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为何蝙蝠携带的病毒对人类具有如此高的致命性?

2024-03-22 08:46
admin

来源:BioArt

近年来,一些严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SARS、MERS、Ebola、Marburg以及新近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均起源于蝙蝠,这并非是巧合。

2020年2月3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araEBrook和MikeBoots等研究团队在eLif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cceleratedviraldynamicsinbatcelllines,withimplicationsforzoonoticemergence的文章。他们发现,一些蝙蝠(包括那些被认为是人类最初感染源的蝙蝠)具有特殊的抵御病毒的免疫系统。蝙蝠会对感染的病毒迅速产生反应,并使病毒脱离细胞。蝙蝠对病毒强大的免疫反应反过来会促使病毒更快地复制,并增强病毒的传染性。这种特性使得蝙蝠成为储存高传播性病毒的宿主库。当病毒传播到缺乏快速抵御能力的哺乳动物(比如人类)体内时,病毒就会对其造成致命的伤害。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CaraE。Brook认为:一些蝙蝠能够产生强大的抗病毒反应,并利用抗炎反应与之相平衡。而人类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时会产生广泛的炎症反应,蝙蝠的免疫系统巧妙地避免了这种威胁。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破坏蝙蝠的栖息地,似乎会给它们带来压力,可能会使蝙蝠在唾液、尿液和粪便中释放出更多的病毒,从而感染其他动物。Brook也指出,如果加剧对蝙蝠的栖息地的威胁,可能会增加人畜患病的发生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疾病生态学家MikeBoots认为:蝙蝠在储存病毒方面很特殊。因为很多病毒都是来自蝙蝠,这并不是随机的。蝙蝠与人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所以我们并不希望它们携带许多人类病毒。

研究人员表示,剧烈的体力活动和高代谢率会导致活性分子(主要是自由基)的积累,会对组织造成严重损伤。蝙蝠是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在飞行中,蝙蝠会提高其代谢率,使之达到体型相似的啮齿动物奔跑时的两倍。但是为了能够飞行,蝙蝠似乎已经进化出一种生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清除任何产生炎症的有害分子,这或许是蝙蝠长寿的原因。有些蝙蝠可以活40年,而同样体型的啮齿动物可能就活2年。

这种对炎症的快速抑制可能还有另一个好处:抑制抗病毒免疫反应相关的炎症。

蝙蝠免疫系统的一个关键防御机制是触发式释放干扰素-a的信号分子,它告诉其他细胞在病毒入侵前“做好战斗准备”。

蝙蝠的免疫反应系统如何影响携带病毒的进化?蝙蝠携带的病毒的传播为何会对人类具有致命性?

在该项研究中,Brook和Boots分别进行了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首先,Brook选取了两只蝙蝠和一只猴子(作为对照)的细胞进行了实验。埃及果蝠(Rousettusaegyptiacus)是Marburg病毒的天然宿主,它会在转录干扰素-a基因之前直接攻击病毒,该宿主体内含有高浓度的干扰素。与埃及果蝠相比,澳洲黑狐(Pteropusalecto)—Hendra病毒的宿主的免疫反应速度稍快,它利用转录的干扰素-aRNA对抗病毒感染。而非洲绿猴(Vero)细胞系完全不会产生任何干扰素。

当埃博拉病毒和Marburg病毒入侵细胞时,这些细胞系的不同反应是令人惊讶的。绿猴细胞很快被病毒击杀死;但由于干扰素的早期预警,部分埃及果蝠细胞成功地将自己与病毒隔离开来。在澳洲黑狐细胞中,免疫反应更为成功,病毒感染的速度大大慢于埃及果蝠细胞系。此外,由于干扰素的释放,这些蝙蝠能够延长感染持续时间。

Brook等人的研究表明,存活下来的细胞可以繁殖,为病毒提供新的攻击目标,并在蝙蝠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形成感染潜伏期。

于此同时,Brook和Boots建立了一个体外的蝙蝠免疫系统模型,并对他们的实验进行建模。Brook指出,当具有强大的干扰素系统时,就会使细胞免受病毒感染,也会造成病毒在宿主体内持久存在。这会导致病毒具有更高的复制速度,但不会对宿主造成损害。但人类没有这种抗病毒机制。

综上,该项研究表明,拥有一个强大的干扰素系统将有助于这些病毒在宿主体内存活。在抵抗病毒的过程中,蝙蝠的免疫系统会很快产生干扰素-a,以进行早期预警,直接对病毒进行攻击,这能够显著降低病毒浓度,避免细胞损伤。而蝙蝠产生的干扰素还具有长效的免疫能力,可以长期保护细胞免受感染。不过,这也会促使病毒的快速复制,并使病毒的传染性增强。而人类缺乏这种快速的免疫保护机制和有效抵抗炎症的能力,因此当病毒传播到人类时,会导致高致死率。

目前,Brook和Boots的研究团队正在设计一个蝙蝠体内疾病进化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毒对其他动物和人类的感染。Brook认为,为了能够预测病毒感染的出现和传播,了解感染的轨迹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

  • 为什么不能把蝙蝠全部消灭?蝙蝠很重要

    为什么不能把蝙蝠全部消灭?蝙蝠很重要 生态意义蝙蝠物种中许多以昆虫为食,其中包括一些危害极大的农业害虫。,研究者表示:“蝙蝠有助于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并能为人们提供美味的榴莲果实。,蝙蝠食用植物果实同时也将种子扩散至各地,这保证了区域物种的多样性。

    2024-03-22 08:47
  • 新发现:为什么源自蝙蝠的病毒如此致命?

