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致癌的基因突变,可能比预想的来得更早

2024-03-22 08:08
admin

来源:学术经纬

癌症的发生来自细胞内DNA的变化。正常的体细胞在不断分裂和维持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基因突变,不过,有一小部分突变会驱动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这类基因突变被称为“驱动突变”,常发生在一些关键的“癌基因”上。

近日发表于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的一项新研究中,英国维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WellcomeSangerInstitute)的一支研究团队发现,健康的人体组织内有许多细胞携带着致癌的驱动突变,而这些突变有时在人生的头十年就已出现。

《自然》同时为这项研究发表了专文评述。文中指出,了解正常组织如何引发癌症,对于提高预防、尽早发现并治疗癌症至关重要。过去的癌症研究主要分析的是癌组织,对其中主要的癌基因进行编目,然而缺乏对正常组织的相应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研究人员通常可以从活检或手术中获得患者的癌组织,来自正常组织的样本却要少得多,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收集方法。

而这一次,研究人员克服了这些挑战。这支团队考察了健康子宫内膜组织中的癌基因突变,为子宫癌发展的早期阶段提供新认识。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从28名年龄在19~81岁的女性中获取了近300份子宫内膜腺体。使用一种特殊的显微解剖技术,研究者小心翼翼地将子宫内膜腺体的上皮组织与组成结缔组织的周围基质细胞分开。然后,他们采用了专门开发的一种测序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少量细胞做DNA序列分析,因此他们得以对分离得到的子宫内膜腺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同一个个体的其他正常组织做比较,找出子宫内膜腺体中的基因突变。

和预想中一样,突变的数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积累,总的突变负担以平均每年每个腺体29个碱基替代的速度增加,要比癌组织中低好几倍。

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这些子宫内膜腺体尽管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完全正常,却有近60%包含了1个或多个驱动突变。在提供样本的28名女性中,在25人(近90%)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总共找到了209个致癌的驱动突变,最年轻的突变携带者为24岁。

尽管子宫癌的高发年龄在七八十岁,但研究人员从这项研究中推算出,子宫内膜腺体中的第一个致癌驱动突变常常在年轻的时候、甚至人生的头一个十年就发生了。不过,一般来说单个驱动突变还不足以让正常细胞转化为侵袭性癌症,同一个细胞中可能出现3~6个驱动突变才会发生癌症。

第一作者LuizaMoore博士说:“人类子宫内膜是一种高度活跃的组织,在女性生育年龄期间会周而复始地经历很多次重塑。我们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发现了频繁的癌症驱动突变,并表明许多此类事件在人生早期阶段就发生了,某些情况下甚至在青春期之前。”

论文通讯作者、桑格研究所主任MikeStratton教授总结说:“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癌症发生在相对晚期,但其背后的基因变化可能始于生命早期,我们可能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孵化这种正在发展的癌症。”

相关文章

  • 20%的男人,Y染色体正在流失:他们更易患上癌症?

    20%的男人,Y染色体正在流失:他们更易患上癌症? 然而,如果一段基因突变能够让男性丢失Y染色体,而该突变同样可以提升人患癌症的风险。,Perry认为这两种结果都可能是因为细胞中应对和处理DNA损伤的过程被阻碍了。,既然Y染色体丢失如此常见,说不定对某些细胞来说,这还能带来一些微小的好处。

    2024-03-22 09:09
  • 对癌症的理解更进一步!最大规模癌症基因组研究公布

    对癌症的理解更进一步!最大规模癌症基因组研究公布 联盟报告称,平均而言,每个癌症基因组携带4-5个驱动突变,这为癌细胞提供了选择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对同一个肿瘤的多个区域进行测序,是研究癌症演化的最有效方式;但研究人员也可以通过单次活检对演化过程进行重建——Gerstung等人5在第5篇论文中便采取了这一方法。,通过分析推断,联盟成功将十年里以观察为主的癌症测序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024-03-22 08:45
  • 李兰娟新发论文:找到新冠病毒19个致病性新突变

    李兰娟新发论文:找到新冠病毒19个致病性新突变 4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布了未经同行审议的新论文。,研究人员从粪便中分离出了可以复制的活病毒,这与此前报道不同。,为了客观评估这些突变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决定开展体外感染试验。

    2024-03-22 08:11
  • 研究团队构建新冠突变预警系统:一突变株在全球流行

    研究团队构建新冠突变预警系统:一突变株在全球流行 一些人甚至提出,G614(研究后期)突变病毒株之所以传播得如此之深远和广泛,是因为它恰好感染了在大流行最初阶段没有采取措施的地区。,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艾滋病毒数据库团队转向了新冠研究,他们将“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数据库中SARS-CoV-2序列数据作为基准,开发了一项分析软件(analysispipeline)实时跟踪SARS-CoV-2S蛋白的进化

    2024-03-22 08:02
  • 基因编辑技术再获突破!刘如谦合作团队为耳聋者带来福音

    基因编辑技术再获突破!刘如谦合作团队为耳聋者带来福音 人工耳蜗等技术设备可以起到一定帮助,但对于患者来说,引起耳聋的根本问题并没解决。,”研究人员先在培养皿中验证,这款基于双AAV载体的单碱基编辑系统可以有效修正Tmc1隐性致病突变。,研究人员总结说,这些结果“支持进一步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以纠正造成遗传疾病(包括遗传性耳聋)的点突变”。

    2024-03-22 07:47
  • 你比别人更怕疼?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基因有关

    你比别人更怕疼?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基因有关 这些冰河世纪的狩猎采集者曾在欧亚西部艰难地活着,捕猎猛犸象、野牛和其他危险动物。,“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证明我们可以开始利用当代人作为转基因模型,去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特性。,尼安德特人种群很小,遗传多样性低——这些条件会让有害突变存在的时间更长。

    2024-03-21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