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病毒来袭:人类战胜病毒的“终极拐点” 到底在哪里?

2024-03-22 08:41
admin

文/ReadAbroad

来源:远读重洋(ID:readabroad)

最近,大家关注疫情的最大焦点,就是“拐点”什么时候能到来了。根据最新数据,现在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控,也基本上已经接近了那个众望所归的“拐点”。

但是,这个“拐点”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呢?“拐点”过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本书,来谈谈有关“拐点”的问题。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TheViralStorm:theDawnofaNewPandemicAge”,中文书名翻译成了《病毒来袭》。

书的作者叫内森·沃尔夫(NathanWolfe),是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

他曾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也曾经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十大新兴探险家”和《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01·

“拐点”,到底是哪个点?

其实在一开始,“拐点”(inflectionpoint)只不过是个很小众的数学概念。几乎没有人在意过它。

数学上的“拐点”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回忆一下中学数学里学的曲线函数。

首先,如果把一个函数在数轴上表示,那么这个函数就会变成一条曲线;然后,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曲线上,有的弯曲是向下弯的,有的弯曲是向上弯的;最后,向下弯的曲线和向上弯的曲线相连接的那些点,就是“拐点”。

这么说还不够直观是是吧?没关系,请听我再解释。

想象我们从曲线的一端开始,一直沿着这条曲线做“切线”,就像下面那张动图显示的样子。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开始,切线会一直保持在曲线的某一侧;但是,当达到那个“拐点”的时候,切线会穿过曲线,跑到曲线的另一侧去。

一起来感受一下:

所以,“拐点”不是从升到降的那个点,也不是曲线方向发生变化的那个点,而是曲线“弯曲趋势”发生变化的那个点。这就是“拐点”的真正含义。

用到现实中的疫情上,我们大致可以把疫情蔓延趋势发生变化的那个点,叫做“拐点”。

怎么判断疫情蔓延趋势的变化呢?我们再来了解流行病学上的另一个概念,叫做“基本再生数”(basicreproductive),我们通常用R0来表示它。自从这次疫情爆发以来,或许你已经在媒体上见过好几次这个词了。

基本再生数是什么意思呢?对任何流行病来说,它代表着:每一例新病例造成后发感染数量的平均值。

如果每个新病例平均引发一人以上的后发感染(即R0>1),那么该流行病就有可能扩散;如果每个新病例平均导致不到一人的后发感染(即R0<1),疫情就将逐渐消失。

R0这个数值是衡量流行病蔓延趋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在流行病学上,是否将一种正在传播的微生物确定为“流行病”,跟它的致命性无关,跟它的传染性强弱有关,也就是跟这个R0的数值有关。一种流行病可能会“病毒式扩散”,还是逐渐消失,也要看这个R0。

所以,我们说的疫情“拐点”,其实也是这个R0数值下降的点。疫情的趋势发生变化了,每一例病例造成感染者的平均数很少了,疫情也就会慢慢消失了。

(几种病毒的R0数值和它传染性强弱的示意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寨卡病毒、麻疹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基孔肯雅热病毒、季节性流感和诺如病毒)

·02·

“拐点”,拐过去以后是什么?

说完“拐点”,我们再来说说一种病毒“传染性”和“拐点”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传染性越强的病毒越可怕呢?传染性越强“拐点”就越不容易到来呢?

答案有点反常识:不是。

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像新冠肺炎病毒或者SARS病毒这样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会迅速在人群中传播,迅速杀死一部分人,也迅速让剩下的人产生抗体。

但是,在传播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总人口是有限的,所以尚未接触到这种病毒的人口比例就开始下降。也就是说,很快地,大部分人就都被感染了。

于是,这时候病毒的“传染率”就一定会低于人们从传染中康复的“恢复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被感染的人数一定持续下降,“拐点”就差不多到来了。这以后,即使没有医疗干预,疫情最终也会减弱。

换句话说,传染性越强的疫情,持续的时间越短,拐点越早到来。像SARS、埃博拉这样强烈传染性的病毒,从统计上看,都遵循这个规律。

(埃博拉病毒爆发期间,感染人数和时间(周)的关系)(埃博拉病毒爆发期间,感染人数和时间(周)的关系)

反过来,有些传染性很弱的病毒,反而更加可怕。

比如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的传染性非常弱,我们即使跟感染者近距离接触,只要没有体液交流,就不会感染。

