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骗子嚣张家长心慌:电信诈骗黑手伸向线上新学期

2024-03-22 08:29
admin

原标题电信诈骗黑手伸向线上新学期

作者李超

今年43岁的浙江天台人张永(化名)被骗了,骗子是孩子的“班主任”。

最近受疫情影响,张永的孩子在家上网课。前不久,微信家长群内“班主任”发通知:网课效果有限,将在开学后办一个“晚托班”进行补习,要求每位家长微信转账1300元。此前学校曾明确表示,任何要求家长在网上缴费都是假的,任何费用都要去学校缴纳。

为此,张永还特地打电话向老师求证。不巧的是,那天老师的电话没打通,而家长群里也没人澄清。“1300元也不算多,我就直接转账了。”后来,张永发现自己被骗了:此“班主任”并非孩子真正的班主任,而是不法分子在微信家长群内“冒名顶替”的。

张永的遭遇并非个案。疫情期间,教育部门要求各地“将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做到“停课不停学”。各地学校与教育机构纷纷展开网上教学,一些不法分子也在寻找可乘之机。他们通过QQ、微信群搜索关键词“家长群”,以学生家长身份潜伏到班级群中,随后把昵称和头像都改得和老师一致,冒充老师,通过发布“交学费”“交资料费”等通知骗取钱财。

“老师发的还能是假的吗?”

“老师发的还能是假的吗?家长跟老师很熟,平时接孩子都能碰到。凭心而论,现在只要关系到孩子,群里老师一说要交钱,咱家长肯定立刻给交上啊,而且当时催得又急,只好赶紧交了。”谈起被骗经历,安徽人周术(化名)说。

周术在江苏常州打工,孩子在常州上幼儿园大班。2月11日,像往常一样,周术在家做家务,孩子在看动画片。“当时群里新群发消息,清楚地写着学费、生活费各多少,让家长去学校缴纳。“不过今年因为疫情,学校提醒我们不要聚集,在网上缴费也有可能。”周术说:“去年学费是3600元,从小班到现在,学费每年都在涨,多了200元,我们也觉得很正常。”

刘老师让家长交作业和“刘老师”让家长缴费的两个通知前后相差不过20分钟,周术认为:“微信群是老师建的,老师也在群里。如果是骗子,肯定立刻就被发现了。”

扫码后,周术发现收款方是一个名为“郑州市金水区云龙电子产品商行”的商户。这个河南的账号再次引起周术怀疑。她找丈夫商量,丈夫说:“反正迟早要交的,老师发的不会有问题。”

随后,在微信群里,陆续有几个家长交了钱,“刘老师”又一连发了好几遍通知,表示要统计,让家长尽快交钱。周术只好转账。

期间,有家长不放心河南收款方,直接给刘老师打电话确认,刘老师表示,从未发过通知。这位家长立刻通知群里其他家长:这是骗子,不要再转账。

而此时,假冒的“刘老师”还继续发消息,表示“我就是刘老师”。

“我当时还是不信,名字是老师的名字,群也是我们的班级群,怎么会是骗子呢?”周术说。过了好长时间,真的刘老师才站出来表示:自己之前一直在忙,没有看群消息,并强调学校没有发这个通知。

后来,家长们一起追溯才发现:当初进群的两位家长中的“小雨妈妈”,进群不久,就将昵称改为“大三班刘老师”,头像也换成真正刘老师的头像。

“骗子很嚣张,说报案了就让警察来查”

2月10日,在5岁女儿的幼儿园班级群里,29岁的苏州吴江人李琴(化名)收到了一条班主任“沈老师”的通知,要求交学费3700元。李琴一看,头像和昵称都是平常熟悉的沈老师的,就直接扫了二维码。让人奇怪的是,“沈老师”一连发了好几遍通知。

很快有家长感到异常,群里幼儿园另外一位老师也表示没接到幼儿园通知。可是“沈老师”一直在群里强调“没有被盗号”,“可以缴费,有任何事情我负责”。李琴提供的转账记录显示,收款方是一家名为“贺州市八步区国奥体育用品店”的商户。

