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所谓“健康饮食”不能一概而论 一味少吃不可取!

2024-03-22 08:11
admin

文章来源:奇点网

中式料理史诗级难题:适量,让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相似的困境:少吃。

之前说脂肪不好,让少吃;现在又开始流行说碳水化合物不好,要少吃。少吃到底是啥意思?多少叫少?完全不吃能行吗?说好的三大主要营养来源呢?

其实不仅仅是各种科普文章,就是科研论文,也很少注意到,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样的营养元素,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条直线,更遑论这些名称也只是一大类物质的合集,比如说同属于碳水化合物的糖和纤维素,就不能一概而论。

近期《英国医学杂志》就做了这样一项分析。基于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近20万人超过10年随访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显示,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大量营养素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等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所谓“健康饮食”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当前的食谱来调整,详细成分也不能忽视。

图源|pixabay图源|pixabay

我们通常讲的营养来源主要包括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类,其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被拿到台面上来讨论过。更具体地说,是其中的饱和脂肪和糖。

不过,虽然我们都有个大概的印象,认为饱和脂肪不健康、对心血管不好,过量摄入糖会导致肥胖,但实际上从科研的角度,这样的关系却并不是板上钉钉。

就饱和脂肪来说,英国营养科学咨询委员会(SACN)和世卫组织主持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前瞻性队列们,就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少吃饱和脂肪真的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吗?不好说。

这几年,阿特金斯饮食、生酮饮食这类低碳饮食又开始流行。同样的,低碳相对低脂到底有没有额外的益处,也是学者们争议的热点。

为什么会有这些争议呢?按理来说,在生理机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总不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吧。这必须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研究都在分析某类营养物质的总量,忽视了个别成分影响的差异,也忽视了单一营养物质与其他摄入营养之间的关系。

图源|pixabay图源|pixabay

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研究者们对英国生物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经过筛选总共纳入195658名参与者,他们都通过问卷调查了膳食水平,同时对生理状况、生活习惯、经济条件、运动习惯等等有较好的记录。对全因死亡事件的平均随访期为10.6年,心血管疾病的平均随访期为9.7年。

这次研究主要关注两大类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素,脂肪——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

首先我们来简要看一下各个营养元素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从图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单一营养元素并不一定与全因死亡率相关,相关的也并不一定会表现出线性关系。

可见单一营养元素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可见单一营养元素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

很意外的是,总脂肪摄入并不与全因死亡率相关,而除了三种脂肪之外,其他的营养元素均与全因死亡率呈非线性关系。

就碳水化合物来说,摄取糖类能量占比5-20%的组别死亡率最低,与35%的组别相比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3%;淀粉,则是每日摄入能量占比20-30%的高组要比占比10%的低组死亡风险低14%;至于纤维素,每天摄入15-30g纤维的高组比每天5g的低组死亡风险低32%。

可以看出,粗略对比,糖与淀粉和纤维素的健康影响趋势是完全相反的。

同为碳水化合物,影响背道而驰同为碳水化合物,影响背道而驰

再来看营养元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淀粉和饱和脂肪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无关,总碳水化合物、糖、单不饱和脂肪酸则与心血管疾病表现出了线性关系,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非线性。

单一营养元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也是类似的单一营养元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也是类似的

糖类摄入能量占比5-20%的低组相对35%的高组,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7%;每天15-30g纤维的高组相对5%的低组风险降低18%。

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能量占比20-25%的高组相对5%的低组,心血管疾病风险低20%;而多不饱和脂肪酸5-7%的低组相对12%的高组,风险则降低了10%。

此外要注意的是,人的饭量有大有小,对于摄入量不同的人群来说,这样的关联也是类似的,不过在摄入量较低的人群中,糖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要更强。

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么简单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么简单

考虑到两组分析中,糖和饱和脂肪的存在感都异常强,研究者继续尝试探讨在保持热量不变的情况下,用其他营养成分替代这两种物质是否会更健康。

比如说,用等热量的淀粉、单不饱和脂肪和蛋白质来代替糖,总的能量摄入30%来自淀粉、25%来自单不饱和脂肪、20%来自蛋白质,此时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都会降低;而用多不饱和脂肪代替糖,其能量占比超过6-7%的时候,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则都会增加。

类似的,以单不饱和脂肪或蛋白质来代替饱和脂肪,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是以高水平的多不饱和脂肪来代替饱和脂肪,则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

列举了一大堆数字,那么到底得怎么吃、吃多少才是最健康的呢?