但是这意味着,未受到艾滋病感染的人永远是大多数,哪怕过了几十年,感染者人数也仍然在持续增长,那个“拐点”迟迟不能到来。

仅在2019年,全球就有37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约为95.8万例。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算“拐点”来了,就算这次疫情完全过去了,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卷土重来,因为病毒很难消灭。

天花病毒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1979年,人类宣称已经把天花病毒从地球上消灭了。这是真的,但那只是在人类身上消灭,灵长目动物(即猿猴类)身上仍然存在天花病毒的“亲戚”,比如猴子身上的“猴天花病毒”。

(“全球扑灭天花证实委员会”证明书,上面用6种语言写着:人类消灭了天花病毒)(“全球扑灭天花证实委员会”证明书,上面用6种语言写着:人类消灭了天花病毒)

随着天花病毒的消失,天花疫苗也停止了,越来越多没有天花抗体的孩子出生,那么人们感染类似天花病毒的可能性又增加了,这就为随时可能爆发的天花埋下了隐患。

2007年,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猴天花”,500多人被感染,出现全身脓疱和严重皮疹;十年后,也就是2017年,非洲的尼日利亚又爆发大规模“猴天花”病毒,这是该国40年来首次出现猴天花病例;2018年,西欧也出现了“猴天花”,很多人感染。

“天花”似乎又回来了,而它是一个已经被我们“灭绝”的病毒。那么,那些没有灭绝的病毒呢?

比如SARS,虽然已经消失多年,但是如今它们对我们的威胁程度,可能与它们首次被人关注的时候并无二致;

再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等到它最终“消失”以后,也只不过是藏起来而已,不知下一次什么时候再出现。

一次疫情的拐点迟早会到来,但是人类对抗流行病的那个宏大的历史拐点,没那么容易到来。放眼未来,这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放眼未来之前,我们先回到过去看看。

·03·

从病毒的角度看,

人类社会经历过哪三次“大拐点”?

为什么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规模流行病面前这么脆弱呢?因为从病毒的角度看,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拐点”。

这三个“拐点”分别是:狩猎和宰杀活动、驯养革命和现代生活。

第一个“拐点”:狩猎和宰杀活动

这个“拐点”出现在距今800万年前。

作者曾经仔细地观察过非洲丛林里的黑猩猩,猎杀并且吃掉树上的红疣猴。你或许不知道,黑猩猩的确很爱吃猴子的肉。

在猎杀的过程中,黑猩猩的身体可能会有擦伤;在吃猴子的过程中,猴子的血液、唾液和粪便,都溅到了黑猩猩的身体开口处(眼睛、鼻子、嘴巴、身上的伤口)。黑猩猩在猎捕和食用红疣猴的过程,让猴身上所有的感染源,都扩散到了黑猩猩身上。

8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也跟现在的黑猩猩一样,开始猎捕各种动物。狩猎活动这种“脏乱差”的行为,给病毒在物种之间传播,提供了所有条件。从那时候起,我们和微生物互动的方式就永远地改变了。

我们拿狩猎和蚊虫叮咬比较一下。

大家都知道,蚊子也能传播疾病。但是,蚊子首先要把一个动物的血吸到肚子里。随后,蚊子的肠胃会杀死其中相当一部分微生物。然后,蚊子还要再去吸第二个动物的血,在此过程中,蚊子吐出口水,口水里含有未被杀死的微生物。这样,第二个动物才被感染。

相反,狩猎和宰杀活动让两个动物的血液、唾液和粪便直接接触,瞬间就能完成蚊子曲曲折折才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比起蚊虫修建的“羊肠小道”,狩猎和宰杀才是一条病毒的“高速公路”。它让病毒不断在个体之间、物种之间来来去去,不断放大它们的传播能力。

作者还形象地说:“狩猎”是病毒眼中的做爱,“宰杀”是病毒眼中的性高潮;在那些血光四溅的时刻,激情四射的病毒们,全都亢奋不已。

第二个“拐点”:驯养革命

这个“拐点”出现在距今1万~1万2千年前。

距今1万~1万2千年前,人类开始驯养绵羊,种植黑麦。以此为开端,随后兴起了各种动植物的驯养和繁殖,我们可以称之为:驯养革命(domesticationrevolution)。

在五千到一万年前,人类的驯养活动达到高峰,从此人类常年可以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不需要追逐大自然的节奏四处奔波。但是,这也带来了三个附带的问题:

首先,这促进了家畜身上的微生物传播到人类身上。

从家畜身上的微生物传播到人类身上,在不断改写着人类的历史。

在《枪炮、细菌与钢铁》这本书里,贾雷德·戴蒙德认为,温带地区家畜数量多,温带人口所携带的微生物也比较多,多样性比较丰富。

相反,美洲原住民缺乏圈养家畜的经历,他们的身体遭遇的病菌比较少,也就对一些病菌全然没有免疫力。

所以,16世纪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接触之后,马上就溃不成军。当时墨西哥的人口很快从2000万骤减到160万,有95%的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去的天花、痲疹和流感。

回顾那段历史,贾雷德·戴蒙德说:“过去战争中的胜利者,并不总是那些拥有最优秀的将军和最精良武器的军队,而常常不过是那些携带着可以传染给敌人最肮脏的病菌的一方。”

其次,驯养活动使人类有了大规模社区,这成了微生物繁殖的温床。

还记得刚才说的么,传染性越强的疫情,持续的时间越短,拐点越早到来。假如人类生活在一个小社区,人数比较少,那么,一个传染性非常强的疫情,很快就能传染这个社区大部分的人。

当死掉的已经死掉,活下来的都是能抵抗这种疾病的个体。这样,疫情就会自然结束。因此,在那样的小社区当中,很多疾病无法流行;不少微生物的爆发,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状态。

(阿尔及利亚Tassili-n-Ajjer岩画中的牧民和牲畜)(阿尔及利亚Tassili-n-Ajjer岩画中的牧民和牲畜)

反过来,假如人类生活在规模很大的社区,人数很多,那么一种疫情就可以在人和人之间传染很久很久,“拐点”会迟迟不能到来,造成大规模感染、大规模传播。

而且,生长在大型农场中的动物,大部分不会处于良好的隔离状态中,与嗜血昆虫、啮齿动物、鸟类和蝙蝠的接触,为新的感染源进入这些规模巨大的动物群落,提供了机会。

这时候,以前某些只能昙花一现的微生物,现在可以在大型社区当中得以存活。它们留在我们这个物种的周围,成为了“不定时炸弹”。

最后,大量家畜集中饲养,培育了新型的微生物。

当本应该“昙花一现”的微生物得以存活,我们就给了它们变异的机会。

在身上多坚持一天,它们就有一天的机会发生变异,变成新的、更可怕的疾病——更适合人体,更适合在人和人之间传播。

比如“禽流感病毒”,当它从鸟类身上传到人类身上以后,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可能产生突变。突变以后,人体原有的抗体就失去效果了,这时新一波的“禽流感”可以再度流行。如此周而往复,可以循环很多次。

第三个“拐点”:现代生活

这个“拐点”大约出现在20世纪。

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是交通发达,这就增加了人口的“流动性”,流动性又助长了传染病的传播。

哈佛大学的两位专家,曾经分析过1996~2005年美国流感爆发情况和美国的航空旅行情况。对比之下他们发现,根据美国航空旅行人数,基本可以预测出流感在美国的传播速度。

比如,在2001年,“911”事件过后出现旅行禁令,因为航空造成的人口流动受到影响,那一年流感的爆发季节也相应推迟。

除了“流动性”之外,现代生活还有其他一些特点,比如都市化、人口高度聚集、森林砍伐和野味消费,这些多种因素“合谋”,为疾病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也就造就了人类和微生物关系之间的第三个“拐点”。

·04·

未来,真正的“拐点”在哪里?

那么,下一个重要的“拐点”,到底在哪里呢?

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就是一个教训。可以说,人类对艾滋病的防治基本上失败了。换句话说,传统的发病、蔓延、隔离、治疗这个过程,已经不管用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思路:未来针对流行病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治”,而在于“防”。

这个“防”,不仅包括预防流行病的蔓延,更要包括预测流行病的发生。我们要通过足够的数据和信息,尽早发现可能蔓延的流行病,在新型微生物大流行之前,就将它们“就地捕获”,避免向更多地区传染。

作者认为,具体的方法有三种。

一、尽早监测高发人群

很多新型病毒和疫情,都藏在世界上一些偏僻的村落附近,只是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恰恰是这些地方,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在这些偏僻的村落里,其中有一些人是“哨兵人群”。什么意思呢?就是跟野生动物频繁接触的那些人,他们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的感染率。

这些哨兵人群往往是猎人,从事猎杀活动的人,永远处在病毒从动物传染到人身上的“最前线”。对他们的监测是未来我们必须要经常做的事情。

作者曾经就在中非设立过一些农村监测点,用来采集微生物样本,小心保存,再通过错综复杂的国际协议运送出去,进行实验室研究。

通过这种方法,作者和其他专家发现了一种“猴泡沫病毒”,而且这种病毒已经开始传染给当地人。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人类当中并不存在泡沫病毒,而且任何公共卫生机构都对此毫不知情。

