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新冠病毒重男轻女偏爱中老年,元旦是第一个引爆点

2024-03-22 08:46
admin

来源:量子位

结论意料之中,但具体数据依然太惊人。

前天,钟南山院士感叹:不知道新冠病毒传染性为何这么强?这是个大问题。

现在,这篇最新研究,能给出一个更直接的数据结果参考:

平均每个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大概会传染3.77人,比之前研究中披露的更高。

该结论,来自2月12号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发布的新冠病毒研究。

背后的依据,来自于国内30个省级行政区近9000病例的分析,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新冠病毒研究。

而且,疑似病例也被囊括其中,这也是新冠病毒研究首次考虑疑似病例变量。

研究的通讯作者,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国家疾控中心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机构。

研究者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指出,从研究时间段的末期来看,新增病例的增长曲线变陡,意味着病毒传染性指标R0=3.77,可能也存在低估。

此外,他们也对确诊病例的病死率、数据样本中的其他特征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认识新冠病毒提供了参考依据。

他们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关于这篇论文要点,我们一一解读。

潜伏期4.8天,基本传染数R0达到3.77

在医学研究领域,定义传染性的一个常用指标是基本传染数R0,指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

也就是说,数值大小相当于平均一个患者能够传染多少人。R₀的数字愈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愈难。

但要计算基本传染数R0,一个必要的输入就是中位潜伏期。

在这一研究中,论文作者基于125位明确暴露期的患者,估计了潜伏期的分布,估计潜伏期的中位数(IQR)持续时间为4.8天。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为潜伏期和感染期构建了几种敏感性分析设置,用来评估新冠病毒的传染性。

取平均潜伏期为5天,平均感染期为7天,假设2020年1月1日之前的初始报告率为100%的情况下,研究人员估计R0为3.77(95%CI3.51-4.05),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到,疾病自然病史和报告率不同,得到的R0也不同,范围在2.23至4.82之间。

潜伏期和传染期越长、初始报告率越高,那么估计的R0也就越大。

若是采用所有的确诊和疑似患者的样本进行估计,那么得到的R0会较大一些,范围在2.31到5.18。

也就是说,R0为3.77是一个相对可信的推论,这意味着平均一个病人感染3.77人。

而之前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基于425名患者得到的R0为2.2,3.77显然要高得多。

论文作者也给出了分析,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早期的病例报告有延迟。

而且,他们也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指出,从1月25日数据来看,新增病例的增长曲线变陡,意味着这个数字可能也存在低估。

此外,他们还分析了有效传染数(effectivereproductivenumber),Rt。

结果显示,在2019年12月25日开始超过临界阈值1,并在2020年1月3日左右达到了8-15的峰值,而在2020年1月16日Rt值迅速下降,跌破阈值。

他们认为,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延误了报告,而不是传染能力的下降。

毕竟,Rt曲线的形状对潜伏期比较敏感,但对感染期不敏感。与R0的结果相似,较低的初始报告率与较低的Rt曲线相关。

相比之前的疫情,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R0小于1,而SARS的R0为3,此次新冠病毒的基本传染数最高。

这一结果,也都在实际的病例传播分布中得到了体现。

人口流动带动病毒向湖北外传染

在针对新冠病毒地域分布的分析中,研究者还梳理出了一些重要时间节点。

第一个是2020年1月1日,元旦当天。

在此之前发病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和散发状态。

直到2020年1月1日,发病率才开始突然跃升。

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不知道。

但如今回溯,李文亮医生向同学群发出警告正是12月30日,而一天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也抵达武汉,正式介入调查。

征兆隐隐,黑云压城。

第二个是2020年1月23日,发病率开始呈指数增长,研究者指出,这一增长阶段与1月10日正式开始的春节前的人口流动阶段重叠。

1月中旬,武汉的患者数量迅速增加,随后在下半月蔓延到其他省份,特别是邻近的省份,如河南、四川和湖南。

同样,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浙江和广东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截止2月11日晚24点,广东、河南、浙江等地的累计确诊病例均已超过1000,其中广东达到1219,河南1135,浙江1131。湖南也接近1000,为946例。

如此迅速的蔓延,与新冠病毒很强的传染性,有很大关系。

确诊患者预估病死率3.06%,确诊速度从14天提升到1天

病死率(casefatalityrate,CFR)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指患病死亡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

