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ICU里的死亡阻击战:拯救重症患者选择谨慎用药

2024-03-22 08:36
admin

文章来源:医学界

近一周多来,全国每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确诊病例已经降到了三位数,且主要集中在湖北,大多省份已经无新增病例报告,而每天新增治愈出院病例均维持在2000例以上。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钟南山院士也做出了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到4月底会基本被控制。但对于武汉来说,还有一场攻坚战要打。截至2月27日,全国近8成确诊病例集中在武汉(30179例),其中重症病例有7633例。

在阻止轻症患者往重症发展的同时,武汉如何啃下重症患者的治疗这块硬骨头,将成为接下来武汉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治疗难度很大

2月7日就支援到武汉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潘频华,负责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两个病区、100张床位。整个院区开放床位800张,全部用来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

潘频华主任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患者已经93岁了。“并且都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老年痴呆等,这些病人还有个共同特点,此前都在院外拖了很久,病情很重了,才住上院。”

重庆新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李琦,比潘频华主任面对的局面稍微好一点,他负责的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60张床位都是满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占一半多。

但李琦主任也面对着与潘频华主任相同的难题: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出现一些新的并发症、合并症,这会让重症患者的病情往危重方向进展。

“新冠肺炎会让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对于多病重叠的老年患者而言,所面临的又不单纯是新冠肺炎的问题了。疾病相互影响和治疗冲突都会导致重症化。”李琦主任说。

这样的患者,即使在设施完备、团队精良的重症医学科,也是棘手的患者。在疫情之下的武汉,匆匆建起的医院、改造的病房、临时组建的团队,最终,可能会让现实与目标有一定差距。

潘频华主任负责的两个病区,都是从普通病房改造而来。他和团队刚进驻病区时,什么都缺乏,因为没有呼吸机,都没办法对患者进行插管抢救。现在随着设备慢慢到位,治疗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但与正规的ICU病房,还是没法比。”

迄今,全国已有3万多名医务人员支援到湖北,李琦主任形象的把这些临时组建的医疗团队称为“联军”。这些支援队员迅速补充了武汉的一线医疗力量,使得大量患者得以收治。但同时,支援的医生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相关专科医生不足,也为重症患者的治疗带来一些困难。

因此,潘频华主任建议,对重症患者治疗一定要组建规范专业的团队,去持续、整体的对患者干预。“我们病区的医生,各个专科的都有,对临床治疗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对于危重症患者,我们要确保每天由呼吸、重症、感染三科联合会诊,确定最佳方案。对于基础疾病,请相应专科处理。”

谨慎用药

抗疫战打响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到了第六版,方案中也推荐了一些药物,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组长BruceAylward博士却称:目前只有一种药可能有效,就是瑞德西韦。

面对一个全新的感染性疾病,临床的医生也很迷茫。李琦主任说:“目前所有的抗病毒治疗,因为没有双盲对照试验,只能说有些病人确实是好了,但也不敢肯定说就是用了某种药才好的。”

在李琦主任看来,目前的药物治疗都是尝试性的,因为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他更强调综合治疗,“谨慎用药的同时,加强免疫调节、营养支持。”

因为收治的全是重症患者,潘频华主任对诊疗方案中推荐的药物和剂量持更谨慎态度。他认为改善患者缺氧症状、保护患者脏器功能才是治疗的关键。

“诊疗方案中所有推荐的药物,疗效还不肯定,推荐剂量也太大了,副作用很大,我们临床实践发现,根本不能这样用,否则对患者造成的副作用可能比获益更大。所以我们强调对症治疗,把改善患者缺氧和保护脏器功能这两点做好,慢慢病人就会恢复。”

让患者活着

对于诊疗方案里推荐的无创通气,潘频华主任也有个担忧。“病人呼出的气体都排在室内,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如果能加个过滤阀,对医务人员的安全保护会提升很多。”

潘频华主任的两个病区里,目前有3位气管插管患者,还有十几位上了无创呼吸机的患者,其它患者全部需要不同方式给氧。

“需要插管的患者就尽早插管,不要等错过了最佳时机再插管,否则能抢救过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一旦气管插管我估计死亡率会很高。”潘频华主任说。

氧疗是重症患者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有创呼吸机的使用,李琦主任会通过评估风险获益比来进行选择。“年轻一些的,如果有指征,我们就积极的往前推,既然是有创通气,对人就是有一些伤害的,也有相关并发症,从临床经验上判断,如果患者上了无创通气可能也扛不住,那就早一些上有创。”