因此,未来我们需要扩大这样的“监测点”,把它变成一个“监测网”。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布控系统,监测跟野生动物接触最频繁的那些人,监测和研究他们身上的微生物情况,然后力争做到这三点:

1.尽早识别地方性流行病;

2.评估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的概率;

3.在致命的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之前遏制它们。

二、采取新的监控手段

这里就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比如说,谷歌专家曾经研发了一个系统,打败了美国传统的疾病监控系统。

怎么回事呢?谷歌团队的思路是,人们在接触传染病之后,上网搜索的模式可能发生改变。因此,谷歌的研究团队通过跟踪人们搜索的词汇——比如跟流感症状和治疗相关的单词——建立了一个预测流感趋势的系统。

相比而言,美国疾控中心传统的监控系统,需要一定时间来收集、发布和报告数据,有“数据滞后”的问题。因此,对比发现,谷歌研发的系统,比美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流感统计,准确率要更高。

社交网络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曾经采用跟谷歌专家相似的方法,只不过他们的信息来源是Twitter。他们使用关键词,来观察和预测Twitter上的流感趋势。在甲型H1N1流感大爆发的时候,他们的追踪预测,与官方卫生数据比对后,准确率达到97%。

这些快捷、廉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已经成为传统流行病数据收集的有力补充,有朝一日或许也能取而代之。另外,近些年迅速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如果能做到精准预测,那么卫生机构就有足够的时间订购药物、准备医用物资,个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好防护。

结合数字化技术、流行病学和其他学科,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疫情聚合图”,即包含着层层关键信息的一幅“地图”——有人们所在的位置、他们的关注点、他们感染的微生物、他们流动的地方和他们接触的人。

它的作用就像我们开车出门使用的导航,告诉我们哪里最有可能堵车,哪里最有可能发生事故。

三、驯服病毒,让病毒“为我所用”

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打法”——把别人的兵力,变成自己的兵力。其实我们早就尝试过这样做了,那就是“疫苗”,疫苗的本质,就是用一种病毒去预防另一种病毒。

但是,我们和病毒的关系,可以比“疫苗”更进一步。

病毒的感染方式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它们不会随意感染细胞,而是仅仅进入表面有特殊蛋白质(即“受体”)的细胞。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猜测:如果一种病毒只识别和感染癌细胞,那么从理论上讲,这种病毒是不是就能消灭癌症?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已经有类似的病毒出现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塞内卡山谷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曾经在实验室里分离出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一种新病毒,根据发现地点取名叫做“塞内卡山谷病毒”(SenecaValleyVirus)。

(塞内卡山谷病毒)(塞内卡山谷病毒)

塞内卡山谷病毒具有令人惊讶的“选择力”——它会精准锁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当中的癌细胞,在癌细胞里面繁殖,引起那些癌细胞的溶解、破裂和死亡。但是,它不会感染健康的细胞。

想象一下,未来如果我们有更多像“塞内卡山谷病毒”一样的“战友”,我们是不是就能攻克很多看似无法攻克的顽疾了呢?病毒这个古老的“小精灵”,是不是可以被“驯化”,为我所用了呢?

这大概就是流行病学家眼中的未来。

因此,公共卫生事业的未来,不是打造一个完全没有病毒的世界,也不是让它们尽可能消失,而是培育对我们有益的力量,控制有害趋势的蔓延。

等到那一天来了,我们才真正进入到一个意义非凡的“拐点”,或许也是最后一个“拐点”。

相关文章

  •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一些新冠患者还会出现包括注意力、专注力、信息处理速度下降和记忆力受损等情况。,被治愈后,戈贝尔在接受家乡媒体法国《队报》的采访时谈到了:“嗅觉还没有100%恢复。,”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2024-03-22 22:02
  • 病毒伪装成微信扣手机费 女子200元被吸光

    病毒伪装成微信扣手机费 女子200元被吸光 ”市民郭女士拨打早报热线82888000反映说,她更新了杀毒软件进行查杀,发现之前安装的“天天酷跑”竟然是病毒。,安装后,后台会启动服务,未经允许私自发送大量扣费短信;该病毒还能够在后台屏蔽相关回执短信,使得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订购了大量扣费业务,造成了资费消耗。,对此,百度手机卫士安全专家提醒手机用户,下载手机软件时一定要到官方网站或正规站点,或者使用各类主流的安卓应用市场直接下载;另外,注意

    2024-03-22 21:05
  • 病毒模式引流淘宝客是什么样子的?

