品:我们该注意什么?

    从新冠病毒到火星样品:我们该注意什么?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7日消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造成的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蔓延。,他认为,在思考这一问题时,目前与冠状病毒有关的担忧气氛或许能带来启发。,例如,目前可用的新型冠状病毒诊断测试并不完全准确,而且感染者可能在感染一周之后才会出现症状。

    2024-03-22 08:38
  • 马斯克要把100万人送上火星 怎么才能不被火星谋杀?

    马斯克要把100万人送上火星 怎么才能不被火星谋杀?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8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近期表示,SpaceX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将100万人送上火星。,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Institute)研究人员帕斯卡尔·李(PascalLee)和其他一些人士认为,这些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在2015年的火星协会大会上,机械工程师安德鲁·盖兹勒(AndrewGeis

    2024-03-22 08:33
  •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圆满完成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圆满完成 按照我国火星探测工程总体计划安排,今年我国将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此次无线联试是任务中心与航天器正样的唯一一次地面联合演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火星任务团队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给联试任务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科学统筹、优化任务流程、合理调配力量,采用真实的飞控系统以及真实的航天器,所有重大关键过程全部按照1:1全过程演练,按照工程时间节点圆满完成全部既定项目,达到了联试预期效果。,据了解,目前已有

    2024-03-22 08:32
  • 欧空局ExoMars宣布退出2020火星赛季

    欧空局ExoMars宣布退出2020火星赛季 在今年夏天这个发射窗口里,原计划有四位选手要相继前往火星,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黑科技。,来源:ESA、Roscosmos虽然发射后不久就发现微风-M上面级似乎出了点问题,但好在有惊无险,轨道器和着陆器都没受影响,继续飞向火星。,来源:NASA/JPL-Caltech/UniversityofArizona事故调查显示[9],斯基亚帕雷利号着陆器主要是死在了打开降落伞之后的软件故障上。

    2024-03-22 08:28
  • NASA的"火星车们”:寻找红色星球上水和生命的痕迹

    NASA的"火星车们”:寻找红色星球上水和生命的痕迹 但是,如果你不介意人类被机器人取代的话,那么,最伟大的太空探索时代此时就在火星上展开。,盖尔撞击坑有35亿年的历史,直径150公里,后来充满了湿沉积物和尘埃,然后又遭到侵蚀。,通过这些样品,科学家或许能找到微化石,或进行更为灵敏的化学研究,并最终揭示火星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

    2024-03-22 08:27
  • 太酷了!“好奇”号在火星上探测到了有机分子

    太酷了!“好奇”号在火星上探测到了有机分子 这篇新论文从生物和非生物(没有生命)两个角度探索了火星上能够造成噻吩的一些方式。,由此可以想象,这个反应在火星早期发生剧烈的活动期间就已经出现了。,不仅如此,好奇号火星车还发现了岩石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除了发现噻吩外还证实了这个区域的甲烷和氧气在季节循环中都会有所增减。

    2024-03-22 08:25
  • 把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可能吗?

    把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可能吗? 不过,雷达数据显示,埋藏在火星极区地下还有一些干冰,这个更多一点,相当于12mbar。,来源:NASA/JPL/Caltech/JHUAPL/Univ.ofArizona以上这些统统加起来,也就只有地球大气压的10%。,再说了,封闭的环境更安全,不容易被陨石砸呢。

    2024-03-22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