在58例确诊患者和18例疑似患者当中出现了死亡情况。并且,确诊为重症肺炎患者比轻度肺炎或非肺炎患者的病死率要高得多,为5.88%。

研究人员给出估计,已确诊患者中,整体调整后的病死率为3.06%(95%CI2.02-4.59%)。

我们看下整体的病例表格:

男性患者的调整后的CFR是女性患者的三倍多,分别为4.45%(95%CI2.81-6.93%)和1.25%(95%CI0.43-3.29%)。

60岁或60岁以上的患者调整后的CFR为5.30%(95%CI3.25-8.46%),远高于年轻患者的CFR,1.43%(95%CI0.61-3.15%)。

导致死亡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在基线状态时被确诊为严重肺炎,调整后的CFR为6.23%(95%CI为3.87-9.79%)。

基线时轻度或无肺炎患者的校正后CFR相对较低,为0.68-1.16%。

从发病到确诊若是延迟5天,也会使调整后的病死率增加了一倍,从1.34%(95%CI0.35-5.12%)增至3.07%(95%CI2.02-4.60%)。

研究人员发现,若是满足以下条件中的2个,即男性患者、60岁或60岁以上的患者和诊断为重症肺炎的患者,都会进一步增加CFR。

特别是在确诊为重症肺炎的老年男性患者中,调整后的病死率高达9.47%(5.34-15.99%)

但与MERS和SARS的病死率相比,新冠病毒的CFR要低得多。MERS病死率为30-40%,SARS病死率为8-9%。

当然,研究中还呈现出了一个利好消息——确诊速度大幅提升!

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是5天。但在疫情前期到现在,这个数字是在变化的。

在1月14日之前,这个中位时间还是14天,而在1月14日至12月22日期间,降到了6天,在1月22日之后,中位时间甚至降到了1天!

这就说明国家的防控措施,以及医疗队伍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迄今最大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分析

最后,回到这一研究本身上来,信息还有不少。

这次研究分析的样本截止时间是1月26日,涵盖了各地上报的8866个确诊和疑似病例。

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人口学资料、病例分类、症状发生日期、诊断日期、住院日期、出院日期或死亡日期等等。

在这8866例感染者中,有4021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比例为45.35%,而剩下的54.65%患者属于疑似病例。

这一数据规模,超过了此前钟南山团队的1099确诊病例分析,也是迄今最大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分析。

从患者的地域分布来看,65.35%集中湖北省,其他病例则集中在邻近省份、北京、上海附近的长江三角洲、浙江东南部、广州和香港附近的珠江三角等。

4021例确诊病例中,71.45%集中在30-65岁的年龄段,50岁以上(中老年人)患病率最高,2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低。

这也与钟南山等专家给出的结论一致:儿童似乎不太容易感染,不过也有感染病例出现,也应最好防护。

其中,56岁的人患病最高,为139例,疑似患者的年龄分布与此相似。

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结论是:武汉市以外的患者,年龄要比武汉内的低。

研究者认为,这与武汉返乡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有关。

年龄维度上来看,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每10万人中有0.31人患病),而女性为每10万人中有0.27人患病。

武汉外的感染者虽然也是男性更高,但差别已经不太明显。

此外,在确诊病例中,分别有935例(25.5%)和2563例(69.9%)被诊断为重症和轻度肺炎,167例(4.5%)无肺炎表现。

其中诊断为重症肺炎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轻度肺炎患者和非肺炎患者,其中男性占61.5%。

一个专门说明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防控措施不断跟进,具体的数字,也肯定会发生变化。

而且也别忘了,这是一篇预印本论文,意味着它还未经同行评审,其研究结果还需要被进一步专业检查。

具体文章投向何处尚未披露。不过也有细心网友发现,论文中的图表格式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要求一致,这也说明其可能正处于投稿过程中。

无论如何,这一迄今为止数据量最大的新冠病毒研究,的确为我们认识新冠病毒,提供了新的参考。

所以依然感谢研究者,他们提供了另一维度的抗疫作战,加快了更多全球科研力量的关注。

也感谢各位在一线的抗疫战士,期待他们都平安归来~

论文链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675v1

Onemorething

昨晚,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中,白岩松连线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给大家带来了最新防疫知识。

张流波介绍称,所有的消毒剂对冠状病毒都有效。

他说,做手卫生的时候,酒精是首选。酒精最大特点就是快,不到一分钟手就干净了。

小的表面可进行酒精消毒。如果家里其他方面消毒,完全可以选用其他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