后来联系上真的班主任、意识到自己被骗的家长就报了警。班主任帮忙搜索到该商户的具体信息,向两位家长提供了电话号码。当天,一位家长打电话过去。对方很嚣张,“说‘报案了,就让警察来查好了’,然后直接挂了电话。”李琴回忆。

2月12日,报警后第二天,一个来自广西梧州的陌生号码主动联系了李琴,表示只要她写一份声明,说明是因个人操作原因,误转了3700元钱到该公司账上,就可以退钱。

按照要求,李琴写了声明,也很快拿到了“退款”,只好去派出所撤了案。“骗子很‘聪明’,让我们写声明,他们就不用负法律责任了。”

江苏诺法律师事务所樊国民律师认为,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已实施完毕,犯罪嫌疑人应该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在非暴力型财产犯罪中,由于其侵犯的对象仅限于财产,退赃对恢复遭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财产损失的作用明显。所以积极退赃行为,取得受害人谅解,虽然对定性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在量刑方面,会从宽处理。

尽管最后“有惊无险”,李琴还是反复叮嘱自己:“以后要转钱都要看清楚、问清楚,不能随随便便就转钱了。”

警惕特殊时期伸向家长的黑手

前不久,江苏检察机关发布消息称,经初步统计,目前,江苏省公安机关已立案涉及网课诈骗犯罪60件,涉及256名被害人,诈骗金额达37万余元。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庄晶表示,此类案件是电信网络诈骗在疫情特殊时期产生的新类型,既有普通电信诈骗案件通过互联网跨区域作案隐蔽性强的特点,又有广撒网潜入班级群、家长群冒充老师容易得手,单笔数额小、受害人报案少的新特点,严重影响疫情防控期间的正常网络教学秩序。“由于单笔诈骗金额不高,部分受害人因为被骗金额小、被骗后难为情等原因没有报案”。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二级高级检察官吴炘介绍,犯罪嫌疑人改头换面、转移阵地,将犯罪黑手伸向困守家中的学生和家长这一特殊群体,这类受害人群体人数多,涉案范围广。“这比平时的诈骗行为危害更严重、性质更恶劣,不仅直接造成财产损失,更群应有专人管理,设置入群验证,实行入群实名制,随时清理不相关的群成员。对家长来说,平时要多留意当地教育部门及学校的官网信息,在缴费前要通过多种方式,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随意向陌生人账户汇款,特别注意不要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付款。如遇到诈骗信息,一定要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电子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尽快提醒群内其他成员。

相关文章

  • 再不开学家长就疯了 吐槽上网课的那些事

    再不开学家长就疯了 吐槽上网课的那些事 只要家长们预算到位,线下培训班关门了,在线网课也依旧能帮你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靠一根网线相连,彼此看不到、摸不着,你以为可以逃课其实更难。,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家长都给孩子们提供了电脑(无论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iPad便携性虽然方便,但是游戏也相当诱惑。

    2024-03-22 08:31
  • 十大行业乱象网游:“熊孩子”大额充值责任难界定

    十大行业乱象网游:“熊孩子”大额充值责任难界定 2019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各行业消费乱象不容忽视。黑猫投诉盘点2019年热门消费维权事件,发布“1号关注”揭晓十大行业“乱象”,带你走进那些真假套路。近年随着网民触网年龄越来越低,未成年人盗用父母信用卡充值游戏币、打赏主播的现象频出,涉及金额也从几十块到上万元不等。“孩子是未成年,充值游戏家长不知道,也没有通知消息,银行通知还款才知道的”对此国家新闻出版署曾

    2024-03-22 08:29
  • 熊孩子刷走家长上万元?其实苹果有一整套杜绝方案

     熊孩子刷走家长上万元?其实苹果有一整套杜绝方案 今天我们就聊聊苹果公司在帮用户“合理使用苹果设备”这件事上是如何处理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和家庭中其他成员共享应用商店里购买App和订阅内容,甚至是在不共享苹果账号的情况下分享iCloud存储空间如果一家人都用苹果设备,无疑是更省钱的方案。,一旦孩子沉迷某款App,或有购买、花钱倾向,家长很快就能得知,并及阻止。

    2024-03-22 08:06
  • 人民日报: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该治了!