    新发现:为什么源自蝙蝠的病毒如此致命? |图片来源:CaraBrook/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绿猴细胞被病毒入侵时,由于没有干扰素反应,它们很快就会死亡。,一些区域(细胞)具有急救毯,火会在不伤害它们的情况下直冲而过,但到了最后,整个系统中仍会留有一些阴燃而成的煤——也就是还是会有病毒细胞留下。,这表明,拥有一个真正强大的干扰素系统将有助于这些病毒在宿主体内存活。

    2024-03-22 08:47
  • 「毒王」蝙蝠:揭秘蝙蝠带毒不中毒之谜

    「毒王」蝙蝠:揭秘蝙蝠带毒不中毒之谜 除此之外,当时的疫情直接导致马来西亚近900个猪场,差不多90万头猪被扑杀,可谓损失惨重。,当然有些小型的吸血蝙蝠也可通过直接叮咬等方式将狂犬病毒传染给人。,虽然现在还没有定论,但这些动物都是被迫被摆上餐桌才成为中间宿主的。

    2024-03-22 08:39
  • 研究显示:病毒“溢出”现象或已悄然发生多年

    研究显示:病毒“溢出”现象或已悄然发生多年 研究者普遍认为,蝙蝠型冠状病毒将重新出现,引发下一次疾病暴发,在这方面,中国可能是一个高风险区。,而现在,随着流动人口激增以及航空、高铁、高速等基础设施的加速,蝙蝠病毒从丛林深处被带进市场之后,可能在几天内就可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对此,PeterDaszak、KevinOlival和李泓萤通过一份报告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预防策略:1、对野生动植物进行高危病原体监测。

    2024-03-22 08:36
  • “死神”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共舞的?

    “死神”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共舞的? 2020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bioRxiv预印本平台上发表论文,率先揭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如前文所说,这段时间害得人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新型冠状病毒也很可能起源于蝙蝠[2]。,虽然蝙蝠身上隐藏着许多病毒,但它自身通常没有任何感染迹象或损伤,堪称超级哺乳动物[3]。

    2024-03-22 08:23
  • 独特的冠状病毒毒株随不同种类蝙蝠一起进化

    独特的冠状病毒毒株随不同种类蝙蝠一起进化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讯(记者刘海英)一国际研究团队23日在《科学报告》线上版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对西印度洋地区36种蝙蝠所携带的冠状病毒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种类蝙蝠都有自己独特的冠状病毒株,这表明蝙蝠和冠状病毒共同进化了数百万年。,所有动物体内都生活着病毒,蝙蝠则被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在新研究中,研究团队从栖息于西印度洋地区多个岛屿、代表着36种不同种类的1013只蝙蝠中抽取血样进行分析,

    2024-03-22 08:08
  • 西南喀斯特洞穴蝙蝠尸体上发现致命真菌新种

    西南喀斯特洞穴蝙蝠尸体上发现致命真菌新种 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这两个机构合作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新兴微生物和感染》上联合发表了题为“云南一洞穴蝙蝠尸体上真菌新种及病原菌的发现”的研究论文,为进一步探索人类与野生动物相处提供了重要线索。,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团队与云南农业大学盛军团队,在云南一个石灰岩地下岩洞找到的蝙蝠尸体上,发现了7种真菌,其中4种真菌为新种。,但对科学研究来说,

    2024-03-22 07:38
  • 科学家首度公布6种蝙蝠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

    科学家首度公布6种蝙蝠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 此次,科学家们构建了6种蝙蝠的基因组序列,分别是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ferrumequinum)、埃及果蝠(Rousettusaegyptiacus)、苍白矛吻蝠(Phyllostomusdiscolor)、大鼠耳蝠(Myotismyotis)、库氏伏翼(Pipistrelluskuhlii)以及獒蝠(Molossusmolossus)。,大鼠耳蝠(Myotismyotis)(图片来

    2024-03-22 07:26
  • Nature:蝙蝠如何在6500万年里战胜病毒

    Nature:蝙蝠如何在6500万年里战胜病毒 “这使研究人员能够将其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他动物用于启动炎症反应抵御感染的10个基因在蝙蝠身上失效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回声定位在蝙蝠进化史上出现较晚,甚至可能进化了两次。

    2024-03-22 07:25