他表示,绝对不推荐用酒精喷雾大面积进行消毒。

另外,如果今天刚起来看到“湖北新增确诊14840例”的巨大新增数,请不要慌。

这不是出现新爆发情况,而是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也被计入“确诊”当中。

相信距离拐点,已经不远了。

防护人人有责,大家继续加油~

相关文章

  •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一些新冠患者还会出现包括注意力、专注力、信息处理速度下降和记忆力受损等情况。,被治愈后,戈贝尔在接受家乡媒体法国《队报》的采访时谈到了:“嗅觉还没有100%恢复。,”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2024-03-22 22:02
  • 同日三篇《自然》!科学家们发现免疫系统抗肿瘤力量

    同日三篇《自然》!科学家们发现免疫系统抗肿瘤力量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日同时上线三篇论文,为提高癌症免疫疗法效果提供了新角度。,▲今日《自然》杂志对这三项研究做了专文评述(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今日《自然》杂志对这三项研究做了专文评述(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说到免疫疗法,很多读者可能已经不感到陌生。,第三项研究首先在黑色素瘤患者中对比了对免疫疗法起效和无效的肿瘤。

    2024-03-22 08:52
  • 他们分析41个肺炎病例,发了一篇《柳叶刀》论文

    他们分析41个肺炎病例,发了一篇《柳叶刀》论文 而ICU患者在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凝血酶原中位时间12.2s,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4mg/L),这或许能够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入院患者的病情进展。,抗病毒治疗:1月23日,之前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艾滋病治疗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对他有效,服用后只用了一天体温就好转。,网络上总有人说:“这次疫情赶上了春运,一定

    2024-03-22 08:50
  • 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

    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 十三乾明发自凹非寺量子位报道|公众号QbitAI最新新冠病毒的研究,迄今最大规模样本分析,钟南山团队出品。,严重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严重病例(94.8%vs.72.2%,P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钟南山团队首篇新冠病毒论文:新型肺炎最长潜伏期24天临床结果进入ICU、需要有创通气和死亡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00%、2.18%和1.36%。,单变量竞争风险模型的结果

    2024-03-22 08:48
  • 钟南山回应“潜伏期最长24天”:1099例样本中仅有1例

    钟南山回应“潜伏期最长24天”:1099例样本中仅有1例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11日晚,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表示:有关我们团队关于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文章,这个研究是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552家医院提供临床的数据,研究团队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这篇文章是一个预印版(preprintserver),预印版本身就需要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见,按照预印版的官方要求,其信息并不能给媒体引用,也不能指导临床,必须要经过同行评议。,因此关

    2024-03-22 08:47
  • COVID-19十问

    COVID-19十问 但CT检查很有可能无法甄别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因此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核酸检测,对临床医生来说,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必不可少的[8]。,在1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也作出了一些说明,COVID-19是一种自限性疾病。,[12]10如何判定患者已经痊愈?《诊疗方案》中对解除隔离和出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

    2024-03-22 08:46
  • 柳叶刀发布新冠肺炎病理报告,病毒主攻击人体肺部

    柳叶刀发布新冠肺炎病理报告,病毒主攻击人体肺部 来源:生物探索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急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大量肺泡损伤和进行性呼吸衰竭。,2月16日,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了两例COVID-19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目前解剖病例已被送检,结果将在10天(2月26日)后获得,这对于探索COVID-19患者临床的病理改变、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后来,患者呼吸急促加重并出现低氧血症,于是接受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后体温从39

    2024-03-22 08:42
  • 新冠病毒到底对患者的肺做了什么?

    新冠病毒到底对患者的肺做了什么? 随着病情进展,病灶增多并融合,范围扩大,多个肺叶出现小斑片,或者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实变结节影。,”他表示,进一步解剖会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病的特点,同时要特别注意让患者气道通畅,相关研究还正在进行中。,对于其他危重症患者,CT已显示存在“白肺”,将来治愈后残留病灶会如何变化,目前因为没有很多的资料,尚无法定论。

    2024-03-22 08:41
  • ICU里的死亡阻击战:拯救重症患者选择谨慎用药

    ICU里的死亡阻击战:拯救重症患者选择谨慎用药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钟南山院士也做出了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到4月底会基本被控制。,所以我们强调对症治疗,把改善患者缺氧和保护脏器功能这两点做好,慢慢病人就会恢复。,所以现阶段不能指望它,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用了ECMO后就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2024-03-22 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