研究者建立了一套矩阵模型,各种营养配比组合都在里面,吃得越绿越健康。

饮食矩阵模型饮食矩阵模型

当然了,这个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营养元素占比不同情况下的健康风险,并不是出于实用角度,所以临界值可能并不准确。至少我们应当意识到,吃下去的所有食物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供养我们的身体,单独少吃或多吃某一类食品,或许在追求健康的路上是走偏了。

相关文章

  • 为啥男性更需要减肥?

    为啥男性更需要减肥? “它实际上是一个器官,分泌激素和信号分子起到调节代谢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项研究给了我们更多洞见来理解不同性别在免疫调节和疾病风险上的差别。,为了身体健康,男性朋友不妨更加注意平衡饮食、多加运动,谢绝肥胖和代谢疾病。

    2024-03-22 08:33
  • 为啥男性更需要减肥?揭开藏在免疫细胞里的答案

    为啥男性更需要减肥?揭开藏在免疫细胞里的答案 “它实际上是一个器官,分泌激素和信号分子起到调节代谢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项研究给了我们更多洞见来理解不同性别在免疫调节和疾病风险上的差别。,为了身体健康,男性朋友不妨更加注意平衡饮食、多加运动,谢绝肥胖和代谢疾病。

    2024-03-22 08:23
  • 科学家意外发现,经典戒酒药竟有助于减肥?

    科学家意外发现,经典戒酒药竟有助于减肥? 来源:学术经纬双硫仑,也叫戒酒硫,是一款经典老药,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酒精成瘾已有50多年。,有些药物(比如一些抗菌药),在服药期间如果饮酒,也会发生与双硫仑类似的作用,叫作“双硫仑样反应”,轻则使人面色潮红、腹痛呕吐,严重时可能引起急性心衰甚至死亡。,和预期的一样,小鼠们不仅体重节节上升,吃胖以后还开始出现代谢问题,比如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等,与糖尿病前期类似。

    2024-03-22 07:58
  • 瘦子也要当心,四成脂肪肝患者都不胖,长期合并症不少!

    瘦子也要当心,四成脂肪肝患者都不胖,长期合并症不少! 非肥胖脂肪肝患者占比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别较大,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不到25%,奥地利、墨西哥和瑞典等则超半数都不胖。,脂肪肝包括一系列相关的疾病过程:从非酒精性单纯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逐渐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研究团队指出,这些数字提示,肥胖症不应是筛查脂肪肝的唯一标准。

    2024-03-22 07:50
  • 肥胖者的脂肪里真有活细菌!

    肥胖者的脂肪里真有活细菌! 它们逃到其他组织中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点是很多研究人员都想知道的。,这是首个在有意识地控制样本污染条件下,证明人类脂肪组织中有活细菌的研究。,在对组织进行处理前,所有可能使用到的设备都会用紫外线照射90分钟以上。

    2024-03-22 07:50
  • 身上没有脂肪、碳水和蛋白质,但它却被捕食者抢着吃

    身上没有脂肪、碳水和蛋白质,但它却被捕食者抢着吃 他们忍不住怀疑,这些生物是无意还是有意吃下了水母,它们都在吃什么呢?难道只是想单纯地补充一些水分吗?实际上,这一现象的背后,揭示了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饮食营养均衡。,而这些营养成分也被称为必需营养素,需要从一些特殊的食物中摄取。,南丹麦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JamilehJavidpour表示:“我们之前认为,对于捕食者来说,水母更像是一种随机性猎物。

    2024-03-22 07:34
  • 一个人的体型会影响他的器官大小吗?

    一个人的体型会影响他的器官大小吗? 为了了解体重和内脏器官大小之间的关系,科学家进行了多项研究。,因此,人们之间确实存在内脏器官大小不同,主要是基于他们的体重状况。,一段时间之后,细胞大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为了让这些器官对“大块头”身体提供所需能量,它们必须不断增大,同时,内脏器官会依据每个人的身高不同而出现大小变化,从而确保器官功能输出满足身体所需。

    2024-03-22 07:25
  • 《自然》:燃脂不积极,神经有问题?

    《自然》:燃脂不积极,神经有问题? 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减肥方式或许就是截肢抽脂“管住嘴、迈开腿”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瘦素的缺失,它们不能正常地通过燃烧脂肪来产生热量。,此时,只要来一针瘦素,小鼠们就开始吃得少、动得多,也更耐寒。

    2024-03-22 07:24
  • 女士身体各项参数测量方法

    女士身体各项参数测量方法 (四)腰围站立,身体自然伸直,腹部保持正常姿势,暂停呼吸,在肚脐上方测量最细部位。,(十)膝围(左右膝)直膝站立,大腿肌肉放松,体重平均分布在两腿上,皮尺经骸骨中间进行测量。,(十二)踩围(左右踩)直立,体重均匀分布在两腿上,皮尺在内跟上方约5厘米处测最细部位。

    2024-03-20 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