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破除“SCI崇拜”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

2024-03-22 08:37
admin

原标题: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本报记者张保淑

近日,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治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并出台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10条意见和措施,其中包括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SCI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对上述意见和措施,业内人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对于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一些专家指出,破除论文“SCI崇拜”是推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突破口,要以此为契机,继续大力推进学术、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拿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错位成为学术评价核心标准

“SCI至上”,也被概括为“SCI崇拜”,是教育部、科技部此次出台新文件治理的目标指向,什么是“SCI至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是理解新文件提出的治理措施的关键所在。

SCI是英文ScienceCitationIndex的首写字母合写的简称,其中文为《科学引文索引》,即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与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索引一起并称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论文就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所谓“SCI至上”就是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出现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现象。

从文献索引系统直接转化为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这显然是一种错位。对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SCI论文并不等同于高水平论文,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度,并不必然反映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此外,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

SCI被引入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彼时,国内一所大学率先将其引入作为本校科研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后,SCI被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利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主流的学术、科技评价方式。

SCI引入和在国内的流行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标准体系以解决科研水平的评价和科研经费拨付等相关重大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学术圈相对狭小,评审主观性太强等,初步建立的同行评审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SCI通过统计大量论文以及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的功能,对中国学术界无疑颇具吸引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SCI的引入的确是一大进步,对引导国内学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提升中国科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公号《科研圈》相关文章后写下这样的留言。他显然针对的是《意见》第九条“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写下的。该部分规定,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让破除“SCI崇拜”政策可惠及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

值得注意的是,第九条措辞为“不宜”,表明这并不是“一刀切”的禁止性规定,而是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不同高校差异,因地制宜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说。

在破除论文“SCI至上”方面,《意见》更多是采用“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罗列了有关的5个方面,其中包括,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审慎选用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

这些“破”的措施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无疑会取得很好的纠偏之效,使得SCI论文回到应有的位置,但是他同时指出,还必须下大力气做好“立”的工作,也就是《意见》中所奉行的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术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评价指标和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实行代表作评价,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

熊丙奇指出,上述措施符合学术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其中,建立有公信力的学术同行评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要达此目标,就要继续大力推进教育简政放权改革,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与评价中,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章

  • 教育部科技部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科技部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需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

    2024-03-22 08:40
  • 论文造假潮背后:SCI 与中国科研三十年

    论文造假潮背后:SCI 与中国科研三十年 几年前中央政府根据‘835’建言选出了北大清华等五所高校,在七五计划期间各资助1亿元,南京大学未能入选,而其他来源的经费也极有限。,著名富豪廖凯原先生就曾在法学核心期刊《环球法律评论》发文,论证上古黄帝已领悟‘比特是万物’的奥义,为中国法治科学观奠定了基础。,未来向何处去当然,理工科即使有SCI论文收录、期刊影响因子、高引用指数等国际标准把关,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

    2024-03-22 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