    人民日报: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该治了! 赵壹晨“9岁女童打赏主播花光家里10万彩礼”“护士的10岁儿子打赏主播10万元”“孙女玩手机游戏花光奶奶救命钱”……一些未成年人因游戏充值和为主播打赏花费家长“巨款”的新闻屡见不鲜。,在特定情况下,最高法明确给出了支持未成年人充值无效的意见,既为解决该类纠纷在法律层面提出实际指导意见,也为线上娱乐行业的发展及时摆正“航向”。,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为何会出现在涉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中?

    2024-03-22 07:51
  • 面临“地狱级”挑战,线下教培真的太难了

    面临“地狱级”挑战,线下教培真的太难了 这其中包括报名后换场地或换老师、夸大宣传、推销电话骚扰、教学质量差、报班后迟迟不开课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学习效果。,而在解散前,负责人发布消息称,从会员群免费网课到最近小班制直播网课和多主题户外课的开展……背带兔已经连续四个月净亏损,现已到了现金流枯竭无钱可亏……这仅仅是行业的一个缩影。,线下机构转型线上,不单单把课程和教师转移到线上场景就可以,签到打卡、直播授课、学习监督、课后答疑、批改作业等环

    2024-03-22 07:49
  • 熊孩子巨额充值打赏,互联网公司该不该退钱?

    熊孩子巨额充值打赏,互联网公司该不该退钱? 钱到底能不能退?在14岁女孩跳楼案中,家长对游戏代理商腾讯的主要诉求就是退款,但由于沟通不顺畅最后采取了法律手段。,在舆论场中,相当一部人呼吁每一次登陆和消费都使用人脸识别,但这可能带来更大的隐患。,”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存在隐私泄露、算法漏洞、假体攻击和活体攻击等一系列风险”,“由于安全性差别悬殊,线上和线下应用场景应予以谨慎区分”,“线上人脸识别仍存在诸多风险,暂不具备应

    2024-03-22 07:46
  • 中国家长为何越来越不“待见”互联网?

    中国家长为何越来越不“待见”互联网? 在中国,性一直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这种文化现象好像并不区分年龄。,深入调查后发现,城镇的父母更善于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向孩子普及性教育知识。,连经过有关部门审核过的校本教材都无法被中国家长接纳,这不得不说既无奈又有些讽刺。

    2024-03-22 07:27
  • 密集转身、烧钱厮杀 K12赛道上演在线大班课“百团战”

    密集转身、烧钱厮杀 K12赛道上演在线大班课“百团战” 原标题:在线大班课三大“生死门”文/晓枫说来源:夜半谈(ID:midnight-talk)自2019年暑期开始,K12赛道的风向急转。,而大家共同瞄准的,都是特价在线大班课这块“新处女地”,企图以资本力量实现降维打击。,因此不论怎么做推广,在家长心智中低价都意味着低质量,即便用户已经报名也可能因为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流失。

    2024-03-22 07:24
  • 0-6岁大脑发育黄金期,上海悦宝园:家长这样做,孩子更聪明

    0-6岁大脑发育黄金期,上海悦宝园:家长这样做,孩子更聪明 2019年,11岁的他拿到南京大学《销售管理》专业自考成绩单和预审通过单,大学专科顺利毕业。,两组婴儿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分别护理几个月后,对他们进行了智力测验。,因为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所以上海悦宝园都是由中教与外教共同授课,而外教均来自于英、美、加等纯英语母语国家,让孩子从小就能沉浸在良好的双语环境中。

    2024-03-22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