    病毒模式引流淘宝客是什么样子的? 病毒模式引流淘宝客大家了解吗?病毒营销除了在微信、QQ上的营销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平台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前面跟大家说了怎么看淘宝客引流,下面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病毒营销在淘宝客中的应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推出一套有价值教程,如果您想要学习,需要推广100个ip到该教程的广告页面,或者您想要免费获取某个软件,就需要将指定链接发送至100个群,凭借截图免费获取。,最后,我们来说说成功的病毒式流

    2024-03-22 12:53
  • 勒索软件“变形术”升级 大规模垃圾邮件瞄准银行

    勒索软件“变形术”升级 大规模垃圾邮件瞄准银行 2019年第3季度勒索软件检测类型TOP10第三季度报告与第二季度存在类似的一些状况,本季度勒索软件感染的高发地是巴西、中国与印度,高发行业则是制造业、保险这两个行业,这些地区与行业的共同点在于,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都相对薄弱,而且终端设备数量庞大,更容易被勒索软件找到可乘之机。,挖矿病毒运行后,进程会占满CPU资源,导致电脑卡顿,给业务带来巨大影响。,随着近期“区块链”再次变成热门话题,挖矿病毒很

    2024-03-22 09:16
  • 满足这4个条件,疾病就可以被永久消灭?

    满足这4个条件,疾病就可以被永久消灭? 虽然我们仍然不清楚原因,但这些特征让人们更容易追踪新的天花感染,并且能迅速阻止疫情暴发。,麦地那龙线虫是一种在生物学上与天花病毒具有很大差异的病原体,这也使它很难被消除。,但在过去五年,医生发现麦地那龙线虫还能感染除人之外的其他动物,因此消除这种寄生虫变得越来越困难。

    2024-03-22 09:10
  • 他们分析41个肺炎病例,发了一篇《柳叶刀》论文

    他们分析41个肺炎病例,发了一篇《柳叶刀》论文 而ICU患者在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凝血酶原中位时间12.2s,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4mg/L),这或许能够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入院患者的病情进展。,抗病毒治疗:1月23日,之前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艾滋病治疗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对他有效,服用后只用了一天体温就好转。,网络上总有人说:“这次疫情赶上了春运,一定

    2024-03-22 08:50
  • 9名患者基因序列分析再次指向新冠病毒起源于蝙蝠

    9名患者基因序列分析再次指向新冠病毒起源于蝙蝠 与杭州舟山市蝙蝠上采集到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最高那么,2019-nCoV病毒到底从何而来?,研究者们给出了四个理由:第一,疫情于2019年12月下旬首次报告,当时武汉多数蝙蝠物种正在冬眠。,第二,华南海鲜市场没有出售或发现蝙蝠,而各种非水生动物(包括哺乳动物)可供购买。

    2024-03-22 08:50
  • 疫情之下,国内外社交平台如何精准辟谣?

    疫情之下,国内外社交平台如何精准辟谣? 从1月6日国家疾控中心内部发文,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开始,有关此次肺炎的新闻和谣言开始齐飞,从喝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到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其中不少谣言不乏有权威媒体的背书。,未来几周内,Facebook还会与更多合作伙伴获得数据联系,比如通过CrowdTangle之类的工具帮助用户了解如何在线讨论问题,从而更好地告知信息。,目前此项活动已经在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香港,日本,马来西亚

    2024-03-22 08:50
  • 门把手发现病毒?专家:别怕 只是病毒"碎裂了的尸体"

    门把手发现病毒?专家:别怕 只是病毒"碎裂了的尸体" (七)若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有且有类似病人近距离接触过,请戴上一次性医用口罩及时到医院就诊。,(三)日常家居类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因此,我们仍需要呼吁,请大家一定要经常清洁双手,在未洗手前不要触摸自己的口鼻和眼睛。

    2024-03-22 08:50
  • 检测“战疫”:11家创新公司在行动 背后都有VC/PE

    检测“战疫”:11家创新公司在行动 背后都有VC/PE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报告显示,疫情发生以来,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管理人不仅捐款捐物,更是发挥基金作为投资方的影响力,在病毒检测制剂和系统研发生产领域,与投资企业一道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投入,共同挺身而出。,北极光创投投资企业卡尤迪紧急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核酸提取RNA检测试剂盒获得权威机构验证,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在1分钟内加样快速筛查,由企业捐赠的仪器和试剂已由军科院

    2024-03-22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