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的祖先一度生活在疟疾、结核病、梅毒和伤口感染的阴霾之下。但如今有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传染病。
如今,大多数人的死因已经从传染病变成了非传染病。每年全球约有4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或其它慢性病。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非传染病约占全球总死亡数的70%。
从定义来看,非传染病一般源自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结合,而非细菌、真菌或病毒传播所致。但近几年来,科学家意识到,人体内外的微生物群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那么,非传染病是否会通过这些微生物群实现人际传播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有趣的假说
人体内生活着大量微生物群落。研究显示,这些微生物与多种生理系统的功能有关,包括新陈代谢、消化和免疫反应等等。科学家尚未弄清如何区分健康菌群和不健康菌群,但特定疾病似乎的确与体内细菌失衡有关。
例如,1月16日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报告指出,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肠道中的菌群与未患这些疾病的人截然不同。这篇论文还指出,健康人若接触到这些微生物,也可能会出现这些疾病的症状。
“认为非传染病也许其实具有传染性,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也为我们看待这些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该论文作者、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学家布莱特·芬利(BrettFinlay)指出。芬利和同事们在近期的几项研究启发下、提出了这一假说,但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19年在斐济开展的一项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集了290人的唾液和粪便样本,分析其口腔和肠道中出现的细菌种类。这些受试者彼此之间都住得很近。结果显示,每个社区内部都出现了明显的细菌传播规律,并且对同住一屋的受试者而言,这种规律尤其明显。母亲与子女体内存在许多相同的微生物,但配偶之间的微生物群相似性最高。该团队甚至仅凭微生物群便可判断出哪些受试者是情侣或夫妻。
斐济的这项研究显示,至少微生物群的部分元素是可以进行人际传播的。但被传播的这些细菌能否引发疾病呢?答案是“相当有可能”。
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的配偶更可能在对方确诊后一年内、自己也患上同一种疾病。在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实验中,科学家向无菌小鼠体内移植了患糖尿病小鼠的带菌粪便,结果无菌小鼠也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此外,患有炎症性肠炎的人类配偶和动物也体现出了类似的趋势。
芬利指出,就连心血管疾病也可能与肠道中特定细菌的存在有关。部分微生物会产生一种能够将红肉分解为氧化三甲胺(TMAO)的酶。血液中该物质浓度较高的人患心血管风险的风险也更高。假如肠道中存在能产生这种酶的细菌,患病风险便会随之增加。
研究显示,若将人体内的这种细菌移植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上心血管疾病。但尚不清楚人际传播是否也会产生这种效果。
概念验证
还有研究暗示,受细菌影响的非传染病也许不止上述几种,并且这些细菌可以进行人际传播。芬利指出:“我们的实验显示,童年时期体内的微生物对哮喘的影响很大。在帕金森综合征方面,我们也收集了一些令人激动的初始数据。”他还补充道,微生物可以改变免疫功能,这对癌症患者而言可能具有一定意义,因为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体内的肿瘤。
作为非传染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肥胖也可能与微生物传播有关。将肥胖小鼠的粪便移植到消瘦小鼠体内后,后者也变得肥胖了起来。人类中也有类似现象:有肥胖的朋友或兄弟姐妹的人,自己肥胖的概率也比较高。如果所在国家的肥胖率较高,个人肥胖的风险也会更大。
但这些研究均存在一个类似的问题:科学家如何才能判断某种疾病的哪些方面或与微生物有关,而不是与饮食、锻炼、遗传或环境因素有关呢?
芬利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想情况下,可以将一名患者的粪便移植到健康人体内,看看健康人是否会患病。但出于伦理原因,我们显然不能这样做。”要想验证自己的猜想,芬利和同事们只能依赖于动物模型实验和类似于斐济那样的人口研究。若某种非传染病可通过微生物传播,该微生物必须满足三条标准:1、只存在于患者体内;2、能够从患病宿主体内分离出来;3、移植到健康动物体内后会引发疾病。
“等我们进一步弄清这些机制,就能真正对它们展开测试了。我们可以抑制这些机制,证明微生物的确与之有关。”芬利指出。
一旦科学家弄清了非传染病是否会进行人际传播、以及它们的传播方式,就可以研制出相应疗法,“纠正”致病微生物群。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研发针对炎症性肠病的“第二代益生菌”,由各种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物混合而成。治疗手段还可能包括改变饮食习惯、服用药物、以及在极端情况下接受粪便移植等等。其中粪便移植是指,将健康的捐献者的粪便移植到患者结肠中,从而使患者的肠道菌群恢复活力。
“使用实验室混合的微生物也许比移植粪便好一些,因为一切尽在我们的掌控中,不用担心意外移植了某种病毒。”芬利指出。粪便移植只能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因为治疗过程需要重复多次。
关于体内细菌对健康的影响,科学家还有许多要学。人体中的真菌和病毒也可能成为“非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媒介。若芬利的假说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也许能让我们对非传染病产生全新的了解。
“这对公共卫生政策有着重大意义,”芬利表示,“还进一步说明,管理好自己体内的微生物群不仅有益于自身,还能惠及他人。”(叶子)
相关文章
-
特殊微生物将陨石当美味 人类可能有“外星血统”?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些专家认为地球人类源自外星生命,事实上,这是一个严肃的科研课题,该观点也被称为“有生源假设”,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并非起源于地球,而是源自坠落在地面陨石上的外星微生物。,研究报告作者、维也纳大学天体生物学家观察研究了一种叫做“嗜热金属球菌(Metallosphaerasedula)”的特殊微生物,它们喜欢以金属为食,由于陨石上充满了该微生物渴望
2024-03-22 09:03 -
人工智能“验血”,全新角度检测癌症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上线了一项有关癌症诊断的重要研究。,世界上几乎各个角落都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人体内也不例外。,就以微生物最丰富的部位肠道为例,学术经纬在过去也和读者朋友们介绍过多项研究,有些肠道细菌可能引发结直肠癌,还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影响肝癌的发生、诱发白血病,等等。
2024-03-22 08:30 -
人体温度降低 难道还是微生物的锅?