近两天,多台ECMO被送达武汉,但李琦主任对此并不感到激动。他说:“ECMO使用本身有很多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权衡,因为并发症很多,所以还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运行。这个机器很少,也很昂贵,需要一个专业团队24小时守护,医疗资源占用很大。所以现阶段不能指望它,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用了ECMO后就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李琦主任最看重的,还是以机械通气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但在没有确切有效药物治疗的当下,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依然很大。“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患者活着,维持内环境稳定,改善营养状况,期待他自身的免疫功能能够最终清除病毒,很多病其实都不是能治好的,也就是为患者争取时间。”

好的消息是,潘频华、李琦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们,也不断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着经验,尽管治疗条件并不理想,但很多重症患者经过治疗,还是好起来了。20天来,潘频华主任的病区里,已经有20多位重症患者出院了。

但也有些患者,因为未能及时入院治疗,在院外耽搁了太久,失去了最后的救治机会。因此,潘频华主任也建议:“只要有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尽早干预,不要拖太久了。”

相关文章

  •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一些新冠患者还会出现包括注意力、专注力、信息处理速度下降和记忆力受损等情况。,被治愈后,戈贝尔在接受家乡媒体法国《队报》的采访时谈到了:“嗅觉还没有100%恢复。,”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2024-03-22 22:02
  • 同日三篇《自然》!科学家们发现免疫系统抗肿瘤力量

    同日三篇《自然》!科学家们发现免疫系统抗肿瘤力量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日同时上线三篇论文,为提高癌症免疫疗法效果提供了新角度。,▲今日《自然》杂志对这三项研究做了专文评述(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今日《自然》杂志对这三项研究做了专文评述(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说到免疫疗法,很多读者可能已经不感到陌生。,第三项研究首先在黑色素瘤患者中对比了对免疫疗法起效和无效的肿瘤。

    2024-03-22 08:52
  • 他们分析41个肺炎病例,发了一篇《柳叶刀》论文

    他们分析41个肺炎病例,发了一篇《柳叶刀》论文 而ICU患者在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凝血酶原中位时间12.2s,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4mg/L),这或许能够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入院患者的病情进展。,抗病毒治疗:1月23日,之前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艾滋病治疗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对他有效,服用后只用了一天体温就好转。,网络上总有人说:“这次疫情赶上了春运,一定

    2024-03-22 08:50
  • 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

    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 十三乾明发自凹非寺量子位报道|公众号QbitAI最新新冠病毒的研究,迄今最大规模样本分析,钟南山团队出品。,严重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严重病例(94.8%vs.72.2%,P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临床结果进入ICU、需要有创通气和死亡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00%、2.18%和1.36%。,单变量竞争风险模型的结果

    2024-03-22 08:48
  • 钟南山回应“潜伏期最长24天”:1099例样本中仅有1例

    钟南山回应“潜伏期最长24天”:1099例样本中仅有1例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11日晚,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表示:有关我们团队关于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文章,这个研究是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552家医院提供临床的数据,研究团队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这篇文章是一个预印版(preprintserver),预印版本身就需要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见,按照预印版的官方要求,其信息并不能给媒体引用,也不能指导临床,必须要经过同行评议。,因此关

    2024-03-22 08:47
  • COVID-19十问

    COVID-19十问 但CT检查很有可能无法甄别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因此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核酸检测,对临床医生来说,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必不可少的[8]。,在1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也作出了一些说明,COVID-19是一种自限性疾病。,[12]10如何判定患者已经痊愈?《诊疗方案》中对解除隔离和出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

    2024-03-22 08:46
  • 新冠病毒重男轻女偏爱中老年,元旦是第一个引爆点

    新冠病毒重男轻女偏爱中老年,元旦是第一个引爆点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为潜伏期和感染期构建了几种敏感性分析设置,用来评估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但如今回溯,李文亮医生向同学群发出警告正是12月30日,而一天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也抵达武汉,正式介入调查。,也感谢各位在一线的抗疫战士,期待他们都平安归来~论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675v1Onemorething

    2024-03-22 08:46
  • 柳叶刀发布新冠肺炎病理报告,病毒主攻击人体肺部

    柳叶刀发布新冠肺炎病理报告,病毒主攻击人体肺部 来源:生物探索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急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大量肺泡损伤和进行性呼吸衰竭。,2月16日,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了两例COVID-19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目前解剖病例已被送检,结果将在10天(2月26日)后获得,这对于探索COVID-19患者临床的病理改变、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后来,患者呼吸急促加重并出现低氧血症,于是接受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后体温从39

    2024-03-22 08:42
  • 新冠病毒到底对患者的肺做了什么?

    新冠病毒到底对患者的肺做了什么? 随着病情进展,病灶增多并融合,范围扩大,多个肺叶出现小斑片,或者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实变结节影。,”他表示,进一步解剖会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病的特点,同时要特别注意让患者气道通畅,相关研究还正在进行中。,对于其他危重症患者,CT已显示存在“白肺”,将来治愈后残留病灶会如何变化,目前因为没有很多的资料,尚无法定论。

    2024-03-22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