有科学家认为,随着卫生、医疗和饮食条件的改善,现代人不会像过去一样,容易染上各种炎症疾病,自然也不用为了杀灭病原体而提高体温。,只使用5天环丙沙星就可以严重破坏肠道菌群,杀死大量细菌,而要想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则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还不一定能完全恢复。,2009年,首次证明,成人还保留了一点棕色脂肪,尤其在颈部、锁骨、肾脏和脊髓等部位,只是并不太活跃,当身体变冷时就会被激活。
2024-03-22 08:28 -
那些影响我们基因的微生物
meta-mass-shift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无菌或SPF小鼠中消化道不同区段已知质量差异的光谱计数图2。,肠道微生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癌变发展过程相关。,以上两篇研究表明,微生物既能够影响人类基因的表达也可能造成基因突变。
2024-03-22 08:23 -
地球疫情暴发 逃到太空就真的安全了?
来源:科技日报一些在地球上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微生物,在太空中可能就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新冠病毒从3月初在全球开始暴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全球新冠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随着病毒的蔓延,有网友表示,现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恐怕就剩下国际空间站了。在一般人看来,国际空间站似乎是一个远离尘世的净土,是人类处于太空中的一个“世外桃源”。然而真的
2024-03-22 08:17 -
《自然》:节食的时候肠菌竟会帮忙!
不过也有人比较特殊,他们吃掉的东西没有按照正常比例被吸收,很多营养成分流失了。,这个答案好像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但实际上,科学家们一直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点。,图片来源:pixabay.com图片来源:pixabay.com众所周知,我们吃的食物会在肠道中被消化,转化为能量,进入人体循环,但通常利用度无法达到100%,一些能量会流失,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2024-03-22 08:11 -
太空中的微生物:空间站如何保持清洁?
“我们必须确保宇航员在离开和返回时,不会留下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拉瑟尔表示,“因为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当人类在下一个十年重返月球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希望找回其中一些袋子,以发现是否仍有微生物存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将标志着我们在了解人类微生物群系方面又迈出了一小步。
2024-03-22 08:04 -
俄提出在火星上寻找生命新方法
来源:科技日报莫斯科大学斯科别利岑核物理科研所所长、太空研究国际委员会副主席米哈伊尔·帕纳修克称,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在火星和太阳系其他天体上寻找生命的新方法——利用从航天器或着陆站对其表面进行激光扫描从而做出判断。,莫斯科大学斯科别利岑核物理科研所、物理和生物系、别洛泽尔斯基理化生物学研究所参与了这一方法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是在俄罗斯“回旋镖”航天器科学设备研发框架内实施的,该航天器将用于探索火
2024-03-22 07:47 -
肿瘤内细菌来路不明,是“敌”是“友”更说不清
“虽说100多年前人们已在肿瘤里检测出了细菌,但真正系统深入地研究还不到十年,是非常新的一个领域。,当病理因素导致肠道渗透性增强,肠道内的微生物就会趁机进入肝脏和肠系淋巴,若肝脏和肠系淋巴免疫失调,微生物就会扩散进周身循环系统,从而侵入其他器官。,此外,当机体稳态失衡时,共生菌中往日被抑制的病原菌就有可能大量繁殖。
2024-03-22 07:37
热门标签
-
传欧盟拟强制所有手机采用可拆卸电池:或遭苹果反对
2024-03-22 08:38
-
这5个标题优化技巧,你知道几个?
2024-03-22 08:38
-
彭博社:苹果两位重要运营高管离职 一人转做AR
2024-03-22 08:38
-
全面复工来临,共享员工何去何从?
2024-03-22 08:38
-
人民日报钟声:用科学与理性戳穿阴谋论
2024-03-22 08:38
-
淘菜菜买菜卡划算吗?有什么功能?
2024-03-22 08:38
-
这些淘宝店铺标题禁忌你不能不知道!
2024-03-22 08:38
-
“砸“出来的突破,我们终于能买到国产内存条了?
2024-03-22 08:38
-
源自国外?新冠病毒溯源深陷迷雾
2024-03-22 08:38
-
小动作大阳谋:特斯拉加速驶向苹果
2024-03-22 08:38
-
淘宝优化怎么做?这些方面必须掌握!
2024-03-22 08:38
-
普通人如何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好好利用一种能力
2024-03-22 08:38
-
聚焦新冠疫情:缺乏特效药怎么办?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2024-03-22 08:38
-
HTC推出新机Wildfire R70:熟悉的野火系列回来了!
2024-03-22 08:38
-
淘宝提升一单需要多少流量?补流量多少钱一单?
2024-03-22 08:38
-
14亿宅在家的中国人,目击了一场互联网流量大迁徙
2024-03-22 08:38
-
如何增加手淘首页流量?手淘首页流量如何提升?
2024-03-22 08:38
-
统一充电接口还不够?欧盟希望强制手机用可拆卸电池
2024-03-22 08:38
-
手淘流量的来源是什么?怎么引流?
2024-03-22 08:38
-
超炫!人体器官首次全透明!
2024-03-22 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